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创意设计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基础字体绘写规律
• 视错觉会转移人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在字体设计中,如果能很好地掌 握这个原理并加以反向利用,将会非常有效。
• 视错觉在文字设计中有两个常见的种类:线条长短错觉和面积大小错 觉。
• 1. 线条长短错觉 • 两条同样长短的线条,垂直线比水平线长看起来长(见图2-3-2),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基础字体绘写规律
• 文字适时改变颜色,是一项能抓住人视觉注意力的好方法。 • (四)意象风格 • 有意图的文字绘写,目标是激发人的视觉注意力,强化文字及文字附
带的信息,以促进文字信息的有效传达。而文字绘写要想让人的视觉 力能有效地聚焦,首先就要让人意识到文字本身的意义,这个是前提 。文字是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达成共识的一种符号。文字的象征意 义与可读性,要求设计者在绘写过程中不能有所偏颇,文字绘写的首 要原则也就是“易读性”,要符合视觉获取正确信息的前提。 • 象形文字往往是由众多笔画、结构组成,统一起来才成为一个字。
• (二)重心 • 字体是由各种笔形组成,汉字的重心影响人的视觉平衡、协调感觉。
一般来说,汉字的视觉重心高于汉字的绝对重心(见图2-3-6)律
• 字体设计的重心必须在视觉重心上,这样才能符合人的视觉要求。 • 每一个汉字都有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字体的结构会影响文字重心的
• 创造性思维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外在有机联系,把思维和心 理活动物化的过程。创造性思维是一个从内容到形式、从形式到内容 多阶段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过程。一位优秀的设计师必定具有突出的创 造性思维,才能制作出打破常规、远离人们视觉经验的作品(示例见 图2-2-1、图2-2-2)。
• 创意思维的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所包含的心理因素有潜意识、 联想、想象、形象思维、直觉、灵感等(示例见图2-2-3)。
• 视觉与视觉力是两个概念,此处的视觉力为“视觉注意力”。视觉是 一个生理学词汇,指人和动物感知外界物体的大小、明暗、颜色、动 静时,获得对机体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各种信息最重要的感觉能力。
• 字体的视觉效果是字体设计中所考虑的主要对象,它的构建必须是合 理、健康的,所传递的信息和效果必须准确而出彩。文字绘写的目的 在于让人的视觉力无意识地“聚焦”并按下“快门”。通过文字绘写 的独特效果,让视觉力自觉或不自觉地关注其信息并有效地将其储存 在记忆棒中。文字绘写的样式不同,跟人获取信息的多少、强弱也有 着密切的关系。
• 文字设计对于不同观看群体有不同的意义。有这样的群体:他们只需 要文字传递的信息,而不注重美感和趣味,我们可以理解为其观看习 惯为“认字”,只需要读懂、看懂。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基础字体绘写规律
• 也有一群人是需要通过字体的独特性来获得别人的非凡认可,这些主 动要求文字设计的群体多是企业、品牌或社会活动的群体。此处的文 字设计师就是单独的设计师,他们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审美趣味和视 觉形态喜好。
第2章文字创意设计
• 第一节 文字创意设计释义 • 第二节 创意的思维 • 第三节 基础字体绘写规律
返回
第一节 文字创意设计释义
• 文字创意设计对于人类活动而言,其实是一项并不陌生的“艺术行为 ”。每个人从最初的文字书写开始,就已经在进行这一项“设计”活 动了(见图2-1-1)。
• 在小学阶段,老师就要求我们学会书写汉字、抄写字词,实际上我们 那时就已经开始进行文字的设计了。只不过最初的一系列活动是基础 的训练,是高度概括的“视觉临摹”。如同每一个学习素描的人都要 用铅笔对各种优秀的素描作品进行临摹一样,最终目的是对所见、所 理解的高度统一。当视觉审美经验日益丰富、个人天赋特征愈加强烈 的时候,每个人开始对以往标准字体进行不同的书写表达,也就形成 了各自富有特征的“笔迹”。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创意的思维
• 第二阶段是明确问题。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抓住关键问题,分清主 次,明确问题的属性,使人的思维进程具有具体方向,能用准确的语 言表述问题。
• 第三阶段是提出假设,在可供选择的方案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 综合评定,确定比较可行的方案或构想。
• 第四阶段是验证假设。这一阶段要充分考虑方案与理论、事实的关联 性,甚至需要用到逻辑、模型来验证,从而验证方案的可行性、真实 性。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文字创意设计释义
• 它的风格不像基本文字那样,而是具有较强的可观赏性,且多样化、 风格化、艺术化;它富有设计师与产品本身的多种气质,被广泛应用 于海报、商标、标志、宣传、书籍期刊装帧等领域(见图2-1-6~图 2-1-9)。
上一页
返回
第二节 创意的思维
