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理解“科学”的内涵?科学主义认为科学作为人类理性的最高成就,通过技术而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
凭借科学技术,人类可以控制自然、改造社会,达到无限进步的理想。
近代科学主义两个基本流派:近代经验论和近代唯理论。
(1)科学的主要形相:科学是一种建制;方法;累积的知识传统;是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是当代文化中的最重要的一部分。
(2)科学是一种高层次的人类活动,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不断探索,以满足人们好奇心,解释人们认识世界的活动。
马克思对科学本质的论述: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科学是生产力;既是观念财富又是实际财富,所以马克思把科学看作“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即科学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认识和反映关系。
科学本质属性(1)客观真理性。
体现在科学内容上,其真理性内容是随着实践而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
(2)可检验性。
科学知识是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科学的结论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它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具有可检验性。
(3)系统性。
科学知识是根据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用逻辑的方法整理出来的反映事物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
它力求做到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的一切方面。
(4)主体际性。
科学知识是客观的、普遍的,能被不同认识主体所重复所理解,能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用实验进行检验,并在他们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这就是主体际性。
它是科学发现获得社会承认的基本条件。
科学的四个层面科学知识: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总结科学思想:科学活动中系统的思想观念科学方法:揭示世界规律、获得新知识和探索真理的工具科学精神:其核心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科学发展的动力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决定性影响科学技术是先进文化的基本内容2、如何理解“技术”?技术的定义:⑴技术是工具或手段——即技术的工具论;⑵技术是方法或者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即技术的知识论;⑶技术是人类活动(过程)或人类行为;⑷技术是技能、方法、手段、工具和知识的某种组合或总和。
下面我们从不同角度来理解“技术”:从原始含义来说,技术是“制作”。
从流行观念来说,人们把技术的物质手段看作是技术的主要标志。
在工具性的技术规定中,技术知识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工具或手段。
从“为人”属性来说,技术被看作是人体器官的延长。
折射出技术与人的发展在本质上的一致性。
技术是人之本质构成的基本要素。
从文化面相来说,技术在文化之内,是社会发展中文化作用的要素,是现代文化的中心。
从技术认识论的核心范畴来说,18世纪开始越来越多的思想家把技术看成是知识。
技术知识有三个重要特征:1)目的是生产人工制品;2)具有更大的可靠性;3)能够跨越各个领域使用;技术作为一种知识形态,技术具有经验的性质。
作为一种知识体系,指的是设计、制造、调整、运作和监控各种人工事物与人工过程的只是、方法与技能的体系。
从技术的最一般规定来说,技术的发生,从根本上讲,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所决定了的。
从技术的特征上来说,实践性是技术的最本质、最主要的特征。
同时技术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技术的自然属性是由自然规律决定的,它规定了技术构成的科学基础和前提;而它的技术属性是由社会规律决定的,它制约着技术发展的具体目标和方向。
两属性是辩证统一的。
技术的双重属性,使它成为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自然与社会之间的中介物。
以及技术具有自主性、社会建构性、历史性、时限性、地域性。
自主性是指技术是一个相对独立与自主的系统,有其内在的动力与自我发育、自我增长的特点。
人是技术的创造者,技术的起源和生成必然与人、人类社会密切相关,但技术一旦产生,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它甚至塑造人类发展,而不仅仅屈就于人类的目的。
对技术的自主性的夸大是技术决定论思潮产生的根源。
技术的社会建构性是指技术是一种由社会建构的产物。
对技术社会建构性的夸大将导致各种社会决定论。
技术目的:是指人运用技术手段作运用于客观自然界时所要达到的目标。
技术目的源于社会需要,社会需要是永恒的,所以技术目的永无止境、无穷无尽。
技术发明的目的:超越时间、节约空间、节省体力、节省精力3、如何认识“科学哲学”性质?科学哲学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交叉学科。
顾名思义,它是科学与哲学相互交叉的产物。
人们对科学哲学的性质的看法可以很不相同,大体上有以下三种看法:1)作为认识论的科学哲学。
科学哲学首先是哲学,而不是科学本身。
