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牛首山景区概况

牛首山景区概况

1牛首山景区概况牛首山位于南京市南郊风景区江宁区境内,因山顶突出的双峰相对峙恰似牛头双角而得名,民间又称为牛头山。

东晋宰相王导曾劝谏初创政权的晋元帝司马睿打消在皇宫外兴建象征皇权的双阙的念头,请晋元帝乘舆出宣阳门,南眺牛首,两峰对峙,十分壮观,趁机劝喻元帝:“此天阙也,岂烦改作!”,故得名“天阙山”。

牛首山自然风光秀美,素有“春牛首”之美誉;文化底蕴深厚,乃岳飞抗金之地,郑和长眠之所;佛禅文化源远流长,乃中国禅宗牛头一系牛头禅宗的开教处与发祥地。

作为南京市“十二五”期间重大文化项目,牛首山遗址公园以“长期安奉世界佛教最高圣物——佛顶骨舍利”为主题,以“世界佛教文化新遗产、当代建筑艺术新景观”为建设定位,整个景区在挖掘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基础上,着力打造“生态、文化、休闲”三大胜境。

景区建设核心包括补天阙、藏地宫、修圣道、现双塔、兴佛寺、弘文化,依次代表修复山体生态,恢复牛首双阙;利用天然矿坑建佛顶宫,长期安奉佛骨舍利;扩建原有隧道,感悟八相成道,体验成佛之路;兴建佛顶塔,重现历史双塔格局;弘五叶禅院,感悟人间山水禅意。

圣物------佛顶骨舍利舍利是指佛陀或高僧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舍利中,以释迦摩尼佛真身舍利最为殊胜。

2010年6月12日,世界现存唯一的释迦牟尼佛顶骨真身舍利于南京盛世重光。

作为佛教界无上圣物,佛顶骨舍利是智慧与慈悲的象征,见佛舍利如见佛陀真身,其功德无量,有信念者观瞻舍利,即如佛在心中。

圣境-------(以下八个景点)一、佛顶宫总述:佛顶宫属于深坑建筑,长220米,宽160米,总体高度89.3米,单体建筑面积约13.6万平米。

佛顶宫建筑以供养为主题,外空间分为大穹顶和小穹顶两个部分,寓意为外供养和内供养。

内空间分为九层,地上三层、地下六层,地下层由舍利大殿和舍利藏宫两大空间构成。

大小穹顶:佛顶宫建筑以供养为主题,共分为大小穹顶两部分,寓意为外供养与内供养,大穹顶长度为120米,形如佛祖袈裟,既与牛首东峰呼应,又覆盖在地宫小穹顶之上,象征佛祖无量加持。

小穹顶整体犹如佛祖发髻,单个为双手合十造型,寓意千万信众对佛祖供养。

莲花宝座:小穹顶基座为莲花宝座造型,整个莲花宝座共由象征佛陀无量智慧的56座飞天菩提门,以及象征吉祥如意的56根云门如意柱组成,与小穹顶摩尼宝珠上下结合,形成“莲花托珍宝”的神圣意象。

禅境大观:禅境大观,南北长112米,东西宽62米,建筑总高为46.5米,内部净高约38 (41.2)米,空间面积超过6000㎡,呈椭圆形。

禅境大观的核心是禅文化,由三个部分组成,佛出生的禅境花园、成道的禅境花园和中间的莲花剧场,共同表现了佛祖一生的故事。

沿着佛陀修行的足迹,让人们感悟由释迦牟尼人成佛的奇迹。

二、佛顶塔佛顶塔,塔高88米,面积4677平方米,九级四面,是一座唐代风格的建筑,佛顶塔是佛顶圣境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佛顶塔第八层安置有一口全铜铸的佛顶金刚钟,钟上刻有隆相法师书写的《金刚经》全文。

在第九层如来殿供奉了一尊毗卢遮那佛坐佛。

登塔远眺,可以俯瞰牛首山四季全景。

三、佛顶寺牛首山有寺院肇始于南朝初年。

唐朝贞观时期,寺院规模宏大,名为佛窟寺,为禅宗之前“牛头禅”发祥地。

北宋后易名宏觉寺。

南宋毁于战乱,明代复兴。

时至1856年,寺院毁于洪杨之乱,香火中断百年。

恭逢盛世,为继承传统文化,江宁区重建文化胜地。

2012年开山,2015年全面峻工。

征得文化界知名人士和佛教界高僧建议,以供奉于牛首山地宫的佛顶舍利命名,取名佛顶寺。

佛顶寺为牛首山主要建筑之一,占地面积六十八亩,建筑面积近四十亩,仿唐风格,传统中轴线格局。

共有殿堂七座,外围有僧竂、斋堂等建筑。

四、牛头禅文化园牛头禅文化园在宏觉寺遗址上建造。

宏觉寺是牛头宗的发源地,初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年),原名佛窟寺,又称弘觉寺,清代为避乾隆帝弘历名讳,改称宏觉寺。

