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教程儿童文学美学物质即儿童文学的基本审美特征或艺术品性。
一、怎样理解儿童文学的基本含义?P5-61. 儿童文学是为儿童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2. 儿童文学是具有独特艺术个性和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
3. 儿童文学是适合于儿童接受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
4. 儿童文学对儿童具有审美、认识、娱乐、教育等多种功能和价值。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二、成人读者接受儿童文学的主要原因有哪些?P101. 一类成人读者是出于“身份”或“职业”的需要走向儿童文学。
在家庭中,家长的身份需要;在学校里,老师的职业需要;在儿童文学的社会化的生产过程中,编辑、评论家的职业位置需要。
2. 另一类情况是有些成人读者在阅读天性上、在文学心灵的深处与儿童、儿童文学有一种沟通、默契和认同感。
在这类阅读中,成人读者摆脱了文学以外的种种功利目的和戒备心理,而进入到一种与儿童文学的纯净的艺术交流和对话之中——他们在这里重温了久已失落的童年的梦幻,唤醒那潜埋着的童年生命感觉,仿佛又寻回了那随生命的消逝而变得十分遥远了的精神家园。
三、儿童读者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13-15儿童读者的多样性表现在年龄、性别、智能、心理个性、文化等诸多方面,其中年龄因素所导致的儿童读者的多样性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1. 性别差异。
儿童读者到了一定年龄阶段,其文学阅读兴趣和能力会显示出性别差异。
2. 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与儿童读者的文学阅读能力发展水平有关。
3. 心理个性差异。
导致儿童读者多样化的原因还可能来自其心理个性的差异,这种差异造成了儿童读者在文学阅读动机、态度等方面的差异。
4. 文化差异。
文化常常归属于特定的民族、阶层或集团,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差异乃至对峙来。
四、根据儿童年龄阶段适应性的要求,儿童文学又分为哪几种具体形态?它们各有哪些主要特点?P17-20五、何谓儿童文学的美学物质?P22儿童文学的美学物质即儿童文学的基本审美特征或艺术品性。
六、试举例说明儿童文学的纯真美。
P23-24美国作家阿诺德·洛贝尔的童话集《青蛙和蛤蟆是朋友》,讲述了性格开朗,性格外向的青蛙和性情忧郁,性格内向的蛤蟆之间纯洁、动人的友情故事。
李其美的儿童生活故事《鸟树》二单元一、儿童文学作者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P29-31 1. 首先要有对儿童的爱心和责任感。
2. 其次要有独特的生活积累。
3. 要有特殊的审美意识。
4. 特殊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
二、从创作动机看,儿童文学作者可划分为哪些类型?P33从他作动机来看,可以把儿童文学作者大致分为两大类六小型。
1.“自觉”的儿童文学作者。
即他们具有明确的“为儿童创作”动机。
在这一“自觉”的儿童文学类群中,由于存在着一定差异的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又可分为三种动机类型的儿童文学作者:(1)“教育型”的儿童文学作者。
(2)“社会使命”型的儿童文学作者。
(3)“娱乐”型儿童文学作者。
2.是“自发”的儿童文学作者。
即他们并没有的“为儿童创作”的目的。
只是由于他们有一种特殊的心理驱力,包括特殊的气质、性格,特殊的心理变异,特殊的情感力量,特殊的记忆和体验等,才使他们创作的文学作品无意思中写成适合儿童阅读欣赏的作品。
综合下可分三种类型:(1)“童心”型。
