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复习(一)《烛之武退秦师》从今天开始,我们正式进入课内文言文的复习,首先给大家做一个提醒:像这样挨着文本给大家复习文言文,这辈子只有这一次,我相信上了大学之后,除了个别专业还会学到大学语文,其他很多同学都不会再学到语文了,所以希望大家能够珍惜这最后这一次复习文言文的机会。
复习之前,先给大家说一下复习要求,有些同学或许已经见识过全国高考题,全国高考题的文言文部分比分非常之重,所以,希望大家对文言文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要觉得考原句才叫做考查了原文。
我们所有的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不管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高考对它的考查都相当之重,所以希望大家引起足够的重视。
复习要求:1.第一遍对课本进行梳理;2.在裸体文言文上标注重点词义;3.勾画文言实词六个左右,一周听写一次。
(加成语和背诵篇目)P16《烛之武退秦师》诵读全文一、文学常识回顾1.《左传》是一部什么类型的史书?(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著作);2.“春秋三传”指的是那三部?(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3.为什么叫做春秋三传?(因为这三本书是用来解读《春秋》这本书的)。
二、解读文章晋侯、秦伯围郑(理由是什么?——,)以(以:因为。
连词+句子,介词+词语)其无礼于晋,且贰(有二心或者从属二主,这里涉及到一个事实——晋侯在当皇帝之前叫重耳——重耳之亡。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在流亡的过程中,那些皇帝是怎样对待他的?有些皇帝不接待他,有一个皇帝接待了他。
但是有人传说他的肋骨长成了一板,所以就去偷看他洗澡,这是对他的严重的侮辱;里面齐王,秦王都对他不错)于楚也。
(重要的军事态度)晋军(名词作动词,驻扎)函陵,秦军氾南。
(如果此段设考点就三个:以,贰,军)(在这种情况下,是必须要自救的,所以就请出了老人佚之狐,但是烛之武是拒绝的,但是在国家危亡面前,他把个人利益放在后面。
这里和我们学过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一个情节很像,“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主谓间,比较特殊,形容词作谓语。
有时名词也能做谓语,比如:今天星期天)壮也,犹不如(比不上,跟它一样有:不及,不若)人;今老矣,无能(不能)为(根据语境翻译,在这里是“做”。
例:“背水为垒”——建造,修建,背靠渭水筑下营垒)也已(如果不告诉你是一个通假字,怎么判断?——也/已,在断句的时候,如果判断为后句可以翻译为“已经”,如果判断为前句就是一个“通假字。
小心一点)。
”(烛之武在这里会不会真的不去,其实他只是发一下怨气啊!当主公开始放低姿态时,他马上就同意了)公曰:“吾不能早用(启用.区分启用/起用,启用:开始用,起用:任用,提拔。
例:铁路正式(启用),大胆(起用)人才)子(先秦对男子的称呼,如果再亲切一点,可以叫”吾子),今急(情况危急还是急急忙忙,体会一下)而(顺承,翻译为才)求子,是(这,偶尔会把“是”翻译为判断,《归去来兮》中“觉今是而昨非”,翻译为“正确”)寡人之过也(表示判断)。
(补充:此处的郑伯就有点“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
”钟无艳、夏迎春为两个女子,前者奇丑,后者奇美,两个都喜欢齐宣王,都是他身边的女人,钟无艳十分有才,能替齐宣王做事,总能帮他的忙,夏迎春除了美色和哄齐宣王开心玩乐之外一点忙都帮不上,齐宣王有难的时候就跑去找钟无艳,灾难一过就去找夏迎春寻欢作乐,把钟无艳抛到一边。
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
是说齐宣王有困难才会想起钟无艳,无事就将其抛至脑后,形容人忘恩负义,薄情寡义。
有点功利的感觉,烛之武这个时候已经70多了,有点冯唐的感觉)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修饰,什么情况下表修饰?怎么判断?A而B,A做什么成分——定语或者状语,在古文中,一般做状语时表示修饰)出,(这个时候烛之武见了秦王,他们谈了一下,而且还起到了一定作用,我们来看一下他们谈了什么)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已经∕……以后,除了这两个解释,我们还遇到一个意思,《陈情表》中的——既.无伯叔,终.鲜兄弟,表并列关系,既……又……)知亡矣。
若亡(使……灭亡,怎样判断使动?比如:徐孺下陈蕃之榻。
下这个动作是榻在做,判断它是不是使动就看,谓语动词这个动作是主语发出的还是宾语发出,如果是主语发出的只是普通动词,如果是宾语发出的这个动作,那么这个词就翻译为使动))郑而有益于君,敢(勾出来,翻译为岂敢,怎么敢,其实是以反问的形式表示“不敢”)以烦执事..(您)。
(这里是一个铺垫,只是为了告诉他今天我要来麻烦你了,因为亡郑无益于秦,以下就进入了烛之武的议论,开始阐释他的原因)越国以(表目的,来)鄙(本身翻译为边邑,这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做名,边远之地),君知其(代词,代“越国以鄙远”)(三国位置,左秦右郑,晋在中间)难也。
焉(何)用(表原因,因为)(焉用:为什么,)亡郑以陪(增加)邻?邻之(两个之都是主谓间取独)厚,君之薄也。
(在这里并不是要说非厚即薄,而是相对来说,邻国增厚了,你相对就变薄了,内似于学习“不进则退”)若余郑以为(把……作为∕当作,这里是指把郑国作为)东道主(古今异义词,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古今异义词,出使的人)之(主谓间取独)往来(来来往往),共(什么文言现象?通假“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所字结构,所+动词=名词性词组,在这里翻译为……东西,……事物,……方法,这里翻译为“受损害的地方”)。
