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发展论一、全球化与比较文学的多元化语境1、全球化的界定;2、接受与抵制:对待全球化的两种态度;1、全球化的另一个方面也带来了文化上的多元性,使得原先被压抑在边缘地带的殖民地文化的身份变得日益模糊,那里的知识分子迫切要寻找自己的价值和文化认同;2、:全球化若作为一种旅行的过程,它的路线是双向的,既有从中心到边缘的流动,又有边缘向中心的渗透。
这样,我们就应当与国际社会进行更多的交流和对话,而不应当对西方持一种对立的姿态。
从事比较文学研究,我们既应当避免一种带有帝国主义霸气的全球主义策略,同时也要克服带有狭隘民族主义情绪的本土主义态度。
(《全球语境中的比较文学:中国的视角》王宁)3、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
1、文化自信问题;2、文化自身的再生性。
二、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渊源【萌芽】——非自觉的零散的比较(原因:1、文化、文学活动中一直存在着“四跨”现象;2、“比较”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古罗马文学对古希腊文学的借鉴模仿,如维吉尔《埃涅阿斯纪》对荷马史诗的模仿;◆评论家迪翁《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一文中,比较分析了三位悲剧作家所写的三部同名悲剧《菲罗克忒忒斯》在剧中人物、戏剧情节、艺术美等诸方面的异同;(平行)◆英国剧作家马洛笔下的浮士德形象;◆莎士比亚的戏剧被译成各国文字,而且占领了各国舞台;(译介)◆[英]查里逊的书信体小说《克莱丽莎》直接影响了法国卢梭的《新爱洛伊丝》和德国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影响)◆17世纪“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伏尔泰改编创作的《中国孤儿》;◆莱辛《汉堡剧评》平行比较了鬼魂在《哈姆莱特》和伏尔泰《塞密拉密斯》中的不同效果;《拉奥孔:论诗语画的界限》;(跨学科)◆赫尔德《民歌集》收集汇编了欧洲各民族的民歌。
【诞生】——梵·第根《比较文学论》“超国界说”◆斯达尔夫人——《论文学》把欧洲文学分为南北、文学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论德国》“帮法国、英国和德国人民以比较的观点来看待自己的社会及文艺思想和理论。
◆歌德——《歌德谈话录》(220页)“世界文学”的呼声;《西东合集》(波斯诗歌、印度哲学、中国文学、250首)、《中德四季晨昏杂咏》(模仿中国古典、14首);《歌德谈话录》(1月31日)◆马恩——经济的国际化最终促成了文化和文学的国际化:“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是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许多民族的文学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共产党宣言》早期实践:1825-1830年,两位法国编辑为一本各国文学选集取名为“比较文学教程”;1827-1830年,“比较文学之父”维尔曼开设了“18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的讲座,并出版了《比较文学研究》;1830年安贝尔作了讲座“各国文学的比较史”;1832年在巴黎大学教授《论中世纪法国文学同外国文学的关系》;1836年基内在里昂大学作了“比较文学”的讲座……标志性事件:[匈牙利]梅茨尔《比较文学学报》;1886年[英]波斯奈特专著《比较文学》;1897年[法]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常设讲座“文艺复兴以来日耳曼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
同时,意大利、俄国、美国、法国……大学开始了比较文学讲座、讲习班。
【学科发展历程·早期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学派:维尔曼1829《比较文学研究》;戴克斯特1895 ◎博士论文《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讲座“文艺复兴以来日耳曼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巴尔登斯伯格师承戴克斯特◎《歌德在法国》(1904)《文学史研究》(1907)《1787—1815年间法国流亡贵族中的思想动向》(1925)《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外国倾向》(1927);◎增补了贝茨的《比较文学目录》◎1921年同阿扎尔创办《比较文学杂志》(法国学派的喉舌)梵·第根理论之大成◎《比较文学论》戴望舒译比较文学研究的是国别文学间相互影响、借鉴的关系。
它应像历史学科一样把尽可能多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对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
精确地考证是比较文学必不可少的手段,“比较”二字应该摆脱全部的美学涵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涵义。
伽列《<比较文学>初版序言》比较文学不是文学的比较,它研究的是关系,是事实联系。
比较文学者不应探讨“丁尼生与缪塞、狄更斯与都德”之间的相似与相异之处,而是应当研究“拜伦与普希金、歌德与卡莱尔、司各特与维尼”这些确实相互影响的作家之间的种种联系。
基亚《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比较学者跨越语言或民族的界限,注视着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在题材、思想、书籍或情感方面的彼此渗透。
小结:贡献。
不足:1、“欧洲中心主义”;2、排斥了没有渊源关系的作家作品;3、没完没了的考证泥潭。
【学科发展历程·危机及其转向】1958年,教堂山会议。
