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业大学804经济学原理(真题精讲课程内部讲义)目录1.1真题分析 (2)1.2 真题剖析 (2)1.2.1 2016年真题 (2)1.3 真题剖析要点总结 (20)1.3.1 常考题型分析总结 (20)1.4历年真题汇总 (20)1.4.1 2016年真题 (20)1.1真题分析通过真题的学习和掌握,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考试重点。
每年的考点在历年试题中几乎都有重复率,因此,通过对历年真题的把握,可以掌握今年考试的重点。
另外,可以通过对历年真题的学习,把握出题者的思路及方法。
每种考试都有自己的一种固定的模式和结构,而这种模式和结构,通过认真揣摩历年真题,可以找到命题规律和学习规律。
因此,本部分就真题进行详细剖析,以便考生掌握命题规律、知悉命题的重点、难点、高频考点,帮助考生迅速搭建该学科考试的侧重点和命题规则。
历年真题自行领取时间: 工作日上午8:30-11:30 下午1:30-4:30地点:北京工业大学经管楼(白楼)五层研招办,凭身份证签到领取。
综合来说,北京工业大学804专业课这三年的题型变化不大,主要有名词解释、简答、计算和论述等题型,难度略有增加,名词解释、简答两类题型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点的掌握;计算和论述两类题型侧重于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在复习时,对于了解的知识点,复习的时候应根据曼昆教材进行理解性记忆。
尤其以名词解释和简答两类题型,考察的都是基础知识点;对于熟悉的知识点,复习的时候,能正确理解题目所涉及知识点,熟练写下。
其中计算题需要下功夫掌握熟悉题型的解题方法;对于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复习的时候,可以粗略过几遍,保持记忆持久性。
论述题需要知识点的积累,因此一定要掌握书中涉及的知识点。
1.2 真题剖析1.2.1 2016年真题【点评】本年份真题包括以下4种题型: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三、计算题,1、2小题各10分,3小题20分;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总分150分答题时间:三小时和往年考试题目对比,题型变化几乎没有,难度有所上升。
一、名词解释【题目】1、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解题】【题目】2、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解题】【题目】3、边际替代率与边际技术替代率【解题】【题目】4、奥肯定律与菜单成本【解题】菜单成本是指不完全竞争厂商每次调整价格要花费的成本,这些成本包括研究和确定新价格、重新编印价目表、将新价目表通知销售点、更换价格标签等所支付的成本,是厂商在调整价格时实际支出的成本。
因为产品价格的变动如同餐馆的菜单价目表的变动,所以,新凯恩斯主义者将这类成本称为菜单成本。
另有一类成本是厂商调整价格的机会成本,它虽不是厂商实际支出的成本,但同样阻碍着厂商调整价格,也被称为菜单成本。
菜单成本理论认为,经济中的垄断厂商是价格的决定者,能够选择价格,而菜单成本的存在阻滞了厂商调整产品价格,所以,价格有粘性。
菜单成本的存在是新凯恩斯主义为反击新古典主义的批判并证明其所主张的价格粘性的重要理由。
奥肯定律是来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
该定律论证了失业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二者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
这一定律认为,GDP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一个百分点,这种关系并不是十分严格,它只是说明了,产量增加1%时,就业人数上升达不到1%。
原因可能是产量的增加是通过工人加班加点来达到的,而非由于增加就业人数;也可能是社会增加了第二职业人数,从而使就业量小于产量增加的百分比。
【题目】5、欧拉定理与摩擦性失业【解题】欧拉定理又称为产量分配净尽定理,指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假设长期中规模收益不变,则全部产品正好足够分配给各个要素。
如果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而且厂商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那么在市场均衡的条件下,所有生产要素实际所取得的报酬总量正好等于社会所生产的总产品。
该定理又叫做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还被称为产品分配净尽定理。
如上所述,要素的价格是由于要素的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共同决定。
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厂商和消费者都被动地接受市场形成的价格。
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是: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要素价格。
即: P*MPL=W (1)P*MPK=r (2)由式1和2可得:MPL=W/P (3)MPK=r/p(4)P为产品的价格,W/P和r/P分别表示了劳动和资本的实际报酬。
因为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单位劳动、单位资本的实际报酬分别等于劳动、资本的边际产量。
假定整个社会的劳动总量和资本总量为L和K,而社会总产品为Q,由在市场均衡的条件下,所有生产要素实际所取得的报酬总量正好等于社会所生产的总产品,得:Q=L*MPL+K*MPK(5)式5称为欧拉分配定理。
它是由于该定理的证明使用了数学上的欧拉定理而得名。
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者想要工作与得到工作之间的时间消耗造成的失业。
在实际劳动市场上,失业率总是围绕自然失业率波动,原因之一是工人寻找最适于自己的工作需要时间。
由使工人与工作相匹配的过程所引起的失业即摩擦性失业,它是由于经济运行中各种因素的变化和劳动力市场的功能缺陷所造成的临时性失业。
经济总是变动的,工人寻找最适合自己嗜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时间,一定数量的摩擦性失业必然不可避免。
【分析】切记不能只写一句话概括,成对出现的名词先用一句话重点解释;然后用2-4句分别深入解释:用来描述什么经济行为,有什么作用,由什么构成,与之相关的一些概念,目前经济学家对它的评价等。
最后写出两者关系(异同、包含等)【可选写,没关系不写】。
解释最好图文并茂,写4-6行,大约100-150字,注意字迹工整。