(到这里,烛之武是从国家利益来劝说,直白来说就是在挑拨离间——晓之以理)(接着动之以情——晋国和秦国你们之间是有矛盾的)且君尝为(给予)晋君赐(恩惠,恩赐)矣;许君焦、瑕,朝(名作状,在早上)济(渡河)而夕(在晚上)设版(设置防御工事)焉(兼词,于之),君之所知也。
夫(句首发语词)晋,何厌之有(最重要的句式——宾语前置,疑问句中,疑问词“何”做宾语的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特殊疑问词做宾语时提前,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提前。
3.介词后代词做宾语,宾语提前。
4.有明显的提宾标志“之”/是(唯利是图,唯马首是瞻)。
(如果先前都是在陈述一些历史事实,那么现在,他要做一个小小的推断:如果现在你就把小小的郑国干掉了,很快就会发生另外一件事情:晋国就会把你干掉)既(已经)东(名作状,在东边)封(本意边界,两个名词放在一起,第一个一般是使动用法,使……成为边界)郑、又欲肆(扩张,延伸)其西封,若不阙(使动,使……减少)秦,将焉(从哪里,兼词,相当于“于之”)取之?阙(使动用法)秦以利晋,唯(表希望)君图之。
”秦伯说(一语惊醒梦中人,通过秦王的反应来说明什么?你要劝一个人,除了把他劝服,还要把他劝高兴——突出烛之武口才好,语言技术之高超),(亲王的立场马上就变了:①结盟,②派兵戍边)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由于秦军中途撤走,秦、晋之间就有了一点小小的矛盾,所以子犯出场了)子犯请击之(代指秦军,可见战争形式一下子就发生了逆转,并不是秦军走了,晋军继续去攻打郑国,而是秦、晋相斗,郑国这只小绵羊在旁边坐着看。
不过晋文公他能够成为一代霸主,其实是有原因的,他还算清醒,他不同意出兵)。
公曰:“不可。
微(如果没有,微斯人)夫人(古今异义词,那个人)之力不及此。
因(介词,依靠,凭借。
补充:①于是,②趁机,③通过——因宾客)人之力而(表转折)敝(损害)之,不仁(不仁义的,属于道德问题);失其(结交,亲附)所与,不知(通“智”,明智,如:《逍遥游》小知不及大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表商量语气,还是。
晋文公虽然有点小生气,但他作为一代霸主还是有大智慧的,如果他不压住怒火,转而去攻打秦国,那后果将不堪设想,看得出此时的晋文公很冷静)还也。
”亦去之。
六个男人关于战争的对话(哪六个男人?晋文公、郑伯、佚之狐、秦王、子犯、烛之武)课后第三大题:天下之事以(因为,介词)利而合者,亦必(一定)以利而离。
秦、晋连兵(联合出兵)而(顺承)伐郑,郑将亡矣。
烛之武出说(说服,劝服)秦穆公,立谈之间(站着说话的工夫,极言之快)存(使动)郑于(介词,从)将亡,不惟退(使动)秦师,而(递进)又得秦置(设立)戍(秦国为郑国设立戍守)而去,何移(改变)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
非利害(利益和危害)深中秦穆之心,讵(难道,补充:如果)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互相信任)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一出现在句首,作副词,翻译为“一旦”)怵(恐惧)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比喻句),亦何有(有什么(不能抛弃的))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迅速的样子)从之矣!【翻译】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
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或“攻打”)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
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为什么会改变得如此神速呢!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召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触犯危险。
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旦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了!课内文言文复习(二)《荆轲刺秦王》一、诵读文章(从开头读到背诵段)二、文化常识1.选自《战国策》;西汉刘向所编。
2.《荆轲刺秦王》和《鸿门宴》的文化常识是高中阶段比较重要的,需要大家掌握的。
从历年高考来看,考得最多的是《鸿门宴》,第二多的是《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三就是《荆轲刺秦王》,大家需要注意一下。
3.《烛之武退秦师》的素材可以怎么用?——最典型,爱国,受了委屈,在大义面前爱国;人物特点,深明大义。
三、文意解析(背景——战国末期,秦无比强大,尤其是,唯一可以和他抗衡的楚国前面被灭掉了。
赵国也比较强大,在攻打燕之前他刚刚灭掉了赵国。
于是他要向北进军,以此来达到他一统天下的目的,所以这个时候他来到了燕地)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掠夺,夺取,攻城略地)地,(从介绍来看虽然只有寥寥几字,但是可以看到秦军是很快就来到燕国,了解历史的同学可能会知道,燕国是和周王室关系比较密切的国家,相当于周王室的亲戚之类的,燕曾经还是强大过,但是后来就越来越小,越来越小)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担心害怕),(就因为燕国恐惧了,所以燕太子请求荆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