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一个犯错的机会
在路上看到一个一岁左右的小家伙非常好动,东瞧瞧西望望,手脚并用,一刻也不闲着。
这可苦了大人,眼睛时时盯着孩子,不停地阻止着孩子的一行一动。
孩子想捡块石头,大人说:“脏,放下!”孩子想摘片草叶玩,大人说“有毒,不许动!”孩子努力挣脱了大人想独立行走,大人说:“宝贝啊,别摔倒了!”然后一把揽在怀里。
孩子于是哭闹不止。
我从心里非常可怜那个孩子,他被剥夺了“尝试错误”的机会。
小小年纪就备受束缚,何谈个性的自由发展?在家庭教育的紧箍咒下,这样的孩子不外乎有两种倾向:或者畏首畏尾、自卑懦弱;或者性情暴躁、嚣张叛逆。
谁之过?是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所致,是自私的家长没有给孩子提供犯错的机会。
我们的学校教育道理也是如此。
学生犹如花草树木,参差不齐,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有不同个性的孩子。
有的老师对学生要求非常苛刻,一旦发现学生犯错,便会怒从胸起,重则疾风骤雨似地大声斥责甚至辱骂学生,轻则对学生冷眼相对甚至是不理不睬。
使学生感受不到温暖与鼓励,学习积极性下降,师生关系也变得紧张。
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渔夫从海里捞到一颗大珍珠,晶莹圆润,渔夫爱不释手。
但美中不足的是,上面有一个小黑点。
渔夫想,如果能把小黑点去掉,珍珠就完美无瑕成为无价之宝。
于是,他耐心地剥去黑点。
可是去掉一层,黑点依然存在;再去掉一层,黑点还是存在;再去掉一层……最后终于去掉了,不过,令人惋惜的是,这颗大的珍珠也已不复存在。
这个故事给我很大的启示。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学生犯错是正常的现象,不犯错倒是不正常的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想想我们自己不也是从一个个错误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吗?由此及彼,对待犯错的学生要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允许他们犯错。
孩子的求知欲非常强烈,对于新鲜事物非常好奇。
有时不惜以犯错的方式去探索、研究。
他们不会轻易放弃,喜欢刨根问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所以很多情况下孩子犯错的过程就是学习和探究的过程,而这种学习是自发的、主动的、积极的。
允许孩子犯错,利于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维护其自尊,使其充分发挥创造性和潜能。
批评与指责会扼杀其探索的欲望,甚至会引起其反感,作出一些
叛逆的举动。
经历是人生的一笔财富,“不允许孩子犯错,就是不允许孩子成长”。
孩子的身心发育不是很成熟,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事对孩子来说可能是很不容易的事。
所以家长和老师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和标准去要求孩子,允许孩子犯错,对孩子的错误多一些理解和宽容,让孩子在“尝试—错误—完善”中臻于成熟。
允许孩子犯错,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应进行正确的引导。
对于学生所犯无意识的小错误,教师不能过多干预,让学生通过反思与感悟自主纠错,吸取教训。
对于学生较为严重的错误,特别是有意识的错误,教师不能放任自流。
首先与学生交流对话,了解问题的原因,然后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指出错误的严重性,让学生尽量避免,不再重犯。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真正走入学会生心里,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感受到宽容和温暖,从而有决心和信心改正错误,不断成长。
给孩子一个犯错的机会,给孩子一个宽容的空间,让孩子在跌倒后学会自己爬起来,然后跑得更快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