社会工作理论、方法梳理
家庭治疗模式
主要是米纽秦:结构式
病态家庭结构基本方式——纠缠与疏离、联合对抗、三角缠、倒三角
观察评估基本框架——家庭的形态和结构、家庭系统的弹性
即:家庭适应和转变的能力、家庭系统的回馈、家庭生活的周期、家庭成员症状与家庭交往方式的关系
特点:以家庭为工作焦点、关注家庭功能失调的评估、强调家庭功能的恢复
个案工作个阶段工作要求
介入过程
(阶段)
接案或转介
了解求助对象求助愿望;促使求助对象成为服务对象;明确服务对象的要求;初步评估对象的问题和需要
收集资料
收集与服务对象问题有关的资料、对服务对象的问题进行评估
制定计划
准确分析需要和问题;明确工作目标、阶段、方法;熟悉机构提供的服务;认识社工具备的能力;了解对象的资源
追踪
根据对象状况安排结案后练习,巩固取得的进步,增强独立面对能力;调动周围资源,增强支持;持续评估服务嘎座效果
个案工作技巧
会谈
支持性技巧(专注、倾听、同理心、鼓励)、引领性技巧(澄清、对焦、摘要)、影响性技巧(提供信息、自我披露、建议、忠告、对质)
建立关系
感同身受、?? 建立有利于对象积极表达的关系模式、? 制造气氛、? 积极主动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
内容
行为治疗三种理论(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社会学系理论)、学习中的认知因素、治疗技巧
技巧
放松学习、系统脱敏、满灌疗法(快速脱敏法)、厌恶疗法、模仿、果敢训练、代币管制
特点
认知和行为因素的结合;? 综合的方式开展个案工作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
1955美
艾利斯
内容
理论基础——人本主义
认知的形成受“自动思考”机制的影响——积累形成的固有模式,不经大脑而按既有行动
埃利斯 “ABC情绪理论框架”
A(真实发生的事件)B(人们对该事件的评价解读)C (人们情绪反应和后果
认知行为理论借用社会学历理论三要素来认识和改变人的行为————前置事件、目标行为、结果
将认知用于行为修正,强调认知解决问题过程的重要性,强调内在认知和外在环境互动,认为环境、认知改变都影响行为改变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内容
理论假设(对人成长发展的假设+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对人际沟通的假设+对人的价值的假设)
治疗技巧:直接治疗技巧——非反思性(支持、直接影响和探索、描述、宣泄)+反思性(情况反应、心理动力反应、人格发展反应);
间接治疗技巧
特点
注重从人际交往场景了解对象,运用综合诊断确定对象问题的原因,采用多层面服务介入方式帮助对象(重要特征-开放性)
签订协议
内容:服务目标;?? 内容和方法;?? 权利和义务;?? 地点、时间、期限、次数;? ?签字
开展服务
扮演:使能者、 联系人、 教育者、 倡导者、 治疗者
结案
达到五种情形:目标达到;问题没彻底解决,但对象已具备解决能力;关系不和谐、希望结束;出现新问题;不可预测因素
评估
内容——改变状况、目标实现程度、服务投入;? 方法——对象评估、同行评估、机构评估
感觉痛苦
告慰对象痛苦是必然的,痛苦对人的生命具有指导性
选择的自由
强调对象在主观上具有选择和改变的能力
对话
对象必须通过他人的反应创造自己的意义,并根据这个意义来选择行动
实行
肯定对象的独特性,来促成对象对自己独特性的肯定
文艺复兴后,神本主义变为人本主义; 直接影响者—卡尔·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斯(掌握“个人权利”以实现目标); 存在主义核心:个人存在、个人有自由选择
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生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
人格发展阶段论
口唇(1)-肛门(3)-性器(6)-潜伏(青春)-生殖(青春-成年)性驱力是人格发展主动力
埃里克森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强调青少年时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并认为这是自我发展的关键环节
皮亚杰
认识世界三原则
运用组织、同化、顺应
科尔伯格
道德发展阶段论
前习俗(惩罚、服从,天真享乐)习俗(好孩子定向、维护权威、秩序)、后习俗(社会契约定向、普通伦理)
助人目标原则
改变错误认知、不切实际期待、不理想的想法
修正不理性的自我对话
加强解决问题、决策的能力
加强自我控制、管理的能力
助人过程
确定评估重点(对象思想、情绪、行为);专业关系建立;社工员角色(教育者、伙伴)
步骤
确定不正确的想法;要求对象自我监控错误或自我对话;探索错误思维方式与潜在感觉信念的关系;尝试运用不同的具有正面功能的、正常的思维方式;检验对象对自我、世界和未来的基本假定在调整行为好适应环境上的有效性
特点