(2)“儿童崇拜”型。
(3)“童年回忆”型。
三、儿童文学的创作过程有哪几个阶段?和成人文学创作相比各阶段有什么特殊性?P36-37儿童文学的创作过程由选取题材,构思,文学表达三个阶段组成。
三、你是怎样理解两种审美意识的协调作用的?试以你自己的儿童文学创作实践的例子说明之、P38-39文学创作是一种审美活动。
如前所说,儿童文学作者的创作心理共存着两种审美意识:成人审美意识和儿童审美意识。
两种审美意识的协调作用自始自终支配着整个儿童文学创作过程:一方面,成人审美意识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它清醒地把着审美水平的关,提高和深化着儿童的审美水平;并且自觉而热情地调动着儿童审美方式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儿童审美意识又始终发挥着制约作用和能动作用。
它随时提醒作者要顾及读者的审美能力,防止成人审美意识的排斥和取代。
又当仁不让地处处表现自己在审美方式上的才干,使自己居于台前,而把成人审美意识推到幕后。
四、儿童文学有哪三大母题?试举例简述每个母题的特点?P41 儿童文学创作的三个最基本的母题是:(1)爱的母题。
“爱的母题”所体现的,是成人对于儿童的眼光,有一种“亲切温馨”(母爱)或“端庄深邃“(父爱)艺术气氛。
(2)顽童的母题。
“顽童的母题”则体现着儿童自己的眼光,有一种“奇异狂放”的艺术气氛。
(3)自然的母题。
“自然的母题”所体现的则是人类共同的目的,有一种“悠远率真”的艺术气氛。
三单元一、儿童欣赏文学有什么特点?P44-46 1. 偏重直观感受。
2. 易于情感投入。
3. 善于模糊解读。
4. 拙于鉴别详判。
二、何谓文学批评?P46它和文学欣赏关系怎样?P46儿童文学批评有什么特殊性?P47它的标准是什么?P481. 文学批评是指对作家作品心脏各种文学现象的分析和评价,是一种专门的文学理论行为。
人们总会在文学欣赏中有所发现,有所领悟,有所判断,并形成整体上的或某一方面,某一点的评价,这就是文学批评。
2. 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密不可分。
批评是以欣赏为基础的。
人们在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获得了审美感受,同时也获得了审美理解。
3. 儿童文学批评的特殊性要做到客观、公正,又必须和儿童读者沟通。
了解他们对作品的反应。
三、为什么要进行儿童文学的阅读指导?P50-51四、家庭阅读环境和学校阅读环境各有什么特点?P52-53 家庭阅读环境的特点有:1.重视图书的选择,把孩子们的阅读趣味引导到高雅的文学审美上来。
2.重视“亲子共读”,把正确的审美趣味和习惯影响给孩子。
3.牏好文学阅读和电视收看的关系,家长有责任引导孩子摆脱过分迷恋电视中通俗视听文化的偏废现象。
学校阅读环境的特点有: 1. 带有较强的教育色彩。
2. 具有明显的集体性3. 带有更多的实践训练性质。
五、结合你的实践体会,谈谈学样儿童文学阅读指导应有哪几个步骤?可采取哪些指导方法?P54-55儿童文学阅读指导步骤:1. 了解指导对象及图书情况。
2. 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图书的可能,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儿童文学作品。
3. 对作品的推荐和介绍。
4. 组织作品评论。
5. 巩固阅读效果儿童文学阅读指导方法: 1. 组织文学兴趣小组。
2. 组织班级图书角 3. 开展读书竞赛活动。
4. 举行诗歌朗诵会活动,故事讲演会等。
5. 组织各种文体的征文活动。
四,儿童文学体裁一、简述儿歌的历史演变。
P58儿歌在艺术上有何特点?P59-61 儿歌有哪些主要的艺术形式?P62-66 演变1. 文字出现前已存在,是祖先教育、娱乐后代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民间口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下海家们利用儿歌来作为改朝换代的舆论工具,强烈的政治色彩也就成了中国古代儿歌的一个重要特点。
