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如此设计教学情境同样精彩

最新如此设计教学情境同样精彩

如此设计教学情境同样精彩如此设计教学情境同样精彩【摘要】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逻辑思维还不完善。

设计有效情境,能让学生从感受、体验形象开始,而学生在感受、体验的同时,语言及思维也必然随之发展。

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利用丰富的语言、利用想象联想、利用图片插图、利用动手操作、利用多媒体、利用课堂表演、利用文本创设有效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精彩课堂的目的。

【关键词】情境,学生,情感,体验儿童的学习动机更多地是由感情驱使的。

儿童的情感很容易被激发,学习一旦有情感参与,他们的体验会更生动、更丰富、更深刻。

由于儿童的生活经验有限,对文本中的一些情境无法体会到。

因此,利用入情入境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习动机与情境之间良性的互动,可诱发学生设有效的情境,引导学生热情地去感受、去体验。

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李吉林在情境教学法中指出:“情境教学由于本身具有的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巧妙地把儿童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平衡,协同大脑两半球的相互作用。

”[1]因此,教师要努力优化教学情境,引导儿童从感受美的乐趣中感知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在阅读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由“感”及“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间需要教师的指导、示范、点拨。

心理学认为:“儿童的思维处于表象思维的阶段,思维活动主要是运用表象来进行的,以后才逐渐向抽象的逻辑阶段过渡、发展。

”[2]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逻辑思维还不完善。

设计有效情境,能让学生从感受、体验形象开始,而学生在感受、体验的同时,语言及思维也必然随之发展。

由于学生的情感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容易受事物的支配,所以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有关的课文情境,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体验。

一、利用丰富的语言语言积累是人们对过去知识经验的储存,语言积累是体验的先决条件。

读者的知识背景是阅读体验的重要因素,新知识的感悟和吸收,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这意味着阅读体验的深度与广度更取决于读者知识积淀的丰厚程度。

教师应该用真挚的语言和恰如其分的表情动作,去激起他们的体验,从而使深刻的道理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小学生尤其如此。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情绪和情感具有情境性,在特定的情境中,可以培养特定的情感。

”[3]我在上《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第一部分“等灵车”的学习时,我先要求学生深情朗读“等灵车”部分,并找出能说明人多的句子,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任务,但对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不太深入体会。

于是我让学生品味“挤满”“望不见头”“望不见尾”的词语,并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当时的场面,体会人之多,队伍之长。

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尝试把句子读好,接着我请了一位学生朗读,他已基本能带着对周总理的深切的缅怀之情去读,读后我让学生互读,再范读,自由读,最后全班读,学生的激情又再次攀上了高峰。

可见,语言能创设情境,激起共鸣,使学生入情地参与到体验之中。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是对生活情境的描述,语言生动形象,惟妙惟肖,教师可唤起学生回忆,以学生已有过的生活情境、事理感受、阅读积累叩击学生真切的体验。

如我在教学《假如》这课时,因为《假如》是一首儿童诗,借助“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和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

诗虽然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一颗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好文章。

它从儿童视角展开,有深厚的情感积淀,有强烈的感染力。

在他们的心灵里,有着真情,有着奇思妙想,有着成人遥不可及的奇幻。

他们在诗歌创作方面具备天赋。

所以在学习这篇诗歌的时候,我尝试让孩子们进行这方面的练习。

问:“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还想干些什么呢?”孩子们的回答也非常精彩: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宇宙再画一个地球,让越来越多的人们有宽敞的空间;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失学的孩子画一座美丽的学校,让他们也能快乐地上学……“我要给……”这句话的练习也同样有效:如:我要给失学的孩子买一本又好看又实用的书。

我要给亲爱的妈妈倒一杯不冷也不烫的开水。

我要给没有头发的人们画上又黑又亮的头发。

通过这一环节,激活了学生已有的阅读积累,诱发了他们的原有体验。

二、利用课堂表演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可给学生进行交际的内容,让学生走向生活,亲近自然,通过表演,与人、与事、与社会零距离接触,不断在生活的情境中放飞体验。

在指导阅读《酸的和甜的》时,我引导学生根据短文的内容编出课本剧:一个学生学着狐狸在葡萄架下吃不到的样子,两位学生分别扮演小松鼠和小兔子,还有一位学着小猴子吃葡萄的那个高兴劲儿……通过生动形象的表演,把当时的一幕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使学生从听、看、演到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到强烈的真实感,从而得到教育。

如我让学生买文具,根据孩子们自身的体验,创设多种情境,让他们选扮购物者,还根据售货员的年龄、性别等选择相宜的称呼,并根据场景选择付款的方式:有的直接付款,一手交钱,一手接物;有的先去收银台开票,再凭票购物……整个演练过程,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尊重个体在交际情境中的发展,及时作出评价,激发每一个学生创造性交际的欲望和热情,学生在大胆又积极的表演中得到了锻炼。

教师还可以积极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极锻炼,多创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他们表演。

