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理解本文作者为了写作目的的需要有意发挥丰富的想像敷衍虚构故事情节的特点,以及本文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本文是一篇小说,素材来自于一千二百多年前科场故事——一场失意的失眠,成就了一篇脍炙人口的诗章:《枫桥夜泊》。
小说以第三人称叙事,故事定位在张继落榜之后。
以时间为序,按“落榜一离京一夜泊姑苏一失眠—创作诗篇”的过程展开故事情节。
作者通过虚构唐朝诗人张继落第后在孤灯,渔火,失眠之夜,写出流传千古的诗篇的故事,表达了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使读者在耳目一新的同时,受到深刻地启发和教育。
.(三)教学过程1.导人:放《枫桥夜泊》朗诵录音,老师适时补充,我国古代文论史上早有“诗言志”说,诗歌是诗人情感的宣泄。
我们刚才听赏的这首诗,不难感受到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诗人的忧愁,孤寂之情。
张继愁什么?愁科举落第,苦读十年,饱学之士,却无用武之地。
我们今天要学的《不朽的失眠》,是不是仅限于真实再现当年张继落魄的情景呢?带着这一疑问,我们一起学习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勾画出对张继进行心理描写的语言,分析体会用词的形象性、生动性,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张继受挫后的心理过程,简要分析外界景物激发了张继什么样的内心感情。
简析:(1)心理描写的语句及用词的生动,形象特点的欣赏、分析。
略(2)张继受挫后的心理历程:羞愧沮丧一忧伤一心痛。
(3)环境的凄清,烘托了人物落榜后失意惆怅、孤寂、凄切的心情。
3.细读课文,思考投影出来的问题(1)《枫桥夜泊》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意境?学生讨论后明确:诗歌的大意是,月亮落去乌鸦啼叫寒霜茫茫遍布田野,面对着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使人愁闷难眠;姑苏城外的寒山寺里,半夜的钟声飘人到运来的航船上。
描绘的意境,诗人在一个深秋的子夜,泊船时不能成眠,羁旅乡愁油然而生,全诗从远景描写着笔,首句写了三种景象;落月、乌啼、满天自霜。
接着写在秋月渐落的背景下,描写近景中的枫叶和渔火,同时,抒发愁情。
最后两句点明了诗中景物的具体地域在姑苏城外的客船上。
一个“到”字准确地勾勒出钟声由远而近的听觉感受,衬托出诗人“对愁眠”的心境。
(2)寒山寺的钟声为什么会激起张继强烈的心灵震憾?讨论后明确:钟声只是报时,但人此时的心境是落榜后失意惆怅无眠,孤寂之中,夜半低沉的钟声于他而言自然具有了某种特别的意义,更易引发其共鸣。
(3)第16节“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种心情,就没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
”中,“我们的某种心情”指什么?明确:挫折后失落愁闷的心情。
(4)这篇小说,以张继的《枫桥夜泊》四句诗为背景,据史料记载,张断应无落榜之事,请结合课文第17节,分析作者写作此文的用意是什么?讨论后明确:写作此文用意①说明祸福相依的道理②表达“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人生体验。
③写给考试失意的学生,希望他们扬起风帆,让生命重新振作起来。
(5)结合全文理解文题:“不朽的失眠”中“不朽”一词的含义?明确:“不朽”原意是永不磨灭,永远存在下去。
文中张继因落榜失眠而写就了千古不朽的诗篇,故作者用“不朽”来修饰“失眠”。
用意是借肯定“失眠”来肯定张继的《枫桥夜泊》千古不朽,并以此与他的考场失意相对照,有力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
(6)畅谈你如何对待中考成绩的好坏?略。
(四)总结、扩展本文借一虚构的故事情节,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真正的意义所在,告诉人们得与失,祸与福同生同在的深刻哲理。
想像丰富,也很自然。
想像能力的培养,可以采用多种渠道进行。
请试作完成下题:请你展开联想想像,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将月亮(色),树影笛(琴)声这三个词语扩展成一段话,描绘一幅画面。
(50字以内)(五)布置作业设定情境:“张继金榜题名后”,展开合理想像,编写一则故事。
(六)板书设计20不朽的失眠一、(1—15)想像虚构一情节:张继失眠心理细腻二、(16、17)深刻揭示一哲理:祸福相依想像丰富备课笔记李克铖一、课文悟读夜已深,苦难眠,那连日来的愁苦压在胸上,那被失意揉搓得羞惭而沮丧的心,在夜幕中,在残酷的啮噬中挣扎……那是金榜无缘之痛,那是万籁俱寂里清醒得“如败叶落余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的比白日更加分明的伤愁。
就这样,一个被愁情所困的失意少年的容颜便出现在面前,足以唤醒你沉睡已久的忧伤,足以让你放肆的泪水打湿那西斜的月亮。
好了,来吧,一切的羞,一切的愁,一切的伤,一切的凉,一切的不眠都来吧,我可以承受。
面对这江枫如火,面对这美丽姑苏,面对这迎面而来的夜半钟声,我要将这愁、这痛看个彻底,看个分明。
不能眼睁睁看劲风中的微火熄灭,不能真切切听钟声将心击碎的声音。
于是,张继便让自己在无眠中清醒、清醒,清醒地写下那千古名句——《枫桥夜泊》。
一千二百年前的落第者、失意者的一场失眠,却将榜纸上容不下的“张继”两个字写进了后世的每一天……人生的旅途上,难免会遇到痛苦和挫折,也会品尝到悲哀和忧伤。
但是我们不能惧怕痛苦和挫折,只有这样才能经受得住痛苦与重挫的磨砺,并从痛苦的际遇中觅出生命的亮色,化为人生璀璨的珍珠。
