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保险合同负债计量的几个问题一、引言采用不同的保险合同负债计量方法和假设,对于保险公司财务报表的影响是巨大的。
根据内地会计准则,国内保险巨头中国人寿2008年和2007年净利润分别为100亿元和280亿元,而根据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报的净利润则分别高达210亿元和380亿元。
利润差异巨大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对计量保险合同负债的会计政策不一致。
与此同时,保险合同负债计量的会计政策也一直是保险合同国际会计准则最难以解决的问题之一。
其结果是,一方面,信息使用者根本无法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同一保险公司提供的财务信息,更无法穿透被称为“黑匣子”的保险公司财务报告;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基于监管目的计提的法定准备金(即监管准备金)常常过于稳健,上市公司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采用监管准备金作为保险合同负债的计量标准会对投资者造成损失(姜国华和张然,2007),财务报告中的监管准备金对提高投资者的决策有用性并不相关和可靠。
我国上市保险公司目前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仍然采用过度稳健的监管准备金,这与最近十多年来我国保险业持续、快速的发展相比明显滞后,因此,研究探讨基于会计准则目的的保险合同负债计量原则及其相关问题就显得极为重要。
本文首先分析我国保险合同负债计量在实务中的具体表现,结合IASB在保险合同负债计量问题上的最新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探讨当前保险合同负债计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来可能的改革方向,进而提出我们的政策建议。
二、保险合同负债计量原则在我国保险实务中的具体表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只是原则性地规定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保险精算确定的金额计量保险合同准备金。
在实务中,保险公司在内地资本市场上提供的财务报告通常基于监管角度计算确定保险合同准备金(税收准备金也是如此),因此,前期计提的保险合同准备金偏多,利润偏低。
基于监管目的保险合同准备金涉及的会计科目有四个(与会计准则规定的会计科目相同):寿险责任准备金、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未决赔款准备金,前两者为寿险保险合同负债,后两者为非寿险保险合同负债。
寿险保险合同负债计量主要涉及现金流量和折现率,但不涉及对未来赔付不确定性的调整即风险调整问题;非寿险保险合同负债不涉及折现率和风险边际,即不对未来的现金流量进行折现。
(一)现行寿险保险合同负债计量原则过于谨慎和稳健就现金流量而言,我国的保险合同负债计量对死亡率、疾病率等因素采用锁定的方法,一旦确定,不论市场状况如何变化,均不再改变。
就折现率而言,则采用基于%与保单预定利率的较小者,一旦确定,以后也不再调整,因此,对寿险保险合同负债的计量目前实际上采用了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未能反映寿险保险合同负债的现时价值。
保险合同负债既不反映影响未来现金流量的死亡率和疾病率等因素的变化,也不反映现行市场利率的变化,所披露的信息不仅不具有可靠性,更不具有相关性;同时,在保险合同负债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情况下,如果对应资产的公允价值发生上升或下降,就会造成严重的会计错配。
目前,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均采用财务报告日的现行利率作为折现率,体现了保险合同负债的现时价值。
现行保险合同负债计量既没有反映未来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更没有将这种不确定性的风险予以明示化,无法达到财务报告的目标。
IASB在其《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明确指出“财务报表的目标,是提供在经济决策中有助于一系列使用者的关于主体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化的信息”,“财务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要求评估主体产生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及其产生的时间和确定性”。
我国现行的保险精算规定均未涉及未来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
我国寿险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使用的折现率长期偏低,也使得计提的法定准备金远远高于按照现行利率计算的保险合同准备金,过度稳健和谨慎的法定准备金计量原则不但会给股权投资者带来损失,还会造成大量的所得税税收流失。
据测算,在内地上市的保险公司如果按照香港的会计标准计提保险合同准备金可使得保险公司利润增加60%左右。
(二)现行寿险保险合同负债的计量标准造成严重的会计错配问题会计错配(accounting mismatch)指的是如果经济状况的变化对资产和负债的影响相同,而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并不对经济变化做出同等的反映(彭玉龙,2005)。
会计错配不能真实地反映保险公司实际的经营活动和结果,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扭曲的会计信息,既不具有相关性,也不具有可靠性,消除会计错配是保险合同会计准则制定者极其重要的目标(李荣林等,2009)。
我国目前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一方面,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或摊余成本计量,而寿险保险合同负债即相关责任准备金仍然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与负债方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对经济状况做出不等值的反映,形成了会计错配;另一方面,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而保险合同准备金采用历史成本计量,通常不做调整,只是在保险合同准备金计提不足需要补提时才调整保险合同准备金,计入当期损益。