如可以让学生扮演小记者进行采访,扮演推销员搞推销等。

在开放的情境中学生的思维就像春天的花开一样,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竞相开放。

这样,既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发展和需要,拓宽课程资源,又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间和舞台,使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提高,自悟自得。

这是学生对文本、对生活的全身心感受,这是人生的真感悟,生命的真涌动。

学生在开放的氛围中,可增强自信心,不断升华体验,激起内心真实而鲜活的体验。

我在上《北京》一课时,让游览过北京的学生扮演导游,并把自己拍下的风景名胜照片,带进课堂,叫他们一边展示自己的照片,一边向大家介绍自己游览过的景点,一幅幅画面才,一段段精彩的解说吸引着台下的学生……因此,让学生参与表演,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利用角色转换有的课文,具有供读者想像的语言空间,所以教师在教中要把握这一语言空间,拓展语言情境,想像情节,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

在文本产生的情境中,学生不断地受到熏陶感染,从而领悟到祖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领悟到中华儿女不朽的民族精神,并在不断的语言实践中升腾体验,从而引起心灵的震憾,思想上的共鸣,激发对祖国语言的把握。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把握教材延伸点,引导学生进行文本情境的拓宽,内容的延伸,情感的升华。

使用“转换文本角色”是开发文本情境进入体验之门好的办法,教师可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课文中的角色,替人物去做去说去想,进而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内涵。

如上《窗前的气球》,文章提及主人公科利亚住院不准人来探望,后来他的同学放气球来慰问他时。

我就让学生转换文本角色,将自己设想成科利亚。

我问:“你有过和科利亚相似的情况吗?”学生说:“小时候,我因为肺炎住院了。

住了一个星期,当时我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了。

有一次,我发烧了,要挂两瓶盐水,在医院坐了好几个小时,我也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了。

怎么还没滴完啊!我觉得无聊极了!如果可以不挂盐水就好了”。

我接着说:是啊,你们只不过是挂几个小时的盐水,还有亲人陪在你身边,都觉得太无聊,太没意思了,而科利亚呢?他没有人陪在他身边。

这时候有学生说:他可能也已经住了一个星期了。

他的心情一定糟透了,他快要闷死了,还住在3楼,就更闷了。

听到这里我惊喜地问:哦?住在3楼有什么特别的吗?学生就说:如果他住在一楼,透过窗户可能会看到园子里的花花草草,或者蝴蝶、小鸟,他的心情就会好一点。

可是,科利亚他住在3楼,他只能看到对面的房子和一角天空。

此时此刻,科利亚多寂寞,多孤单啊!学生体验了科利亚的无奈与孤独。

后来,当上到窗前的气球,科利亚惊呆了这个情节时,我们班的学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这窗前的气球,给科利亚带来惊喜和欢乐,而此时班上的学生也神情高兴、惊奇和欣喜若狂,好象感同身受。

见此情境,我马上让学生续写,有的学生这样写到:科利亚飞呀飞,飞到了同学之间,和同学们一起嬉戏,真快乐!可见在学习中适当的转换角色,可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体验积极性,会对课文中的情感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升华,从而形成新的情感信息,储藏于更深的“信息仓库”。

这时,教师抓住时机,启发学生对保留在心中的情感信息细细品味,升华体验,达到顿悟。

四、利用想象联想人们都说儿童是天生的幻想家、诗人,儿童的世界是异想天开的世界,对生活,对文字,他们有着完全迥异于成人的视角。

其实,这正是因为他们有着一颗颗充满蓬勃生命力的、活泼的童心。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要善于抓住儿童想像力丰富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想像,放飞想像的翅膀,一定会让学生产生内心的体验:让他们在想像中巩固知识,在想像中接受深刻的教育,在想像中培养思维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阅读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意义的心理过程。

它不是机械地把原文读出来,而是通过内部言语,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和改造原文的语句或段落,把作者的思想变为读者自己的思想。

”[4]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之后,让学生想象: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会飞到哪儿去?也让学生仿照课文试编童话。

还让学生们把自己写的童话在同学中相互交流,同时也引发众多学生不同结果的联想,使本课阅读教学目标的达成更加全面深入,更具实效性。

比如教学《蓝色的树叶》,我只满足于学生懂得:“林园园看到李丽画的蓝色树叶脸红了,知道自己错了。

”就戛然而止。

虽然答案是正确的,学习目的也已达到,但学生的体验却被限制在了一个圆圈内。

倘若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想一想:林园园改错之后,发现别人有困难,态度会不会改变?其体验便多元精彩的。

五、利用多媒体学生感悟文本,常常会受到时间、空间和学生生活经验的限制。

但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将形、声、光、色综合运用,能有效地优化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迈进体验之门,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人物的思想、情感获得多元的体验。

如在教学《秋天的图画》时前,我将秋天的风光图、《秋天多么美》歌曲、《山行》的配乐吟诵等集合,制成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随机运用,再现了秋天的优美景色。

这样,学生在生动的课堂情境中犹如一群观光客,获得了身临其境的体验。

此外,在词语教学中,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明白词语的意思,学会词语的用法,加深对词语的真切体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