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比较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比较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比较
摘要:孔子、墨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两位颇具盛名的学者,墨子主张“兼爱”,孔子主张“仁爱”,两位圣贤的这两种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同时,也有自己的独特观点。

本文将对孔子“仁爱”以及墨子的“兼爱”进行分析比较,分析出孔子“仁爱”和墨子“兼爱”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分析出两种思想对新时代大学生的行为规范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仁爱墨子兼爱
目录
1“仁爱”和“兼爱”不同之处 (2)
1.1阶级基础 (2)
1.2内容不同 (2)
1.3具体要求不同 (2)
2“仁爱”和“兼爱”的相同之处 (4)
2..1 两种思想都主张“仁” (4)
2..2 倡导公利,反对私利 (4)
2..3注重实践 (4)
3启示 (6)
参考文献 (7)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比较
1“仁爱”和“兼爱”不同之处
孔子倡导的“仁爱”以及墨子倡导的“兼爱”。

这两种思想都注重对他人的关心,但两位圣贤的思想却有许多不同之处。

在阶级基础,具体内容及两者实施要求有许多不同之处。

1.1阶级基础
春秋末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大变动,社会的生产力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带来了生产工具的发展,生产关系内大幅度的调整。

奴隶的斗争使一些奴隶主失去了原来的地位,甚至无力维持生活。

孔子就是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家庭背景决定了孔子强调等级差别,宗法制度和封建礼仪的思想主张,这就决定了孔子“仁爱”的思想是建立在亲人这个基础之上的,“仁爱”是推己及人的一种爱,首先是爱自己的亲人,然后再爱他人,“仁爱”是一种有差等的爱。

墨子与孔子不同出自侠士,和很多农工失业流民以及刑徒苦役有很多的接触,墨子是这些贫苦百姓的代表人物。

因此,更能体会老百姓的艰辛和疾苦,墨子的背景决定了其思想更多的反应社会底层的诉求,即博爱。

1.2内容不同
由于孔子所倡导的“仁爱”建立在亲人这个基础之上,所以他的思想强调亲疏贵贱,血缘尊卑,宗教程度,是一种由近及远的爱。

孔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出自《中庸》)。

从孔子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仁爱”的思想的出发点是爱亲人,爱亲人为其思想最重要之事 ,是“爱有差等”。

墨子的“兼爱”却不分轻重薄厚,亲疏贵贱,血缘尊卑,是爱无差等,是博爱。

是普天所有人同等享受的爱。

墨子云:“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可见墨子的“兼爱”要求人人平等享有爱,人人无私奉献,爱无差等。

是一种远、近,无亲、疏,无高、低,贵、贱的爱。

同时,墨子的“兼爱”不是单向的施舍,是一种“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互动的、双向的爱。

墨子有云:“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

可以看出,墨子提倡如果想要得到别人的爱,必须要付出自己的爱。

1.3具体要求不同
孔子有云:“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出自《论语.雍也》)。

白话文就是:要从自身的角度去考虑他人,如果自己有什么要求,就应该想到别人也会这样的要求,在想法设法满足自己要求的时候,也要想办法满足他人的要求。

孔子有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自《论语.卫灵公》)。

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想接受的事情,不能强加在别人的身上。

孔子的“仁爱”倡导达人先达己,欲人先欲己, 爱人先爱亲,由近及远,最终达到“仁者爱人”这个高
尚境界。

墨子的“兼爱”由于阶级基础,所以在墨子看来,社会的动乱的根源在于人们的“不相爱”,如果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要“兼相爱,交相利”。

即互爱,礼尚往来,在交往中大家都能获利。

在“兼爱”这个思想的事实上,墨子推崇“必吾先以事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

强调人们之间,互惠互利,互相帮助,对孔子的“亲亲”基础相对较排斥,提倡人们奉献在先,享受在后。

2“仁爱”和“兼爱”的相同之处
孔子的“仁爱”的思想和墨子的“兼爱”的思想虽然在阶级基础上,具体内容以及实施要求等方面都有不同,但是两位圣贤的思想却在很多方面相通。

