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因材施教,全面进步

因材施教,全面进步

因材施教,全面进步
初中体育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学生个体间的身体素质的差异,并且针对存在差异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初中体育教师只有对于学生个体的差异进行了充分的重视,对于基础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才能够真正帮助到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在自己原有的身体素质基础上有所进步。

标签:因材施教;初中;体育;教学模式
分层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将学习能力、综合素质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别教学。

这种方法在初中生的许多科目中已经进行了实施,都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而对于体育这种学科来说更适合使用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

因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是不同的,而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方面的差距会让学生之间差距显得更加明显,同时这种差距也不是很快就能改变的。

因此,教师应该在日常的初中体育教学中使用分层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得到锻炼,因材施教,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的进步。

1.因材施教,合理分层
首先,体育老师要对初中生进行分层,为体重、身高、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等各个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的同学进行分组,尽量让每个小组中的学生运动能力相近,不要出现过大的差异。

在这期间,体育教师就要认识到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性的,对于他们的初中体育教学不可能做到整齐划一。

所以教师可以在第一堂体育课开始之前,要对所有的学生的运动能力进行测定,之后再根据他们的体育测试情况和个人的身体素质进行分层。

可以分为运动能力很好、运动能力较好和运动能力较差这样的三个层次。

体育教师要因材施教,为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设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帮助他们进行全面的提高。

使每一个初中生都能够适应相对应的体育运动目标,都能够有所收获、有所进步,帮助他们强化自己的身体素质,加强自己的运动能力。

同时,对于学生的分层教学只是教学的手段。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进行分层。

按照学生成长的快慢、运动能力的强弱以及每个阶段的学习表现进行重新的分層,鼓励每个学生都可以努力参加训练和学习。

同时,这样的方法可以在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同时,激发他们勇于向前的好胜心。

2.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在对于学生进行了合理的分层之后,就要根据每个层次学生的能力不同,因材施教,进行分层的教学。

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对于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研究、有所了解,能够详细掌握每个层次的学生所需要的运动需求和运动量。

这样才可以真正做到让自己的教学有的放矢,能够真正对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进行提高,有针对性地对于不同层次的初中生设定出适合他们学习需要的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并且要为学生安排适合他们运动量的课后运动,积极鼓励运动
能力较差的学生在课后进行体育运动。

比如说,在体育教师对初中生进行长跑训练教学的时候,就可以使用分组教学,对于运动能力好、运动能力较好和运动能力较差的初中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初中体育教师就可以要求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能够掌握长跑的运动技巧,在他们原有的运动基础上对他们有所提升,不要给他们设定过高的运动目标,以此帮他们提升运动水平,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对于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就应该对于他们的运动技巧和长跑动作等细节进行提升。

而对于运动能力最好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他们设立运动目标,让他们不断地突破自己原有的成绩,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运动技巧和运动能力。

3.因材施教,合理评价
初中体育教师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达到自己的运动目标并且完成相对应的体育训练,就应该在学生进行训练的过程中不断地检查和监督学生进行体育运动,详细了解他们对于运动技巧的掌握和把控,并且对于学生运动情况进行分层次合理的评价。

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口头表扬和小奖励的方式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肯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信心,激发他们坚持锻炼的热情。

同时,对于表现并不优异的学生也应该提出批评,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并且帮助他们及时的改正。

比如说,对于初中生的分层教学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不同进行不同标准的评价。

当学生进行100米跑训练的时候,就可以根据三个层次的学生设定三个评价标准,让每个层次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训练得到最好的成绩。

这样无疑是对于学生的肯定和帮助。

培养他们的运动信心,激发他们的运动热情。

同时,在对学生评价的过程中不应该仅仅指出注重于学生最终的考试成绩同时要对于他们的参与程度、学习热情和进步情况进行一个综合性的考量。

通过不同的评判手段来帮助初中生在初中体育方面得到全面的进步。

总之,在初中体育课堂中使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打破了以往统一教学的模式。

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在体育课堂的学习过程中都能够有所收获、有所进步,让每一位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能力上,都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让初中体育教学真正帮助到每一位初中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