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
郴州市北湖实验学校曾子铭
如今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一个竞争的时代,它需要人类为它不断更新与创造,需要人类将自身的才能贡献出来,否则它将被淘汰。
然而我们未来的接班人也就是当今的青少年,他们能否适应社会,能否将自身的潜能发挥出来呢?这就需要教师、家长、社会给他们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
现在许多家庭里只有独生子,而且单亲家庭也越来越多,那么一部分孩子在家长的溺爱中成长,一部分孩子在失去母爱或父爱的家庭里成长,还有部分孩子在压力中成长,这样一来,大部分孩子出现性格偏差,走极端,以自己为中心,人人为他服务,或者封闭自己不与他人交往,或者经受不起一点小挫折而做傻事等等,当然,这只是部分孩子的心理问题,但我们就能眼睁睁的看着孩子被社会淘汰吗?不能!作为一名教师我有责任有义务为孩子解决问题,我认为给予孩子信心,让孩子看到自己和他人的闪光点,让孩子自发的为自己树立目标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做好这关键的问题就需要我们从各方面给孩子展现自我的机会,从而来培养孩子的情商。
音乐教育不仅仅具有审美性,它更能感染孩子心灵、培养孩子情商。
音乐教育中包含了横向学科知识,同时音乐教育自身是一个多元化的系统结构,所以音乐课堂上可以从各方面给学生表现的机会。
下面本人结合自己上课的经验浅谈自己的看法。
给学生一个唱歌的机会。
在“唱出心中的歌”这个单元,我安排一个课时用来开展班级演唱会,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勇于表现,要求以竞赛的形式进行。
同时鼓励学生或者利用他们好强的性格激励他们上台演唱,尽量让每位学生有机会登台唱歌。
通过这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利用竞赛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演唱过程中难免回有走调的同学,此时我会引导台下的学生正确对待,不能取笑演唱者,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美德,通过演唱会很自然的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给学生一个表演的机会。
音乐教学内容中有一个创作教学,而创作的效果只有通过表现才能实现。
创作有作词、作曲、填词等,这属于专业性很强的创作,对于学生而言可以选择一些能发挥主观意识又有趣味性的创作,这里我举一个音乐剧创作的例子:《黄河边的故事》这单元是欣赏内容,结合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来欣赏音乐,学生只能感性认识音乐,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音乐,记住历史,我要求学生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在太行山上》三首歌为主题,自己创编故事情节并表演。
学生十分感兴趣,各抒己见,得出剧本后,他们自己推出导演,导演选出演员,很快投入排练中。
有幸福的劳动场面,有凄凉的逃亡场面,有老乡的深情对唱,有激烈的战争场面;有高兴的表情,有惊惶的表情,有无奈的表情,有愤怒的表情等等,最后上演了一场感人的音乐剧。
给了学生这
个机会,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作能力,给了他们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展现自我个性的机会同时让他们很轻松的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给学生一个发表言论的机会。
音乐欣赏目的是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便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进而对音乐作品做出自己的理解与评价。
每个人对音乐都有自己的鉴赏,教师不需要将自己的理解或作者本来的思想感情强加于学生,应该给学生发表言论的机会。
如:欣赏《月光》,有的学生认为音乐表现了月色洁白无暇,夜晚的宁静;有的认为音乐表现了一对情侣在月下约会;有的认为音乐表达了一种思乡之情等。
再如巴托克的《乡村傍晚》,学生说音乐表现傍晚月亮升起的景象,有的听到短笛声就想到牧童放牛回家,有的认为音乐的寂静像有贼偷偷摸摸的等等看法。
听到学生这些纯真的答案我真不忍心打断他们,更不能把“标准答案”来阻碍他们的思维。
相信学生,他们的想象力是无穷的,不约束学生的想法让他们畅所欲言,他们会有主人翁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鉴赏能力,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给学生一个评价的机会。
在表演活动后,引导学生对他人进行恰当的评价。
通过评价来提高自身的水平,取长补短。
例如,学生演唱时没有表情,眼睛没有和观众交流,台风不好,歌词错了,走调了等等,学生会一一给提出来,这证明了学生在认真观察,专心听赏,培养了学
生的注意力、观察力、鉴赏力,还培养学生虚心学习的良好态度与习惯。
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还有很多形式,只要有心就会有机会。
音乐教育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只要给机会让学生参与,这种参与会让大家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为“他律”升华为“自律”提供积极有利的条件,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情感中去感受、体会,在愉悦和审美的同时,自觉的进行自我教育。
在此,我还想重申:相信学生,给他们表现的机会!
附:
“他律”:是外界因素,是一种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制约的教育行为。
“自律”:是主体因素,受教育者对自身的一种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行为。
参考文献:
《音乐教育协同理论与素质培养》吴跃跃著
《实用音乐教育论》吴跃跃著
心理学讲座《科学启蒙与儿童心理素质》蒋政华主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