遭遇多重问题,且取得、使用资源上有困难的个人、家庭为案主的工作方法; 强调“全貌”方法;运功具备双重功能
实施原则
案主参与、服务评估、照顾协调、资源整合、包裹式服务与专业合作、服务监督
工作过程
个案发掘与转介、评估与选择、管理服务计划与执行、监督评估、结案
评估
初始评估???? 需求评估?? 需求评估?? 财务评估?? 社会工作专业评估
社会工作理论
增能理论
增能观点的基本假设
个人的无力感源自环境的排挤和压迫; 阻碍人的能力发挥的环境障碍是可改变的;个人能力是可通过社会互动不断增强的; 服务对象是有能力、有价值的;社会工作者与对象的关系是合作性伙伴关系。
巴巴拉·索罗门———1976《黑人的增能:被压迫社区里的社会工作》提出增能概念
造成无力感的根源————受压迫群体自我负向评价;受压迫群体与外在环境互动形成的负面经验;宏观环境障碍使其难以有效在社会行动
人、人、环境互动、互惠、相互调和;个人行动有目的;个人问题在环境中认知;社会工作实务中,要求对对象所有有关系统予以关注
应用
个人问题由环境中障碍引起;协助对象从相关系统角度分析;判断随对象、环境关系动态变化而变;对对象帮助从整个生态系统出发
运用生态系统开展社工重视
生活经验、发展时期、生活空间、生态资源分布等个人环境交流活动,从生活变迁、环境特性、调和度三个层面的互动关系来引导社会工作实施
结案跟进
回归正常即可结案。但须商讨确定行为改善方案,作为对象自我监督、努力的方向和跟踪访问的依据
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
由社区、社区网络、亲密伙伴所提供的感知的和实际的工具性或表达性支持
工具性支持
用人际关系为手段以达到目标(支持包括引导、协助、有形支持、解决问题的行动)
表达性支持
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涉及分享感受、发泄情绪、寻求了解、肯定价值尊严(包括心理、情绪、自尊、情感支持,认可)
协助他们明确无力感是可以改变的
避免在受助者面前表现出权威的姿态
个案工作方法
个案工作本质
对象
个人、家庭
本质
协调个人与环境间适应状况,恢复、增强个人或家庭的社会功能
基本要素
生活遇困难的单个人或家庭; 方法是一对一的个别化方式;帮助的目标是协调个人与环境或他人间关系和谐
增强社会功能
个案工作要增强个人或家庭对自身拥有能力的关注;运用周围环境资源能力的提高;困境解决能力和问题预防能力同时提高
恢复社会功能
要帮助遭遇困难个人、家庭恢复具备基本的处理困境能力;具有基本的社会环境适应性;个人家庭与社会环境能形成相互促进
美社工专家玛丽·里士满1922《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对个案进行概括,这是最早的个案工作清晰界定
主要模式
服务模式
心理社会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理性情绪治疗、任务中心、危机介入、人本治疗、家庭治疗模式
特点
问题的界定(清晰界定问题)、服务对象的界定(明确界定对象)、合理界定任务
危机介入模式
内容
危机介入理论(核心)——危机定义(生活、情境危机)、危机发展阶段(危机发生、应对危机、解决危机、危机后恢复)
危机介入原则——及时处理、限定目标、输入希望、提供支持、恢复自尊、培养自主能力
人本治疗模式
特点
注重社会工作者自身品格和态度、强调个案辅导关系、关注个案辅导过程
治疗技巧——非理性新年的检查技巧(反映感受、角色扮演、冒险);
辩论技巧(辩论、理性功课、放弃自我评价、自我表露、示范、替代性选择、去灾难化)
特点
明确辅导要求、检查非理性信念、与非理性信念辩论、学会理性生活方式、巩固辅导效果
任务中心模式
治疗技巧
有效沟通须具备的——要素(有系统、有反应)
——功能(探究、组织、意识水平的提升、鼓励、方向引导)
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原则
尊重对象;强调责任感;个人具有归属和被包容权;人们具有参与和被聆听权;成员间有差别,差别也要得到尊重;人们具有质疑和挑战专业人员的权利
人本主义在社会工作治疗中的原则
诚实和真诚 温暖、尊重和接纳 同理(或同感)
存在主义社会工作的治疗过程
觉醒
协助对象从幻灭到正视现实
增能社会工作的取向
伦理价值;? 干预认可;? 概念框架;? 助人过程
增能发生的层次
增能观认为:能力增强一般发生在三个层次——个人层次、人际关系层次、环境层次
增能理论在社工实物中的作用
(旨在帮助对象提高自己的能力)
协助他们确认自己是改变的媒介
协助他们了解社工员的知识和技巧是可以分享和运用的
协助他们认识社会工作者知识帮助受助人解决问题的伙伴,受助人自己则是解决问题的主体
社会支持理论通常能在三个侧面发挥作用
预防、治疗、恢复
生态系统理论
系统论观点
个人都在系统中(人在环境中); 社会环境——平克斯、米纳罕:非正式(原生)、正式、社会系统
生活状态取决于个人、系统互动,取决于环境中存在的因素、资源,及有效利用资源
系统论运用于社会工作,表现在对对象问题的考察视觉和干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