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园林形式构图中对比与谐调的运用有以下几种: 1、形状对比:主要表现在构成园林景物的线、面、 体的形状对比。 如在圆形的广场中置圆形的花坛,因形状一致 显得协调,而采用差异显著的形状时易取得对比, 可突出变化的效果,如在方形广场中布置圆形花 坛或在建筑庭院布置自然式花台。
艺术之田:芝加哥北格兰特公园
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的西班牙广场
2、体量对比:实际是大小的对比与谐调,并包 括粗细与高低的内在因素。 在园林布局中常常用若干较小体量的物 体来衬托一个较大体量的物体,以突出主体,强 调重点。 如颐和园的佛香阁与周围的廊,廊的规 格小,显得佛香阁更高大,更突出。
3、方向对比:在园林空间的构图中,柱形、条 形物体和大面积的草地、广场、水面结合,往往 具有线的方向特征,显示物体的方向个性。 园林中常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对比,以 丰富园林景物的形象。 如园林中常把山水互相配合在一起,使 垂直方向上高耸的山体与横向平阔的水面互相衬 托,避免了只有山或只有水的单调;广场的水平 横向与乔木的竖向对比等。
(三)分隔在造景中的运用
1、分景:既景观的分隔组合。我国的园林和 诗画均以含蓄寻求意境,极力避免“开门见山”、 “一览无余”,所谓“藏则深,露则浅”,“景 愈藏意境愈大,景愈露意境愈小”。
分景是将园林划分为若干空间,使之园中有园、 景中有景、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景色有藏有露、 有虚有实、半露半藏、虚虚实实。构成丰富多彩、 变化莫测的空间组合体。
(1)障景:障景又称抑景,是抑制视线,屏障
景物并具有引导空间变换、取得意外景观的手法。 可以用不同的景观做障景。用土山或石山作山障, 用树丛作树障,运用建筑的廊院叫曲障。
障景一般设在较短距离之间才被发现,因视线 受阻感到抑制,使游人想办法寻找出路,于是改 变空间的引导方向,创造出“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一、整体与局部
整体由不同的局部组成,每个组成整体的局部要 有自己的个性,又要有整体的共性。通过个性的 表现突出变化,以共性的联系达到统一。
园林中的山石、水体、建筑、植物是组成园林整 体的要素,每种要素都能以自己的个性形成局部 景观,也可相互组成园林整体。
如果设计者只注意局部的个性,忽视整体的统一 要求,就会显得杂乱、琐碎。相反,只讲整体的 共性,不注意个性的表现,又会感到千篇一律、 呆板平淡。
景观规划设计原则与方法
园林形式构图与其它艺术一样,遵循形式美的构 图规律,即:统一与变化、对比与谐调、主与从、 重点与一般、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均衡与 稳定等构图手法。
其中统一与变化这一规律是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 理——对立统一规律在形式美构图中的具体体现。 它包括:整体与局部、对比与谐调、主与从、重 点与一般、节奏与韵律等。
(一)分隔实体:地形、山体、建筑、水体、植物、构筑 物。 (二)分隔类型:分隔有平面分隔和竖向分隔,有虚分和 实分。 1、虚隔 (1)道路:这种分隔只是心理上的感觉。如步 石、汀步等点状为主的实体,其分隔性较弱,其它道路则 分割性较强。 (2)水体:行动上受到阻碍,虽分隔,但属于 虚分。如水面过大,以致于看不清对岸的景物时,则接近 于实分。 (3)廊、透花墙、栏杆:这些具有不同通透程 度的建筑、小品也会对空间产生虚分。 2、实隔:山体、实墙、建筑、密林等实体分隔 效果明显。 分隔可认为是视线分隔、行动上的分隔。虚分存 在于开敞空间、疏透空间和过渡空间(如建筑外侧的廊)。 过渡空间起到变化多,丰富景观的作用。 虚分联系多,实分联系少,西方园林虚分多。
5、明暗对比:也是光线上的对比,明暗与开合 是相关的。
一般情况是“合则暗,开则明”空间环境的明 暗对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明亮使人开朗,精 神振奋;灰暗使人视域缩小,景物朦胧柔和,使 人自然入静,并伴随有清凉、幽深莫测之感。园 林中常以明暗对比显示空间层次,增加开合对比 效果。
6、虚实对比:形式构图的虚实关系是以视线受 阻程度为主要区分,又与景物的质地有关。虚实 对比与开合对比、明暗对比有联系。
(5)应时而借:是指利用一年四季的自然季相变 化景色和朝夕景象而言。 就植物四季变化而言,有春借桃柳、夏 借塘荷、秋借红叶、冬借冰雪。 自然界的“风花雪月”、西湖的“短桥 残雪”,没有雪则景不存。 (6)映借(镜借):是在室中设镜,通过大面积 的镜面将室外景色借进室内。此外,平静的水面 也可映出一份天地来。
美国华盛顿广场