因为痛苦的体验也是一种财富,能使我们感悟得深刻,正如张继的失眠也会不朽一样。
悲哀与忧伤在人生中也是不可或缺的美的体验,比起那插花过街的快乐要耐人寻味得多。
当你用怜悯而伤感的泪眼,去认识神圣的所在,比你用浮夸的享乐的欲眼时,要高明得多。
忧伤是悲哀的近邻,忧伤的触发,往往表现为对真善美追求的艰难的挣扎,是坚韧的一种映射。
只要忧伤尚未侵袭人生形象的主体,人生就有希望,一样美得令人陶醉。
不然,那忧伤的“夜半钟声”不会余响至今。
二、亮点探究1.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验伤”一词的理解。
探究学习:因落榜而带来的羞惭沮丧迫使张继只身漂泊他乡。
愁绪郁满心头的孤独者被残酷的夜啮噬得无以成眠,如将尽的油灯,刹那间可能熄灭。
放肆的泪水却怎么也带不走他极度的忧伤——张继所验之伤。
也罢,既如此,就来将这“伤”看个分明。
用他这颗伤痛的心去体贴他忧伤的灵魂,让张继感悟得更深,这伤痛便也成了美丽的体验。
2.作者写渔者“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也不免投身在风波里”的用意是什么?探究学习:作者欲借此来表达每个人都会遇到失败、痛苦与挫折,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然而对于“天不管地不收”的张继来说,这竟也称得上是“一项幸福”,从而使读者更加清醒地体验到张继极度的忧愁与伤痛。
落榜了,那执著已久的抱负与志向将化为乌有;丢失了仕途追求机会,也便无权拥有那仕途的工作。
在风波里艰苦夜渔的人,在张继眼中却成了一个体验“幸福”的人。
更何况这失意的人连睡眠的福气也没了,真可谓“凄绝”。
3.文中有“钟声那么美丽,但钟自己到底是痛还是不痛呢?”的句子,“钟”怎会有“痛还是不痛”之说呢?探究学习:“钟”本是无生命之物,是不可能“痛”的,这里是人格化的写法。
是因为主人公张继将“痛”移情于物,才会问钟痛不痛。
这一笔感人心扉,催人泪涌。
张继的无眠之苦已经化为无尽的伤痛,那夜夜必来的“夜半钟声”,也好像是在有意撞击他心灵的要害,那痛苦便一声声地传过来,如此清寒,如此真切。
4.文中说:“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
”那么“某一种心情”指的是什么?探究学习:“某一种心情”是与张继《枫桥夜泊》的共鸣,是作者的感悟流人读者心田的一点灵犀。
那因失意送至心头的一种哀怨、一种沮丧、一种孤寂、一种凄凉……或许令人难以表述。
这时,一声“月落乌啼……”便可使抑郁的心情得以释放。
那“某一种心情”就被张继一语道破。
5.你阅读《不朽的失眠》的最大感触是什么?探究学习;阅读本身并不是一个纯接受的过程,而是作者与读者心灵相撞的互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那读来令人心动的字句也便有了生命的灵气。
然而读者的理解却是因人而异的,《不朽的失眠》带给读者的感触便不能一语道破。
或许你感触于张继的怀才不遇,失意沮丧,苦愁难眠;或许你感触于人类情感的痛苦体验;或许你感触于插花游街的成功者被时间遗忘,而名落孙山者却能令世人千载不忘;或许你感触于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描绘;或许你感触于微火将熄、月冷霜凄、惨绿容颜的如诉刻画;或许你感触于人生多劫、生命多愁以及价值无常……无论是何种感触,只要它触及你的内心,便可谓是一种深刻的体验。
舒畅愉悦也好,迷茫苦寻也好,淋漓断肠也好,无一不是美的感悟。
三、选题设计《枫桥夜泊》的历史追踪。
研究方法:1.确立追踪的内容:(1)张继的生平。
(2)《枫桥夜泊》的创作背景。
(3)寒山寺钟声探古。
(4)有关《枫桥夜泊》的赏析。
2.查找有关研究资料并进行汇集。
3.撰写调查研究报告。
参读书目:《全唐诗》;《名著作者故事》;《古诗之旅》;《千古名句诗话辞典》等。
四、备教卡片●卡片①关于作者张晓风,台湾女作家。
散文、戏剧、小说三栖,尤以散文成就为文坛瞩目。
江苏铜山人,1941年3月29日出生。
有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给你莹莹》《愁乡石》《晓风散文集》等十余部,另有小说、剧本多种。
1997年,她36岁时被台湾地区的评论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
1981年,当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还没有爱过》出版时,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为该书作序,称她为“亦秀亦豪”、“腕狭风雷”的“淋漓健笔”。
●卡片②关于寒山寺钟声的考证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愚弄。
诗流借景立言,惟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计?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否,未可知也。
(摘自明故应麟《诗薮》外编卷四)张继《枫桥夜泊》诗,世多传诵。
近读孙仲益《过枫桥寺》诗云:“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欹枕犹闻半夜钟。
”亦可谓鼓动前人意矣。
(摘自明朱承爵《存余堂诗话》,《历代诗话》)张继诗“江枫渔火对愁眠”。
今苏州寒山寺对有愁眠山,说者遂谓诗指山,非谓渔火对旅愁而眠。
予谓非也。
诗须情景参见,此诗三句俱述景,止此句言情,若更作对山,则全无情事,句亦乏味。
且愁眠山下即接姑苏城、寒山寺,不应重累如此。
当是张本自言愁眠,后人遂因诗名山,犹明圣湖因子瞻诗而名西子湖耳。
至于夜半本无钟声,而张诗云云,总属兴到不妨。
雪里芭蕉,既不受弹,亦无须曲解耳。
(摘自清毛先舒《诗辩坻》卷三)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