抗日战争时期,宏觉寺遭日军焚毁。

牛头禅文化园核心景点弘觉寺塔,塔高45米,七级八面,是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一座仿木结构的砖塔。

1956年在弘觉寺塔的地宫里出土的鎏金喇嘛塔是南京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之一,塔高0.35米,须弥座高0.16米,塔底刻有“金陵牛首山弘觉禅寺永充供养”和“佛弟子御用监太监李福善奉施”题记。

同时出土的还有玉瓶、金睡佛、青瓷罐等文物,现均收藏于南京博物院。

而后,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派人对砖塔塔壁上题记进行了调查,发现了七十余条明清两代游人题记。

1957年弘觉寺塔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五、禅境大观总述:禅境大观,南北长112米,东西宽62米,内部净高约41.2米,涵盖了地上三层。

整个空间面积超过6000㎡,呈椭圆形,以黄、白、灰三色为基调,布置出人间山水,从而让人们在行走之际领略禅意。

由佛陀出生、成道的禅境花园及中间的如莲剧场三个部分组成,展现了佛祖一生的行迹。

穹顶禅境大观的顶部是娑罗穹顶,图案来源于佛陀涅槃时的娑罗树杈。

穹顶采用了全覆盖的透光膜和灯光,可以营造出清晨的第一缕晨曦、正午热烈的日光、傍晚的彩霞和入夜的月光。

卧佛卧佛全长7.5米,采用不锈钢铸造,表皮仿以汉白玉材质。

卧佛的造型借鉴于敦煌莫高窟158号窟中的卧佛塑像及其比例,面容庄严而慈祥,同时卧佛还能360度缓慢地旋转,象征佛陀的目光遍照无余。

禅境花园剧场的南北两侧是两个禅境花园。

南侧是象征佛陀出生的禅境花园,整体造型像一朵莲花,中间是一棵生生不息的无忧树。

北侧是表现佛陀成道的禅境花园,中间是一棵永不凋零的菩提树,地上用黑白两色的砂石暗喻人世的混沌和佛光的纯洁。

六、如莲剧场中心为全铜铸造的释迦牟尼卧像,全长7.5米,表面仿以汉白玉材质,能360度缓慢地旋转,表现了佛祖宁静、安详的涅槃境界。

当有演出时,卧佛缓缓降下,舞台、演员、16米高的莲花瓣伴随音乐、灯光、水雾从地下徐徐升起,观众走入其中,在声光电的效果下感受动人心魄的佛教文化气息。

七、舍利藏宫舍利藏宫又称佛宝层,整体以暗色调为主,营造出庄重的氛围。

由三厅一廊、藏宫大殿(舍利宝幢、拼画、四大菩萨)、参拜环廊三部分组成。

这里既是珍藏佛祖顶骨舍利的神圣之地,又是信众礼佛参拜、静坐禅修的神秘空间。

长廊长66米,根据六波罗密的供养内涵,即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布局,分别是香供厅、灯供厅、水供厅以及花供长廊。

佛顶骨舍利长期供奉在藏宫大殿内。

大殿正中是舍利宝幢,宝幢通高7米,由幢顶、幢身、幢基三部分组成,装饰与细节无不展示着佛教文化的丰厚内涵。

幢身内部是一座六角玲珑莲花宝塔,宝塔内使用密闭的玻璃宝函供奉着佛顶骨舍利,防火防爆,下方还装有恒温恒湿系统,以保证佛顶骨舍利供奉的最佳环境。

宝幢周围是八幅举世无双的大理石拼画,由天然的大理石纹理拼合而成,表现出佛祖一生的行迹,即八相成道——白象入胎、太子降诞、踰城出家、六年苦修、降伏恶魔、菩提证道、初转法轮、双林涅槃。

