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论文题目阑尾炎的分析与治疗专业临床医学层次专科年级 2013级2015年3月10 日独创性声明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我个人进行的学术研究成果。
本文所提供的资料真实可靠,资料的引用得到相关部门负责人的准许。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学生签名:成都中医药大学教学点2015年3 月10 日阑尾炎的分析与治疗摘要:目的:阑尾炎是指阑尾由于多种因素而形成的炎性改变;方法:临床上常有右下腹部疼痛、体温升高、呕吐和中性粒细胞增多等表现;结果:阑尾炎是阑尾的炎症,最常见的腹部外科疾病。
诊断:根据转移性右下腹痛、右下腹固定的压痛点、体温及白细胞计数升高、多数急性阑尾炎可得到确诊;结论:诊断特别困难时,可考虑选用B超检查,CT检查有助于阑尾包块性质诊断。
关键词:阑尾炎;分析;治疗阑尾炎的分析与治疗阑尾炎是指阑尾由于多种因素而形成的炎性改变。
临床上常有右下腹部疼痛、体温升高、呕吐和中性粒细胞增多等表现。
阑尾炎是阑尾的炎症,最常见的腹部外科疾病。
1 病因1.1 急性阑尾炎由多种革兰阴性需养菌和厌氧菌所致混合性化脓感染。
其发病除全身抵抗力下降外,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1.1.1 阑尾管腔阻塞: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病因。
阑尾管腔阻塞的最常见原因是淋巴滤泡的明显增生,约占60%,多见于年轻人。
肠石也是阻塞的原因之一,约占35%。
由于阑尾官腔细窄、卷曲成弧形,开口狭小,易为食物残渣、粪石、异物、蛔虫、虫卵阻塞,使腔内黏膜分泌液积聚,发生炎症。
[1]1.1.2 细菌入侵:由于阑尾管腔阻塞和炎症,细菌繁殖,分泌内毒素和外毒素,损伤黏膜上皮并使黏膜形成溃疡,细菌穿过溃烂的黏膜进入阑尾肌层。
阑尾壁间质压力升高,妨碍动脉血流,造成阑尾缺血,最终造成梗死和坏疽。
1.1.3 其他阑尾先天畸形,如阑尾过长、过度扭曲、官腔细小、血运不佳等都是急性炎症的病因,胃肠道功能障碍引起內脏神经反射,导致肠管肌肉和血管痉挛,黏膜受损,细菌入侵而致急性炎症。
2 临床病理类型2.1 根据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过程和病理解剖学变化,可分为四种病理类型。
2.1.1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属轻型阑尾炎或病变早期。
感染局限于黏膜记黏膜下层,阑尾轻度肿胀,表面充血,浆膜失去光泽,附有少量纤维素性渗出物,腔内有少量渗液。
2.1.2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常由单纯性阑尾炎发展而来。
病变扩展到肌层和浆膜层,阑尾明显肿胀、充血,表面覆盖脓性分泌物,腔内有大量积脓。
2.1.3 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属重型阑尾炎。
炎症进一步加剧,阑尾管壁坏死或部分坏死,成紫色或紫黑色。
2.1.4 阑尾周围脓肿:急性阑尾炎化脓坏疽或穿孔,被大网膜和周围肠管包裹粘连,则可形成阑尾周围脓肿。
3 临床表现3.1 症状3.1.1 转移性右下腹痛:疼痛多开始于上腹部或脐周,位置不固定,数小时(6~8小时)后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约70%~80%的急性阑尾炎病人具有此典型症状;少部分病例病初即表现为右下腹痛。
腹痛特点可因阑尾位置及不同病理类型而有差异:单纯性阑尾炎仅表现轻度隐痛;化脓性阑尾炎者呈阵发性胀痛和剧痛;坏疽性阑尾炎者则表现为持续性剧烈腹痛;穿孔性阑尾炎病人可因阑尾腔内压力骤降而出现腹痛暂时缓解的现象,但并发腹膜炎后,腹痛又呈持续加剧。
盲肠后位阑尾炎者腹痛在右侧腰部;盆位阑尾炎者的腹痛位于耻骨上区;肝下区阑尾炎者表现为右上腹痛。