两种思想都主张“仁”,提倡公利,反对私利,并且两种思想都注重践行。

2.1 两种思想都主张“仁”。

孔子有云“推己及人、仁者爱人”。

又比如:“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仁之方矣。

”(出自《论语.雍也》)。

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仁爱”的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仁”的思想,提倡和注重“仁”是孔子“仁爱”思想的核心。

墨子的“兼爱”也有许多“仁”的成分。

《兼爱下》中有这样的语句:“仁人之事者, 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就是说仁者,就应该做对苍生有利的一些事,同时,阻住那些对苍生不利的事情。

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墨子的“兼爱”思想之中蕴含着“仁”的思想。

所以,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孔子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都非常注重“仁”,这是两种思想的异曲同工之处。

2.2 倡导公利,反对私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是孔子的一句名言。

“利”即是“小利,私利”的意思。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对私利孔子的态度是否定的。

对于臣子如何帮助君王的,孔子的思想是陈子必须以忠心辅助君王,这里的忠心是有基础的,臣子应该劝诫君王用仁义以及道德到作为治国的标准,多做一些安民,利民之事,少做一些乱民,害民之事。

由此可见,君王的利益和个人的私利并不是孔子所看重的,国家之利、国民之利才是孔子提倡的。

墨子“兼爱”更加明显,墨子有云:“仁人之为事者,必务求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

”这里的“利”就是天下之利,万民之利,国家之利。

从历史的记载中,可以发现墨子对私利坚决反对。

墨子的观点:私心越重,距离仁义就越远,如果任损人利己的行为发展,天下必然大乱。

因此提倡公利,反对私利孔子的“仁爱”和墨子的“兼爱”都推崇的。

2.3注重实践
对于怎么实施“仁爱”,孔子提出:像了解一个是否关爱他们,必须观察其行为,观察其爱好,这样就可以了解其是否爱人了。

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古时候,人说话很谨慎,是因为古时候的人以说得出,但是却做不到而感到羞耻。

虽然孔子没有明确提指出实践的定义,但是,孔子明确的把行为效果以及实践的过程作为检验是否“仁爱”的依据。

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实践非常重视。

墨子的“兼爱”思想对实践也非常重视的。

墨子的观点是,说过的话必须诸于行动,如果不付诸行动,那只能是一句空话,没有任何的毫无意义。

以下这句话可以
证明墨子的主张:“言足于迁行者,常之,不足于迁行者,勿常。

不足于迁行者常之,是荡口也。

”墨子强调实践的程度可见一斑。

所以孔子“仁爱”和墨子“兼爱”的一个重要相同点就是强调实践。

3启示
孔子的“仁爱”和墨子的“兼爱”对当代大学生有着重要的价值。

孔墨两种思想的意义在于强调,自觉地实践仁爱精神应该是社会的潮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两句名言,指明了人类社会人与人相处的基本道德准则,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乃至保护人类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们应该实践“心中有他人”的思想,倡导“让世界充满爱”的精神。

孔子的“仁爱”和墨子的“兼爱”思想对民族精神的形成和传承,发挥着广泛、深入、持久的影响。

到了今天,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在抗击汶川大地震中发挥了不可战胜的力量。

正如胡主席指出的:“灾难无情,人间有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些都是孔墨思想的表现,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身体力行,把“仁爱”和“兼爱”融入我们的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陈小勇,杨国林.孔子“仁爱”思想与墨子“兼爱”思想之比较[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102.
[2]耿立卿,丛蓉.墨子“兼爱”思想与和谐社会构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
[3]王娣.孔子的“仁”与墨子“兼爱”的异同[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脚,1998, (03) :11.[4] 徐希燕. 墨子的教育观研究[J]. 平顶山师专学报, 2001,(01)
[5] 卢枫. 论墨子政治思想的两重倾向及其阶级归属[J]. 求索, 1987,(02)
[6] 王德裕. 从孔、墨对立看墨子的阶级倾向[J]. 重庆社会科学, 1994,(01)
[7] 叶尚志. 墨子是古代最高明的圣人[J]. 人才开发, 2001,(0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