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或当期损益,而负债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不做调整,这也会产生会计错配。
(三)万能保险计提的平滑准备金降低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国外有学者曾将会计信息透明度定义为“报告的会计盈余对企业真实经济收益信息的反映程度”,并把收益激进度(Earnings Aggressiveness)、损失规避度(Loss Avoidance)和收益平滑度(Earnings Smoothing)作为会计信息不透明的三个因素,从反面解释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如果会计信息不透明,则证券市场的交易和融资难以长期持续下去;如果会计信息透明,则保险公司容易取得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且其融资成本会降低,透明的会计信息可以为投资者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更好的保护。
保监会在2007年4月发布了《关于印发投资连结保险万能保险精算规定的通知》,该通知要求保险公司为万能账户设立平滑准备金,用于平滑不同结算期的结算利率,并规定平滑准备金不得为负,并且只能来自于实际投资收益与结算利息之差的积累,且当万能账户的实际投资收益率小于最低保证利率时,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减少平滑准备金弥补其差额,同时要求保险公司应当尽量保持结算利率的平滑性。
平滑准备金通常作为寿险责任准备金的构成部分,要求保险公司计提平滑准备金意味着要求保险公司平滑其负债和利润,这实际上要求保险公司故意隐藏业绩,使投资者和潜在的投资者形成公司经营状况稳定的假象,增加了信息不对称性,降低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四)现行保险合同准备金隐含着已作费用列支的保单取得成本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保单取得成本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即一次性作为费用全额列支。
基于监管目的计提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寿险责任准备金和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等均采用毛保费准备金法计提,其结果是我国现行的各项法定准备金均包含保单取得成本,也就是说随着各项法定准备金的计提,保单取得成本重复列支了一次,隐藏了利润,也降低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五)现行非寿险保险合同负债计量没有反映货币时间价值根据我国保监会颁布的相关精算规定,禁止保险公司对非寿险业务进行贴现。
IASB目前的倾向性意见则是将所有的保险合同准备金统一到一个计量原则中,即无论是寿险保险合同负债还是非寿险保险合同负债均应当反映货币时间价值,除非满足特定条件。
对于寿险保险合同,根据我国有关保险精算的规定可以采用两种折现率,一种是保监会规定的折现率上限,一种是无风险利率,但由于政府债券供给有限,其利率会被高需求所扭曲,造成长期偏低,因此,这两种折现率长期以来偏低,无法恰当地反映货币时间价值。
三、解决保险合同负债计量问题的国际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一)探索保险合同负债计量的概念基础鉴于公允价值概念、确定方法的混乱、实务应用中的相互矛盾,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2003年将公允价值计量问题纳入正式议题,经过三年努力,最终于2006年9月发布了《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并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出售某项资产将收到的价格或转让某项负债所支付的价格”。
在这一背景下,IASB在2007年5月发布的“讨论稿”中提出保险合同负债计量的“现行脱手价值”理念,认为现行脱手价值是保险合同负债最佳的计量属性,并将“现行脱手价值”定义为“在资产负债表日,保险人将保险合同的剩余权利和义务立即转让给另一方所预期支付的金额”。
从逻辑上讲,如果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对应的负债方理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只有这样才能消除或减少会计错配,更好地反映资产负债经济管理政策。
由于现行脱手价值存在以下不足,导致无法实现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IASB已经放弃采用现行脱手价值计量保险合同负债:(1)保险人通常不可能转让其保单,现行脱手价值定义中的假设交易是不存在的,在保险合同负债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过程中,现行脱手价值并没有反映保险人向保单持有人履行偿付义务的风险。
(2)现行脱手价值采用三因素(three building blocks)即与市场一致的保险合同现金流量、反映货币时间价值的现行市场利率和市场参与者要求的风险边际进行计量。
三因素法中涉及到的变量,属于一级估计的只有少数变量如利率和权益价格,这些是可观察的市场输入变量,剩下的变量如死亡率、疾病率、退保率等属于二级或三级估计,如果这些变量均由市场参与者做出最后的决断,保险合同负债计量的可靠性值得怀疑,可能使得投资者对保险公司财务报表失去信心。
(3)现行脱手价值不考虑特定企业的现金流量,而是使用第三方参与者认可的现金流量,即便保险人已经站在市场参与者角度考虑自身的输入变量,由于企业之间的差异,仍然难以让外部审计师和监管者相信企业已经将自身的输入变量调整为市场变量。
(4)保险合同负债的现行脱手价值反映了保险人的信用特征,当保险人的信用等级下降或上升时,会相应的形成保险人的利得或损失,会计信息、使用者难以理解这种现象。
(5)美国金融危机的迅速蔓延使得部分会计信息使用者认为公允价值会计加剧了金融危机的程度,因此,反对公允价值会计的呼声越演越烈。
由于上述原因,IASB放弃了采用现行脱手价值计量保险合同负债的方法,提出了另外三个备选方案:现行履约价值、基于IAS37的模型和适用于短期险的未经过保费。
IASB将现行履约价值定义为“未来履行对保单持有人偿付义务的期望现值加上综合边际(composite margin)”;修订中的IAS37将负债定义为“在财务报告日,理性的企业解除当前债务需支付金额的现值”。
现行履约价值和IAS37模型与现行脱手价值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前两者以履行和偿清对保单持有人义务为基础,后者以保险人出售保单需向对方支付的对价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