3.1.2 胃肠道症状:早期可有厌食、恶心和呕吐,程度较轻,有的可能发生腹泻,同时伴有食欲缺乏。
盆腔位阑尾炎可因炎症刺激直肠和膀胱,而出现排便里急后重和尿频尿痛症状。
3.1.3 全身症状:多数病人早期仅有乏力、低热,炎症加重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如寒战、高热,体温在39-40℃,脉速、烦燥不安或反应迟钝等。
3.2 体征3.2.1 右下腹压痛:是急性阑尾炎的重要体征。
压痛点通常位于麦氏点,亦可随阑尾位置变异而改变,但始终表现为一个固定位置的压痛。
有些病人在发病早期腹痛尚未转移至右下腹时,即可能出现右下腹固定压痛。
压痛的程度与炎症程度相关,若阑尾炎症扩散,压痛范围亦随之扩大,但压痛点仍以阑尾所在部位最明显。
3.2.2 腹膜刺激征:包括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
这是由于壁腹膜受炎症刺激的一种防御性反应。
这提示阑尾炎症加重,有炎性渗出、化脓、坏疽或穿孔等。
但在特殊年龄阶段、体质及阑尾位置有变化的病人,腹膜刺激征可不明显,如小儿、老人、孕妇、肥胖、虚弱者或盲肠后位阑尾炎等。
3.2.3 右下腹包块:部分阑尾炎形成阑尾包块和(或)脓肿的病人,在其右下腹可扪及位置固定、边界不清的压痛性包块。
3.3 辅助检查:患者均需要做B超、CT、血常规检查。
B超提示:阑尾有不同程度的增粗,阑尾周围液性暗区。
X线胸片示:心肺功能正常。
血常规提示:多数患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白细胞总数一般可升高至10×109/L,化脓或坏疽性阑尾炎则可达到(18-20)×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达到90%以上。
[2]4 诊断和鉴别诊断4.1 诊断:根据转移性右下腹痛、右下腹固定的压痛点、体温及白细胞计数升高、多数急性阑尾炎可得到确诊。
诊断特别困难时,可考虑选用B超检查,CT检查有助于阑尾包块性质诊断。
4.2 鉴别诊断:少数急性阑尾炎临床表现不典型,须认真鉴别,避免误诊。
4.2.1 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因穿孔后的胃内容物沿右侧结肠旁沟流至髂窝,出现右下腹疼痛,类似阑尾炎的转移性疼痛。
患者多有溃疡时;发病急,先有右上腹疼痛,很快扩散到右下腹和全腹部;腹痛剧烈似刀割一样,可有休克;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X线检查膈下有游离气体;腹穿抽出胃肠内容物等均有助于明确诊断。
4.2.2 右侧输尿管结石:输尿管结石虽引起右下腹疼痛,但其疼痛呈阵发性绞痛,难以忍受,疼痛沿输尿管向外阴部、大腿内侧放射。
右下腹压痛和肌紧张均不明显。
尿常规检查有大量红细胞。
B超检查或X线平片可见结石阴影影像。
5 临床鉴别5.1 与内科疾病的鉴别5.1.1 右下肺炎和胸膜炎:右下肺和胸腔的炎性病变。
可反射性引起右下腹痛。
有进可误诊为急性阑尾炎。
但肺炎及胸膜炎常常有咳嗽。
咳痰及胸痛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
胸部体征如呼吸音改变及湿罗音等。
腹部体征不明显。
右下腹压痛多不存在。
胸部X线。
可明确诊断。
5.1.2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多见于儿童。
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
由于小肠系膜淋巴结广泛肿大。
回肠未端尤为明显。
临床上可表现为右下腹痛及压痛。
类似急性阑尾炎。
但本病伴有高烧。
腹痛压痛较为广泛。
有时尚可触到肿大的淋巴结。
5.2 与妇产科急病:在育龄妇女中特别要注意鉴别。
5.2.1 右侧输卵管妊娠:右侧宫外孕破裂后。
腹腔内出血刺激右下腹壁层腹膜。
可出现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特点。
但宫外孕常有停经及早孕史。
