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百汇大课堂(教师用书)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3部分 区域地理 专题20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新人教版

百汇大课堂(教师用书)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3部分 区域地理 专题20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新人教版

专题二十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考纲展示重点关注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1)通过教材案例的学习,总结某一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危害、防治措施,结合教材构建答题模板。

(2)结合区域图掌握典型区域的典型生态环境问题,对典型的生态环境问题在不同区域的成因、防治等进行对比记忆。

(3)关注新出现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联系教材与所学知识从整体的角度进行分析,学以致用考点五十四荒漠化与水土流失(高考指数★★★★☆)1.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1)荒漠化的含义及类型(2)荒漠化的成因(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干旱的自然特征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而人为因素大大加速了土地荒漠化这一过程的发展,并且常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具体分析如下:(3)荒漠化的防治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干旱的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砍柴伐薪、破坏植被←能源缺乏←能源问题→解决措施→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⑤控制人口增长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与治理(1)危害①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②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

③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2)治理措施①压缩农业用地,提高土地生产率,建设基本农田。

②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③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实行轮封轮牧,保护草场。

④矿区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

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1.我国不同地区的荒漠化治理对策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生产状况,形成不同的荒漠化问题,具体的分布特点、防治措施也不相同,针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分析要点如下图所示:2.水土流失问题的分析方法(1)水土流失的自然条件自然条件是水土流失的潜在因素。

自然条件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气候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

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地形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

在一定范围内,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植被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

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雨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土壤与土质的疏密程度有关。

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人为因素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

重点分析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土质疏松的人类活动。

①生活能源短缺,大量砍伐薪柴。

②山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毁林开荒、耕作方式不当、管理粗放。

③开矿、开采石料、修路、建房屋、修水利等开发建设不当。

(3)从人类活动的技术角度分析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①工程技术措施:主要是采取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等措施来将所发生的水土流失状况控制、固定,使其不再继续发生和发展。

②生物技术措施:主要是采取种树种草、封山育林等植被绿化的方法进行治理。

③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农业技术手段,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塬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等。

1.(2014·广东卷)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 )A.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B.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减少堆积C.促进风沙流携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解析:选D 一般情况下,植被条件越好,地表受侵蚀作用影响越小,沉积作用越强,故植被可以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

(2013·海南卷)下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

读图,完成2~3题。

2.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 )A.甲B.乙C.丙D.丁3.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 )A.甲地区植被退化B.乙地区沙化C.丙地区荒漠化D.丁地区植被改善解析:2.D 3.C 第2题,土壤盐渍化产生的条件有两个:一是气候干旱,蒸发旺盛;二是地下水位偏高,把地下盐分带到地表,随着淡水的蒸发散失,盐分逐渐滞留在地表,形成盐渍化。

图中丁处地势最低,临近本区的湖泊,是上游冰雪融水在沙漠边缘的出露,地下水位高,且蒸发旺盛,产生盐渍化。

第3题,本区的河流为内流河,河流径流量小,在中上游地区大量引水灌溉必然导致下游水量减少,植被减少,从而导致土地荒漠化现象。

由等高线图知丙地在乙地下游,乙地的引水灌溉使丙地段水量减少,植被干枯退化,产生荒漠化。

4.(2015·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即将修建的“中巴铁路”北起新疆喀什,南至巴基斯坦瓜达尔港。

图1为“中巴铁路”规划线路及周边地区示意图。

图1材料二图2为喀什和瓜达尔气候资料图。

图2印度河流域是人类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许多繁华的古代城市不断受到沙漠的蚕食。

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对我国绿洲地区发展的启示是________。

解析:印度河流域发生的现象主要是由于人口快速增长造成的水资源过度利用、过度开垦、过度樵采等引起的土地荒漠化。

我国绿洲地区发展过程中要以此为鉴,从原因入手采取合理措施。

答案: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节约用水;控制人口数量;调整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等5.(2014·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

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解题关键:(1)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湖泊周围沉积,二是冬春季节河流与湖泊水位低,泥沙出露。