大理石拼画之间供奉着四大菩萨:文殊、普贤、观世音和地藏。

由德化白瓷烧制而成,瓷质细腻温润,色泽柔和,质感通透,完美展现出菩萨的庄严慈祥。

藏宫大殿周围是一圈参拜环廊,每逢舍利公开瞻礼日,信众可以从参拜环廊瞻仰、参拜舍利。

八、舍利大殿总概舍利大殿又称佛殿层,距离地面33米,在空间上涵括了地宫第1、2、3层,内外又可分为千佛殿与万佛廊,向人们集中呈现了一个神秘、殊胜的佛国世界。

千佛殿:千佛殿依照金刚界曼荼罗第四供养会设计而成,整座大殿共有佛、菩萨1343尊,再现了佛与菩萨相互供养的神圣场景。

其中,大殿正中为象征大日如来的舍利大塔,大塔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为四方佛(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大殿墙壁上为慧门十六尊、八内外供养等菩萨。

舍利大塔千佛殿中心最惹人注目的是供奉佛祖顶骨舍利圣塔。

塔高21.8米,造型基于大报恩寺鎏金七宝阿育王塔造型,取象于敦煌莫高窟中的倒立须弥山形中心柱,象征了清净庄严的华藏世界。

万佛廊:万佛廊是一条环形的回廊,共有两层(1、2层),每一层以若干佛龛墙与不同形式的壁画组合而成。

整体按照十二生肖配本命八尊的方式构成,让人们能够于此找到自己的本命佛,以便供养。

环廊内还展陈有脱胎制作的贤劫十六尊菩萨、宝石拼接的二十诸天、漆画制作的印度佛教文化故事以及佛陀本生故事瓷板画等。

胜景-----(以下6个景点)一、世凹桃源有“中国最美村镇”之称的世凹桃源也称“牛首文化第一村”,有丰富的山水资源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2011年10月由江宁区政府统筹改造,打造休闲游、农家乐的主题,是江宁区都市生态休闲农业示范村“五朵金花”之一。

世凹桃源整体建设风格以徽派建筑为主格调,突出亲山、近水、使田园风光与自然山、水、林、居为一体;在功能拓展上,立足地方特色“素食文化”、“茶文化”,以及“天然氧吧”的居住休闲环境,推进有机健康饮食文化和生态旅游休闲;在文化主题内涵上,充分依托牛首山景区和独特的历史人文资源,着力将牛首文化、佛教文化融入特色村的建设,并通过石刻、牌楼、亭台、景观长廊的建设以及“春桃、夏荷、秋桂、冬梅”营造“四季有花开、步步有风景”的“牛首文化第一村”。

二、郑和文化园郑和文化园,是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的墓冢。

郑和本名马和、小名三保,出生于云南一个穆斯林家庭,洪武十四年跟随明朝云南征讨大军副统帅蓝玉来到南京,进入朱棣燕王府,后跟随朱棣在“靖难之变”中立下卓著战功,升任内宫监太监,明成祖朱棣御书“郑”字赐姓马和,史称郑和。

从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郑和七下西洋,历尽艰险,与沿岸各国进行文化交流,缔结邦交,促进友谊,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洲际航海家。

郑和去世后,赐葬牛首山,当地群众称这山为“回回山”,称墓为“马回回墓”。

原墓圹呈长方形,南北走向,长约150米,东西宽约60米,墓顶高约8米。

1985年修茸一新后的郑和墓,保持了原墓回族和穆斯林葬仪习俗,为青石砌成的马蹄形墓园。

墓盖石上雕饰云锦、莲花图案,刻有阿拉伯文字。

墓后墙镶嵌石碑,阴刻隶书“郑和之墓”。

三、南唐二陵南唐二陵位于牛首山南麓,为五代南唐先主李昪及其妻宋氏的“钦陵”和中主李璟及其妻钟氏的“顺陵”,是五代十国时期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墓。

钦陵规模较为宏大,陵墓上部有一圆形土墩,长约21.5米,宽10.5米,高5.3米。

墓道长19米,墓室分前、中、后三个主室和十个侧室。

前室和中室为砖筑,后室为石砌,均为仿木结构。

墓门和墓室的壁面上砌凿有柱、枋和斗拱,其上有彩绘图案。

后室的顶部绘有天象,铺地的青石板上雕凿山岳江河,象征地理。

顺陵全长21.9米,宽10.1米,高5.4米,也分前、中、后三个主室和八个侧室,全部为砖结构,其建筑形制与钦陵大致相仿,但规模略小。

四、岳飞抗金故垒南宋建炎四年(1130)四月,金兀术率金军逼近建康,岳飞在牛首山设伏,构筑石垒,大败金兀术大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