而且发病前可有阴道出血。
病人继腹痛后有会阴和肛门部肿胀感。
同时有内出血及出血性休克现象。
妇科检查可见阴道内有血液。
子宫稍大伴触痛。
右侧附件肿大和后穹窿穿刺有血等阳性体征。
5.2.2 卵巢囊肿扭转:右侧卵巢囊肿蒂扭转后。
囊肿循环障碍。
坏死。
血性渗出。
引起右腹部的炎症。
与阑尾炎相似。
但本病常有盆腔包块史。
且发病突然。
为阵发性绞痛。
可伴轻度休克症状。
妇科检查时能触到囊性包块。
并有触痛。
腹部B超证实右下腹有囊性包块存在。
5.2.3 卵巢滤泡破裂:多发生于未婚女青年。
常在月经后两周发病。
因腹腔内出血。
引起右下腹痛。
本病右下腹局部体征较轻。
诊断性腹腔穿刺可抽出血性渗出。
5.2.4 急性附件炎:右侧输卵管急性炎症可引起与急性阑尾炎相似的症状和体征。
但输卵管炎多发生于已婚妇女。
有白带过多史。
发病多在月经来潮之前。
虽有右下腹痛。
但无典型的转移性。
而且腹部压痛部位较低。
几乎靠近耻骨处。
妇科检查可见阴道有脓性分泌物。
子宫两侧触痛明显。
右侧附件有触痛性肿物。
[3]5.3 与外科急腹症的鉴别:5.3.1 溃疡病急性穿孔:溃疡病发生穿孔后。
部分胃内容物沿右结肠旁沟流入右髂窝。
引起右下腹急性炎症。
可误为急性阑尾炎。
但本病多有慢性溃疡病史。
发病前多有暴饮暴食的诱因。
发病突然且腹痛剧烈。
查体时见腹壁呈板状。
腹膜刺激征以剑突下最明显。
腹部透视膈下可见游离气体。
诊断性腹腔穿刺可抽出上消化道液体。
5.3.2 急性胆囊炎。
胆石症:急性胆囊炎有时需和高位阑尾炎鉴别。
前者常有胆绞痛发作史。
伴右肩和背部放散痛;而后者为转移性腹痛的特点。
检查时急性胆囊炎可出现莫菲氏征阳性。
甚至可触到肿大的胆囊。
急诊腹部B超检查可显示胆囊肿大和结石声影。
5.3.3 急性美克尔憩室炎:美克尔憩室为一先天性畸形。
主要位于回肠的末端。
其部位与阑尾很接近。
憩室发生急性炎症时。
临床症状极似急性阑尾炎。
术前很难鉴别。
因此。
当临床诊断阑尾炎而手术中的阑尾外观基本正常时。
应仔细检查末段回肠至1米。
以免遗漏发炎的憩室。
5.3.4 右侧输尿管结石:输尿管结石向下移动时可引起右下腹部痛。
有时可与阑尾炎混淆。
但输尿管结石发作时呈剧烈的绞痛。
难以忍受。
疼痛沿输尿管向外阴部。
大腿内侧放散。
腹部检查。
右下腹压痛和肌紧张均不太明显。
腹部平片有时可发现泌尿系有阳性结石。
而尿常规有大量红细胞。
5.4 并发症5.4.1 急性阑尾炎的并发症5.4.1.1 腹腔脓肿:是阑尾炎未经及时治疗的后果。
在阑尾周围形成的阑尾周围脓肿最常见,也可在腹腔其他部位形成脓肿,常见部位有盆腔、99卞或肠间隙等处。
临床表现有麻痹性肠梗阻的腹胀症状、压痛性包块和全身感染中毒症状等。
B超和CT扫描可协助定位。
一经诊断即应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抽脓冲洗或置管引流,或必要时手术切开引流。
由于炎症粘连较重,切开引流时应小心防止副损伤,尤其注意肠管损伤。
中药治疗阑尾周围脓肿有较好效果,可选择应用。
阑尾脓肿非手术疗法治愈后其复发率很高。
因此应在治愈后3个月左右择期手术切除阑尾,比急诊手术效果好。
5.4.1.2 化脓性门静脉炎:急性阑尾炎时阑尾静脉中的感染性血栓,可沿肠系膜上静脉至门静脉,导致化脓性门静脉炎症。
临床表现为寒战、高热、肝肿大、剑突下压痛、轻度黄疽等。
虽属少见,如病情加重会产生感染性休克和脓毒症,治疗延误可发展为细菌性肝脓肿。
行阑尾切除并大剂量抗生素治疗有效。
5.4.2 阑尾切除术后并发症5.4.2.1 出血:阑尾系膜的结扎线松脱,引起系膜血管出血。
表现为腹痛、腹胀和失血性休克等症状。
关键在于预防,阑尾系膜结扎确切,系膜肥厚者应分束结扎,结扎线距切断的系膜缘要有一定距离,系膜结扎线及时剪除不要再次牵拉以免松脱。
一旦发生出血表现,应立即输血补液,紧急再次手术止血。
5.4.2.2 切口感染:是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
在化脓或穿孔性急性阑尾炎中多见。
近年来,由于外科技术的提高和有效抗生素的应用,此并发症已较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