如果说科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那么科学哲学则研究科学认识(客观世界规律)的方法或科学本身发展的规律。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学哲学就是科学认识论。
科学哲学的认识论性质主要取决于它的研究对象。
科学本身是一种知识的形式。
科学哲学以科学为研究对象,也就是研究知识问题。
所以,科学哲学也就成为了一种“知识的理论”(认识论)。
2)作为一种哲学理想的科学哲学科学哲学在产生之初以及在后来发展的较长时期内曾经是一种哲学追求的理想,人类对客观世界研究的“科学化”,最早实现于自然研究,产生了自然科学;后来人们以自然科学为样板也同样实现了社会研究的科学化,产生了社会科学,与此同时,作为这两大门类科学之概括和总结的哲学也提出了自己的科学化理想;把有“形而上学”恶名的哲学改造成为“科学的”哲学。
这种意向也反映在科学哲学的两种英文写法上,第一种是Scientific Philosophy ,第二种是Philosophy of Sience。
第一种译为“科学的哲学”,是相对“不科学的哲学”而言的。
第二种译作“科学哲学”,是相对艺术哲学、语言哲学、历史哲学、法律哲学、宗教哲学等而言。
然而,不管哪种,从内容上来说,它们实际上指称的仍然是属于同类性质的哲学,亦即科学哲学。
3)作为一门学科的科学哲学在现代哲学中,科学哲学业已成为最重要的科学之一。
这既是一门具有自己历史渊源的传统学科,又是一门正在不断发展之中的新兴学科。
科学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前后,《归纳科学的哲学》被认为是第一本专门的科学哲学著作。
1895-1901年,马赫成为第一个科学哲学教授。
然而,作为独立学科充分发展是二战以后的事情。
首先,这时候的科学哲学不仅有了代表各种学术观点的专门学术著作,而且还有了适用于教学的教科书和可供学生阅读的一般读物。
其次,在汉斯杰各国或各地区开设了“科学哲学”课程。
代表国家,英国美国。
第三世界各国大多成立了科学哲学学会和办起了科学哲学杂志,同时还出现了国际性的科学哲学学会组织。
4、古典认识论的困境?如果说在17世纪近代自然科学草创时期,认识论哲学曾经给了自然科学以巨大推动,到了19世纪认识论则有点跟不上自然科学飞跃发展的步伐了,甚至相当不合时宜了。
古典认识论至少在以下三方面陷入困境:1)逻辑上的归纳辩护问题。
从逻辑上,归纳推理本身就不具有逻辑必然性,它只是一种或然性推理。
可是,也不能从经验上证明归纳原理,因为这样的证明实质上是一种循环论证,是用归纳法来证明归纳法。
2)事实上的科学理论进化问题。
在近代认识论史上,绝大多数哲学家都把欧氏几何学和牛顿力学看作是数学和经验科学固定不变的样板,康德的“先天综合”理论,也以这种看法作为自己的研究前提的。
他消解了归纳难题,恢复了确定性的理想,但后来在科学理论进化的事实面前崩溃了。
康德死后,有人提出了“非欧几何学”,19世纪60年代末,得到公认。
20世纪初,出现相对论,再一次打破成见。
于是对新的数学和科学而言,包括康的理论在内的整个近代认识论不能不自行解体。
因为认识论所研究的对象本身并非是绝对确定的。
3)方法论上的心理主义问题。
17世纪以来的古典认识论在方法论上的主要特点就是,从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来研究所获得知识的真假。
它把人的认识活动一分为三: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过程。
认识主体是指人的精神,认识过程是人的精神活动,即心理活动。
因此古典认识论研究方法是心理主义的,这将古典认识论引向唯我论。
不管是经验主义,还是理性主义都带有“唯我论”色彩。
此外,还将古典认识论引向不可知论的泥潭。
古典认识论的研究方法存在着很大的矛盾,一方面,它分割主体与客体,强调两者的对立,强调两者是性质完全不同的实体,不能直接相互作用;另一方面,它又把客体说成是主体的心理活动的产物,却把客体从外部偷运到主体的内部中来了。
事实上,心理主义者在着手研究认识论之前,早就预设外部客观世界是不可知的。
因此,真理不能以外部对象为基础,也就完全取消了判别真理的可能性。
5、现代知识论的困境?第一,基础主义的认识论问题。
古典认识论把认识的来源问题视为认识论的根本问题,而现代认识论则把认识的来源问题变成知识的基础问题。
科学基础是知识论的重要分支之一。
科学基础论的研究是围绕着知识“金字塔”结构中的还原问题展开的。
首先是元数学的向上还原。
其次是元科学的向下还原。
尽管经验历来被认为由于涉及主观感觉而不可靠,但是在知识论中经验也被“客观化”了,它不再是感觉经验,而是用语言逻辑表达出来的观察名词和观察陈述,亦即“观察语言”。
这里,知识论明显地把观察语言置于一种非常特殊的地位,从而赋予它们以非常特殊的性质。
概括起来,有这样“三性”:客观性、公共性、中立性。
换言之,观察语言充当科学知识的基础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O-T区分。
可问题也在此处,1958年,O-T区分论直接遭到汉森反驳。
这样,以经验为知识基础的论点被彻底否定了。
第二,归纳主义的方法论问题。
在知识论研究中,主要是从分析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的角度去探讨意义问题。
但是,这种逻辑证实的方法只是一种哲学分析的方法,它只考虑命题的形式而不过问命题的问题。
知识论的科学哲学在逻辑分析的基础上,还必须进行适当的语义分析,这样就要研究经验证实的问题,亦即研究归纳主义的方法论。
后来,这方面成了逻辑经验主义科学哲学的主要内容。
逻辑经验主义严格地区分发现方法和辩护方法,因此逻辑经验主义的方法论是一种比较狭隘的归纳主义方法论。
逻辑经验主义现实从“证实”退到“确认”,在退到“概率”,这样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更加尖锐化。
第三,逻辑主义的合理性理论问题。
逻辑经验主义把科学方法完全等同于逻辑方法,因而把科学的合理性仅仅看作为逻辑性。
这种逻辑主义的科学合理性观点在他们对科学只是的合理重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他们用演绎模型来诠释科学的结构、说明、预测、意义、确认和进步。
但是,遭到了历史主义学派的反驳。
首先,科学的结构并不单纯是两种语言之间的逻辑关系。
其次,科学的说明、预测和意义问题也不单纯是理论语言与观察语言之间的演绎关系。
最后,科学的辩护和评价以及变化和进步的问题更不能表述为两种语言之间的演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