• 出色的文字设计案例,往往富有艺术性,创意十足,创意的思维对于 任何设计都是至关重要的。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创意的思维
• 针对此类目标的文字设计时,应积极地调整文字笔形、概念、字义, 寻求多种材质来进行表达,像手写、篆刻、拼贴等(示例见图2-212~图2-2-16)。具体说来,如民间所熟知的花鸟字、虫篆字、神符 等。
上一页
返回
第三节 基础字体绘写规律
• 一、视觉力与文字绘写
• 基本字体往往也可以根据严谨的笔画规律,产生一整套文字字库。模 式化的样式和便利的输入方法,适合日常使用。
• 随着文化样式的变化,在多元化视觉诉求的情境下,基本字体样式已 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需要借助巧妙的“视觉设计”方式设计出 许多具有艺术性、独特性的创意字体。创意字体设计是在基本字体规 范书写规律的基础上,对笔画、字形、字意等进行艺术化的重组。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基础字体绘写规律
• (一)视错觉 • 因为错误的经验引导或不当的参照,从而使人形成错误的判断和感知
,是一种大众皆有的视觉心理。而采取正确的办法或借助视错觉去设 计,进行艺术化、风格化的处理,往往能造就优秀的作品。视觉的效 果也会出现一些与事实不符的错误现象,我们可以将其称为“视错觉 ”,即人或动物观察物体时,基于经验主义或不当的参照形成的错误 的判断和感知。 • 比如法国国旗(见图2-3-1),红:白:蓝三色的比例为35:33:37,而我 们却感觉三种颜色面积相等。这是因为白色给人以扩张的感觉,而蓝 色则有收缩的感觉,这就是视错觉。
• 人们用眼睛观看某个对象时,会在脑海中形成一个视觉中心。以正方 形为例,其正中心就是视觉中心。当然不是每一个字都如同正方形一 样长、宽均匀平衡,所以每个中国人在还不懂得文字意思的时候,就 已经在视觉上规范统一用田字格来临摹文字,因为那是最容易被接纳 的文字格局。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基础字体绘写规律
• 文字的意象性,寓“意”于“象”,通过事物、形象表达或预示主观 意识,具有暗喻、象征的意义。文字的意象性特征,要求在对文字进 行设计的时候,更多地考虑文字所蕴含的含义,考虑文字所附属的设 计,如它自身的文化属性、行业特征、理念追求、精神表达、情绪宣 泄等。
• 文字在平面设计体现上,极力追求视觉张力和感染力,让人体会到文 字所传达的意识想象、企业精神、文化特征等。
• 文字作为固定的符号,在人们的意识中形成了共同的常识,并且由统 一的笔画——横、竖、撇、捺、点等组织结构到一起。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创意的思维
• 现代视觉观念中,人们眼中的文字已不再是单独的文字,我们可以把 它视为“图像”。把文字转换为“图像”去阅读,会比单纯文字中获 得更多的信息(示例见图2-2-10、图2-2-11)。
• 文字创意设计宏观上可以分为:基本字体设计和创意字体设计。基本 字体指的是常见的宋体、黑体以及由黑体演变而来的多种字体。由于 电脑设计的广泛应用,如今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到基本字体设计带 来的成果(见图2-1-3)。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文字创意设计释义
• 这些字体工整规范,便于广泛传播,在日常的信息交流中担任着重要 的角色(见图2-1-4、图2-1-5)。
偏向;字体框架结构正确合理,字形重心就自然平稳均衡。字体的重 心往往是向黑度大的部分靠近。汉字除了独体字,就是有偏旁部首的 合体字,合体字各部分的组成重心也应当是在同一直线上,垂直或水 平。 • (三)文字与颜色 • 同样的文字用不同颜色,会让人的视觉感产生倾斜。 • 字体绘写的时候,其颜色对视觉力集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色彩 的冷暖、色彩的明暗、色彩的象征、色彩的对比等与人的视觉和心理 有密切的联系。
这一错觉现象被称为菲克(Fick)错觉。同理,同样宽度的横线和竖 线,横线看上去要比竖线粗。 • 2. 面积大小错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基础字体绘写规律
• 中间的两个圆面积相等,但肉眼看起来左边中间的圆要大于右边中间 的圆(见图2-3-3),这一错觉现象被称为艾宾浩斯(Ebbinghaus) 错觉。同样大小的色块,黑色底上的白色块要比白色底上的黑色块显 大(见图2-3-4)。笔画多的汉字,容易见黑,面积也就显大。如果 用“盛宴”来形容,当两个笔画数量差别大的字同时出现,显然笔画 多的字更让我们有“饱腹感”,因为笔画多的字本身所形成的画面就 更丰富(见图2-3-5)。
• 视觉观看习惯是变化动态的过程。若干年前,中国人看文字有从右到 左、从上到下纵向阅读等方式,那是因为文字书写、排版统称为“设 计”的结果。随着设计趣味、审美样式的不断变化,文字的设计排版 也发生变化,观看习惯自然也随之发生变化。而正是因为曾有过多种 观看习惯,在需要独创设计时,这些习惯才可以成为我们的素材和参 考案例。图2-3-7 和图2-3-8 为中国古代的观看顺序。
空”。对文字进行创意构思设计时,需要考虑文字运用的场合以及文 字的功效(示例见图2-2-9)。
• 二、创意思维在设计构思中的四阶段
• 第一阶段是发现问题。设计师此时的状态: • (1)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 (2)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在别人习以为常的现象中看出“非常”
,提出新问题。 • (3)具有丰富的知识经验、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