(2)原因主要从冬春季节气候、地表植被、风等方面分析。

(3)注意问题给出的两个方面: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4)对铁路的保护主要从工程措施入手。

答案:(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

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考点五十五 森林、湿地的开发与保护(高考指数★★☆☆☆)1.森林的作用及破坏后带来的问题2.热带雨林的全球生态效应(1)“地球之肺” 雨林植被――→光合作用固定CO 2放出O 2――→影响全球碳氧平衡 (2)“绿色水库”(3)“基因宝库”3.雨林破坏的原因及保护(1)雨林破坏原因①直接原因:人类的开发。

②根本原因: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和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

(2)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4.湿地资源的功能湿地问题的分析方法1.沼泽湿地形成原因的分析方法沼泽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地势状况(或地形状况)等要素。

例如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形成主要原因是: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不易下渗。

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底下冻土层厚,不易下渗。

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2.湖泊面积变化原因的分析思路首先,分析变化时间长短。

如果是长期的变化(如一万年以来)则主要考虑自然原因,湖泊萎缩主要是气候变干,蒸发加强造成;如果是近十几、几十年来的变化,则主要是由人为原因造成的;如果是季节变化,一般与季节降水、冰雪融水有关。

其次,分析湖泊所在地区。

短期内外流湖萎缩主要原因一般是围湖造田造成,湖泊面积增加一般是上游水土保持较好,湖泊淤沙减少,退耕还湖的结果;干旱区内流湖萎缩,短期原因是入湖河流的水资源利用过度造成。

冰雪融水补给的湖泊面积的增减,一般考虑气温的变化、冰雪融水量的多少等原因。

3.外流湖缩小问题的分析模型(2015·天津卷)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

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

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1/2,芦苇大量枯萎。

读材料,回答1~2题。

1.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 )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2.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 )A.修建水库调节径流B.退耕还草保护水源C.退耕还湖水产养殖D.种植芦苇改善水质解析:1.C 2.B 第1题,艾比湖面积缩小,湖水减少,盐度增大,生态环境恶化,不利于鱼类生长,鱼类密度会降低,湖面缩小导致芦苇大量枯萎,而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故湖泊的自净能力减弱;湖面减小而湖水蒸发总量减小,故C项正确。

第2题,修建水库,会减少入湖水量,萎缩状况会加剧;咸水湖中不适合发展水产养殖;芦苇能改善水质,但对艾比湖萎缩没有影响。

A、C、D错误。

艾比湖为内流湖、咸水湖,为防止其继续萎缩,要尽可能增大入湖水量,在该流域退耕还草,保护水源是最恰当的措施,B项正确。

(2012·安徽卷)风经过森林后,速度会有所降低。

下图表示四类不同结构的森林对风速的影响。

据此完成3~4题。

3.距地面6 m以内,防风效果最好的森林是( )A.①B.②C.③D.④4.从地域分异规律的角度考虑,在华北平原营造农田防护林,宜选择( )A.①B.②C.③D.④解析:3.A 4.B 第3题,图中横坐标为风速,纵坐标为高度,①类森林距地面 6 m 以内风速不到3 km/h,故防风效果最好。

第4题,华北平原为温带,适合落叶阔叶林生长。

(2011·天津卷)下图是“我国‘十二五’中规划的生态功能区(以保护林草、湿地和多样性等为主的区域)分布图”。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5~6题。

5.对下列各组生态功能区自然环境共同点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 )A. a、b—草原广布、温差大B. b、f—地表崎岖、降水少C. c、e—光照充足、风沙小D. d、g—气候湿润、林地多6.下列生态功能中,规划目的以保护湿地、涵养水源为主的是( )A.c B.dC.e D.g解析:5.D 6.C 第5题,a、b分别位于南疆和河西走廊,温差大,但草原面积小;b 为河西走廊,地势较平坦、降水少;e位于青藏高原,光照充足但风沙小,d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三江平原地区,g位于我国粤南地区的珠三角地区,气候条件好,林地众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