4、开合对比:开合是指空间的类型表现,开敞 空间与闭合空间可以形成对比效果。 如果从开敞空间进入闭合空间,便有视 线受阻,天地变小的压抑感;同样,从封闭空间 进入开敞空间又有“豁然开朗”、“极目楚天舒” 之感。 园林中利用空间的收、放,开、合,可 形成敞景与聚景,视线忽远忽近,空间忽放忽收, 从收敛空间窥视开敞空间,既有对比感,又有层 次感。
7、色彩对比:运用色彩的色相、明度对比与谐调 达到变化统一的目的。 色相之间的互补色,可以达到对比效果。 如用“紫”衬“黄”,“橙”衬“蓝”。 色相相邻的色彩可以达到谐调的效果。如“红” 与“橙”,“蓝”与“绿”。有时对比双方的色 相不是互补的,但通过明度的弥补,仍可以取得 突出的对比。
框景以简洁、深暗的景框作前景,使画面高度集中, 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为人从光线较暗的室 内,向光线明亮的外部景物望,形成以暗向明、以 实补虚的对比效果。 框景的设置,如先有景物,则的开设位置应朝向最 美的景观方向;如先有框,则应在框外的对景处布 置景物,观赏点与景框的距离不宜过近,视点最好 在景框的中心处。
障景多设于入口处,并高过视线,景前留出一 定余地,供游人逗留、穿越。在自然式园林中的 障景多为自然式山体、树丛。有时障景也用于隐 藏园内不够美观的物体。正所谓“嘉者收之,俗 者屏之”。作为障景的障体本身也应该成为景观。
(2)隔景:为了使景区和景点各具特色,避免各 景区的相互干扰,并增加园林整体 空间的变化, 是隔景的主要目的。 利用空间的虚分和实分达到空间组织中 的层次变化节奏,或虚或实、虚中有实、实中有 虚,使人产生错觉。 隔景以实隔为主,有分隔才有进深, “庭院深深深几许”体现了空间层次的丰富变化。
(二)借景与框景 1、借景 除游人视力所达的园内景物可供游览观赏外, 园外若有与园内景物风格一致的,而且是在视力 可以看到影像轮廓又无其它遮挡,在园林布局上 留出观赏视线,将景色纳入园中。 借景的关键在于“精”与“巧”,使园 内外景色相呼应,汇成一体,不但丰富了景色, 也扩大了空间。
园林规划设计时,首先在确定思想主题的前提下, 来考虑园林的主景。一般全园的主景常设在全园 的平面构图中心和立面构图中心。平面与立面构 图中心可以合二为一,也可以分开。 主景是核心,是重点,要有艺术感染力,要体现 主题;配景起衬托主景的作用,处于从属地位。
构图重心 规则式园林主景常设在几何重心(有对 称性),自然式园林则把主景设在自然重心(不 对称,但均衡)上。 上述几种突出主景的方法往往不是单独 处理,常常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此外,还有 色彩、体量、形态、质地等也都具有强调主景的 作用。 园林设计者应时刻记住任何艺术品的局 部都不能影响整体主景的艺术效果。
一般情况下,构成整体的要素越少,越容易达到 统一,但难以突出变化,要素越多,求得统一越 难。
二、主景与配景
主与从、重点与一般这一形式美规律在园林中的具体 体现,反映在主景与配景上。任何艺术品都有主体与 从属、重点与一般的布局关系,目的是强调主题,突 出中心,达到多样统一的主要手法。 主体与从属是相辅相成的。园林中的主从关系主要表 现在主景与配景、主要内容形式与次要内容形式方面。 “重点与一般”同“主与从”含意相同,地位不同。 主体也是重点,但重点不一定是主体。 重点不宜过多,否则也就没有重点了。 园林中有主要景区与次要景区,每一景区又有主景 与配景。
(1)远借:是把园外远处可见的景色组织进来。
远借给人于错觉,增加园的层次、深度。远借可 借山体、建筑、树木等。
(2)近借:也称邻借,是将与园相邻的或近距离 的园外景物借入。近借可筑台登高提高视线借, 也可开窗、隔岸借等。
(3)仰借:是利用仰视借园外的高处景物。可借 山峰、宝塔、大树等。
(4)俯借:是指俯视可借看的景物。
4、对景:视景空间中景点、建筑间的相互呼应关系。 对景在园林的空间组织中,是常用的造景手 法。为了相互观赏,要选择最精彩的位置,并设有游 人休息、逗留的场所及设施。 对景分正对、互对: 正对:以规则式的轴线形式,两景点的中轴 线重合。 互对:两景点的中轴线交叉。互对的景物不 一定有很严格的轴线。 互为对景的景物可以在道路和广场的两端安 排,也可以在水面的对岸或两个对立的山顶、山坡上 设置。上下的对景又叫呼应。 有对景就有联系,就使人产生由此及彼的欲 望,从而达到左右游人的目的。
绿荫里的红飘带——秦皇岛汤河公园
在园林构图中,可用于对比谐调来达到统 一变化的内容较多,除以上几种外,还有 “质感”对比、“动静”对比、“疏密” 对比、“简繁”对比、“多少”对比、 “浓淡”对比等。
四、分隔与联系
园林布局通过组成要素的材料和有关的造景手法, 使园林空间景观有分有合、有遮有露、有断有续、 有局部有整体,使园林成为多样统一的布局。 园林的空间分隔与联系分为平面方向和 竖向上两个方面。 分隔是依据功能要求与景观艺术需要划 分空间;联系也是根据景观与功能要求进行勾通 和空间的呼应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