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情境创设的常用方法

教学情境创设的常用方法

教学情境创设的常用方法
作者:陆海英
来源:《新课程·小学》2011年第08期
新课程提倡学习要基于问题情境,以问题研究为平台,使教学情境的创设成为教学成功的因素之一,那什么是教学情境呢?就其广义来说,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来说,则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导起积极学习的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

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教学情境创设的一些常用方法:
一、联系生活,创设生活情境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为此,课堂教学要联系生活,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贴近生活的数学情境,不但使教学内容具体化,更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实践能力。

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课前我让学生找生活中的百分数,丰富学习素材,通过对学生所收集的含有百分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交流,初步感受百分数,为师生共同探究百分数搭好了“脚手架”。

这一课前生活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帮助学生形成了较充分的心理态势。

鲜活的生活数学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跃跃欲试,纷纷拿出纸和笔,计算起来,这样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同时让学生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激发学习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和信心。

二、设疑启智,创设问题情境
没有问题,就没有紧张的思维活动,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发现、去探讨、去创造。

教师通过有目的地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吸引学生积极动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和研究,激发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和看法。

三、生动讲述,创设故事情境
儿童喜欢听故事,创设趣味性、启发性的故事情境是吸引孩子注意力,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故事可根据教材内容选择现成的,也可以从教学内容出发,结合思维发展的规律和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创编。

我在教小学二年级的“可能性”时,讲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在古代欧洲的某国,一位奴隶冒犯了国王。

国王大怒,决定将奴隶处死。

奴隶被关进了死牢。

按照该国当时的法律,死囚在临刑前还有一次选择生死的机会,那就是由大法官拿来一个盒子,盒子里有两张纸片,分别写着“生”和“死”。

如果摸到“生”则生,如果摸到“死”就死。

(学生个个入神地听着。

)你们认为这个奴隶摸纸片会出现什么结果?
学生1:他可能摸到“生”,也可能摸到“死”。

学生2:两种可能都有。

教师继续讲:可是国王偏偏要让这个奴隶死,于是派人偷偷地把盒中的“生”字拿掉,换成了“死”字,而大法官并不知道。

(学生个个面露愤恨的神色。

)这下,奴隶的命运会怎样呢?
学生1:这个奴隶一定死,不可能生。

学生2:因为两张纸上全都写着“死”,任意摸一张,必定是一个“死”字。

老师又往下讲:有个好心人悄悄地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奴隶。

这个奴隶想了一夜,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学生全都凝神静听,感到既紧张又神奇。


临刑前,当大法官把盒子拿来要奴隶选择生死时,这个奴隶拿起盒中的一张纸片,看也不看,猛地吞进肚里。

在场的人全部惊呆了,因为不知道他究竟拿了哪张纸。

大法官只好命人看盒中的另一张纸,只见另一张纸上写着“死”。

法官说:“那他一定吞下了‘生’字,他不该死。

”这个奴隶用智慧赢得了生命。

(学生全都欣慰地笑了。


这个故事可谓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一石三鸟,寓教于乐。

学生在特定的故事情境中,边听边想,不但初步理解了“可能”“不可能”和“一定”等概率术语的含义,而且锻炼了思维(尤其是逆向思维),增长了智慧,同时还体会到思考的乐趣,感到数学有趣有用,更亲近和喜爱数学。

四、营造氛围,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
合作交流是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能增大学生的信息量,在讨论交流中借鉴他人观点反思自我,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积极和谐的教学气氛,启发、诱导学生产生交流的愿望。

例如:在教学“统计”时,我出示了许多纸花,告诉学生这五包花是我们班语文老师为我班元旦晚会准备的,现在为把教室装饰的美观些,想要知道红花、黄花、紫花、粉花各多少朵,我们可以怎么办呢?学生纷纷发言:“老师,分一分,数一数就行了”“去问问语文老师
吧!”“把同学分成5个小组,每组一包,数一数,再合起来”……这时我接着说:“语文老师也
记不清各有多少朵,现在我们用什么方法能很快得到结果呢?”学生思考片刻,认识到分组统计、再合起来,是比较好的方法。

我进一步提出问题:“各小组怎样做,能很快得出结果?”这个问题对一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有一定困难,因此我组织全班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教给学生方法,可以有的数红花,有的数黄花,有的数紫花,有的数粉花,有的记录数据,小组内同学共同努力统计出结果。

教师这样创设交流情境,在交流中教给学生参与学习的方法,既满足了学生交往的需求,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教给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方法,提高了参与质量,培养了参与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育才小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