迷信色彩也很浓重。
3. 直到明代,儿歌的观念才发生了大的变化,开始突破五行迷信的束缚,从儿歌世代流传的实际情形来解释儿歌的特点,并且重视儿歌对儿童的教育意义。
4. 清代的儿歌观念趋向多元,也有神秘主义倾向出现。
至少尊重了儿歌的现实。
5. 真正从儿童文学意义上形成的儿歌观念则是本世纪的事,由于有新文学化思想的关照,有传统儿歌观念的批判继承,有西方儿歌理论的借鉴,儿歌观念也变得更切近于儿歌的扑鼻,并且具有科学性,民主性的现代精神。
创作儿歌的出现,便是儿歌走向自觉的标志。
特点1. 自然合节的音乐性。
2. 天机活泼的稚拙美。
3. 歌戏互补的可操作性。
主要艺术形式 1. 摇篮曲 2. 数数歌3. 连锁调 4. 问答歌 5. 绕口令6. 颠倒歌7. 对花调8. 谜语歌9. 时序歌二、儿童诗在艺术上有哪些特点?试比较儿童诗与儿歌的异同。
P68-70 儿童诗在艺术上的特点 1. 真率明朗的情感性。
2. 形象鲜明的叙事性 3. 稚拙活泼的趣味性 4. 流畅简洁的音乐性儿童诗与儿歌的异同1. 儿歌在词语运用上讲究顺口自然,且有“俗味“。
而儿童诗遣词造句在晓畅浅白之中多一些“稚趣”,注重情感的纯度2. 儿歌讲究韵律节奏,注重语音外在表现形式上的音乐感,人称“半格律诗”,而儿童诗可以更自由少拘束,音乐美体现于诗意之中,人称“自由体”。
3. 儿歌追求幽默、机警和谐趣,而儿童诗更关注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创造。
4. 儿歌适宜于歌唱游戏,有娱乐性和衫的物质。
而儿童诗更适合吟诵听赏,讲求精神性的消费。
然而这种区别又是相对的。
尤其是儿童诗和创作儿歌之间界线并不分明。
它们都是适合儿童接受的诗歌文体,周时文体之间的渗透和融合在创作中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诗化的儿歌或歌化的儿童诗屡见不鲜。
三、何谓童话?P73童话有什么特征?P77-80试举例说明童话的三种形象类型。
P75-77 童话,是一种古老的文学样式,也是儿童文学最基本最重要的体裁之一,它是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
童话的特征:最基本的是其丰富多彩的幻想。
童话的三种形象类型有1. 超人体童话类型。
如普希金童话《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格林童话《白雪公主》、《灰姑娘》,乔治·桑的《灰尘仙女》2. 拟人体童话形象。
如安徒生的《丑小鸭》,科洛迪塑造的木偶皮诺曹。
米尔恩描绘的小熊维尼菩。
叶圣陶刻画的稻草人。
郑渊洁描写的小老鼠舒克和贝塔。
3. 常人体童话形象。
如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中的王葆,格林童话中小红帽姑娘,安徒生的《皇帝新装》中的皇帝和《豌豆上的公主》中的公主。
四、何谓寓言?P81寓言有什么特点?试比较童话和寓言的异同p84-87 寓言,是一种寄托着教训和哲理的简短故事。
寓言的特点: 1. 明确的寓意 2. 生动的比喻 3. 精炼的语言童话和寓言的异同:1. 共同点:都源于民间,受到神话,传说的直接影响,都比较广泛地采用拟人、夸张等艺术表现手法,具有较强的幻想虚构性;都蕴含着一定的人生哲理,具有象征意义。
2. 不同点:寓言的情节单纯,篇幅短小,而童话的情节比较曲折丰富。
结构也复杂多变。
更注重对人物的刻画和细节的描写,篇幅相对较长,在象征性上,寓言习惯于用概括性的语言,将寓意点明,训诫的意味比童话明显;对幻想的表现二者也有不同的限制与要求。
童话的幻想需要根植于现实生活,遵循特定的童话逻辑,真中求幻,幻中有真,达到真幻的和谐结合。
寓言以训诫为主要宗旨,重视的是对现实的讽喻和影射,因而多着眼于现实事物与虚构事物中找到某点相通之处,并不拘泥于自然逻辑。
寓言中的形象是为了表达寓意而存在,因而可以突破“物”性的限制;此外,寓言不一定塑造出性格鲜明的形象,而童话对此则有较高要求,无论是常人体形象,拟人体形象还是超人体形象都必须有鲜明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