教堂山的一声炮响,为比较文学送来了美国学派,炮手韦勒克功不可没。
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1、“岌岌可危”——“至今未能确立明确的课题和独特的方法论”;2、“外贸”——只关注“翻译、游记、‘媒介’”等文学作品之外的东西,“仅仅研究与外国来源和作家声誉有关的材料数据”;3、“价值和品质”。
艾田伯和勃洛克——恢复比较文学研究的“人文主义”。
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不但知识广博,受过良好的历史学、社会学等训练,而且具有极为广泛的爱好,是一个有情趣的人,一个文学的“业余爱好者”,对文学之美有深切的体会。
勃洛克《比较文学的新动向》:给比较文学下定义的时候,与其强调它的学科内容或者学科之间的界限,不如强调比较文学家的精神倾向。
比较文学主要是一种前景,一种观点,一种坚定的从国际角度从事文学研究的设想。
【学科发展历程·跨世纪的比较文学及其走向】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动能》:确立了“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在比较文学中的地位。
60年代末——解构主义——“一个理论的时代”伯恩海默《比较的焦虑》:方法比问题更重要,焦虑已不再被视为需要治疗的症状,它已成为一个需要体察与分析的文本功能。
在全美,比较文学系开始以理论的温床著称,理论开始认同与许多人所认为的理论的最严格的实践,即解构。
希利斯·米勒《文学理论在今天的功能》:1979年以来,文学研究的中心兴趣发生了大规模的转向,从对文学作修辞学式的“内部”研究,转为“外部”联系的研究,从新批评的文本细读转移到各种形式的阐释学研究,文学研究似乎又回归到新批评以前的路子上去了。
“焦虑”——布鲁克斯;伯恩海默佛马克《比较文学和新范式》:1、韦勒克的“文学性”只是限制了学科研究的兴趣和领域;2、比较文学不应该排斥理论,相反,“文学的理论化研究在提供方法论的同时,加强和促进了比较研究”。
3、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必须从“文学文本”扩展到“文学的交流情况”。
4、比较文学的四个范式;文学研究的两个领域——一是文学的科学研究,一是文学批评和文学教学。
韦斯坦因《我们:从何来,是什么,去何方——比较文学的永久危机》:新理论没有为比较文学提供什么实质性进展。
1992年,伯恩海默等《跨世纪的比较文学》:1、放弃传统的欧洲中心论,将目光转向全球;2、研究重心由文学转向文化产品或其他话语形式。
焦点:1、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可行性;2、如何坚持比较文学的“文学性”。
卡勒《“比较文学”终于名副其实》:无限扩大,无所不包=被淹没。
“吧文学向文化的转向留给国别文学系,让比较文学守住文学这个大本营……”。
三、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溯源【滥觞·古代】条件:1、与外来文化接触;2、具备通识眼光。
特点:1、内容较丰富,一跨学科研究为突出;2、专业知识极为淡薄。
一、译介研究。
◇东晋时期,佛经译者就翻译问题展开讨论,道安主张直译,鸠摩罗什主张意译,慧远主张二者并用;二、阐发研究◇西晋时期佛教学者讲解佛经是“格义”法;三、平行研究◇佛经翻译,对梵汉文体“商略同异”;唐代学者段成式《酉阳杂俎》,将中国本土的传说和佛经中类似的说法进行比较。
四、影响研究◇段成式《酉阳杂俎》: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中“阳羡书生”故事渊源于佛教《譬喻经》。
五、跨学科研究◇天文地理,各门学科几乎无不可以与文学相通;诗与画、诗与禅。
【中国比较文学的建立】19世纪下半叶,西方文化潮涌中国。
20世纪初至20年年代,中西小说、戏剧、诗歌的比较成为学术热题。
◇梁启超翻译日本的政治小说《奇人奇遇》;《翻译文学与佛典》;《佛典之翻译》◇林纾(狄更斯的《老古玩店》与《红楼梦》、《大卫科波菲尔》与《水浒传》);◇王国维(用叔本华的学说分析《红楼梦》);◇鲁迅(“摩罗派”诗人与屈原)、胡适(中西悲剧观)、冰心(《中西戏剧考》)、许地山(《梵剧体例及其在汉剧上的点点滴滴》)、矛盾(《中国神话研究ABC》)……◇严复、苏曼殊—译介学正式建立——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课程和讲座的开设◇1924年吴宓在东南大学开设“中西诗歌之比较”讲座;◇1929年瑞恰慈应邀到清华外文系讲授“比较文学”;◇瞿孟生根据瑞恰慈的观点写成《比较文学》教材;◇北大、燕京大学、复旦、岭南大学等高校相继开设类似课程。
◇1931年洛里哀的《比较文学史》由傅东华翻译;◇1937年梵第根的《比较文学论》由戴望舒翻译;◇1935年吴康发表了《比较文学绪论》一文。
一些高质量的学术成果问世:1、影响研究◇陈寅恪关于中印关系的系列论文:《三国志曹冲华佗与佛教故事》、《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陈受颐《十八世纪欧洲文学里的<赵氏孤儿>》、《十八世纪欧洲之中国园林》;◇方重《十八世纪的英国文学与中国》;……2、译介研究林语堂《论翻译》3、朱光潜的《诗论》与钱钟书的《谈艺录》(注重比较诗学,侧重平行研究,辅以跨学科研究与阐发研究)【兴盛】1、研究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系所;刊物;协会;接与国际轨。
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于深圳大学成立;《中国比较文学》;硕士、博士、博士后、本科相继招生;2、研究成果。
《管锥编》、《七缀集》、《美学散步》、《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季羡林)、杨周翰《攻玉集》3、编订比较文学教材,建立中国学派1976年台湾学者创造性提出“阐发法”,援用西方文学理论与方法加以考验调整以用之于中国文学之研究的方法。
以钱钟书为代表的大陆学者“双向阐发法”。
美国学者李达三在1977年发表《比较文学中国学派》;1978年出版《比较文学研究之新方向》,阐述了中国学派的内涵、意义、作用、目标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