复习时,一定要熟练掌握曼昆书中出现的名词知识点,答题格式参照金圣才课后笔记。
2016年真题出现奥克定律和欧拉定理,这两个名词虽然曼昆参考书没出现,但是一般经济学专业的学生都知道。
对于非经济专业的学生,应该注重相关经济知识点积累,参考高鸿业的宏观微观书。
二、简答题【题目】1、为什么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解题】劳动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即先向右上方倾斜,再向左上方倾斜,因为劳动的供给量随着工资的增加而先增加后下降,这是由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造成的。
收入效应是指工资的提高可以使工人可以得到更多的收入,这样劳动供给会增加。
所以收入效应使得劳动供给与工资成正相关的,工资越高,劳动供给越多;替代效应是指当工资高的一定程度时即闲暇的机会成本很高时,人们将会放弃劳动而转向更多的闲暇,因为一方面工资已经很高,工人的收入相当多了,他不用那么努力地工作了;另一方面工作的另一面是闲暇,所以闲暇的机会成本就是工作的收入——工资,当工资很高时意味着闲暇的机会成本很高,这说明此时闲暇的价值很高,所以工人会选择多闲暇少工作。
因此替代效应使得劳动供给与工资成负相关的,工资越高,劳动供给越少。
在工资很低的时候,随着工资的增加,工人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此时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远大于替代效应,所以总的来说工资与劳动供给成正相关,工资越高,劳动供给越多,所以此时劳动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随着工资上涨,工人的收入已经相当多了,工人认为闲暇的价值更大,这时劳动供给会减少,替代效应远大于收入效应,劳动供给与工资成负相关的,工资越高,劳动供给越少,所以此时劳动供给曲线是向左上方倾斜。
画图解释书第21章P478【题目】2、分析企业如何做出短期停业营业的决策【题目】3、简述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解题】厂商实现最大利润的均衡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MC。
或者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厂商应该选择最优的产量,使得最后一单位产品所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所付出的边际成本。
图6—2中的横轴代表产量Q,纵轴代表价格P。
厂商经营活动中的生产成本状况用短期边际成本SMC曲线和短期平均成本SAC曲线来表示,厂商的销售收益状况用厂商所面临的水平形状的需求曲线d表示。
根据MR=MC的均衡条件,SMC曲线和MR的交点E便是厂实现最大利润的均衡点,相应的最优产量为Qe。
【题目】4、简述“流动性陷阱”的基本原理【解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一般是从利率下调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来认识流动性陷阱的。
按照货币—经济增长(包括负增)原理,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改变利率。
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假定货币需求不变),资金的价格即利率就必然会下降,而利率下降可以刺激出口、国内投资和消费,由此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
如果利率已经降到最低水平,此时中央银行靠增加货币供应量再降低利率,人们也不会增加投资和消费,那么单靠货币政策就达不到刺激经济的目的,国民总支出水平已不再受利率下调的影响。
经济学家把上述状况称为“流动性陷阱”。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由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组成。
在流动性陷阱下,人们在低利率水平时仍愿意选择储蓄,而不愿投资和消费。
此时,仅靠增加货币供应量就无法影响利率。
如果当利率为零时,即便中央银行增加多少货币供应量,利率也不能降为负数,由此就必然出现流动性陷阱。
另一方面,当利率为零时,货币和债券利率都为零时,由于持有货币比持有债券更便于交易,人们不愿意持有任何债券。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增加多少货币数量,也不能把人们手中的货币转换为债券,从而也就无法将债券的利率降低到零利率以下。
因此,靠增加货币供应量不再能影响利率或收入,货币政策就处于对经济不起作用状态。
从宏观上看,一个国家的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主要有三个特点:(1)整个宏观经济陷入严重的萧条之中,需求严重不足,居民个人自发性投资和消费大为减少,失业情况严重,单凭市场的调节显得力不从心。
(2)利率已经达到最低水平,名义利率水平大幅度下降,甚至为零或负利率,在极低的利率水平下,投资者对经济前景预期不佳,消费者对未来持悲观态度,这使得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杠杆作用失效。
货币政策对名义利率的下调已经不能启动经济复苏,只能依靠财政政策,通过扩大政府支出、减税等手段来摆脱经济的萧条。
(3)货币需求利率弹性趋向无限大【题目】5、什么是乘数效应?说明为什么会产生乘数效应。
【解题】乘数效应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也是一种宏观经济控制手段,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
财政政策乘数是研究财政收支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其中包括财政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
货币乘数是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扩张关系的数量表现,即中央银行创造或缩减一单位的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
完整的货币(政策)乘数的计算公式是:k=(Rc+1)/(Rd+Re+Rc)。
其中Rd、Re、Rc 分别代表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和现金比率。
而货币(政策)乘数的基本计算公式是:货币供给/基础货币。
货币供给等于通货(即流通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总和;而基础货币等于通货和准备金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