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东郭镇党山小学徐子营
学情分析:
四年级小学生已初具自我阅读能力,基本能够结合语言环境、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理解句子的表面意思,基本能够概述自然段意,理清文章脉络,也基本能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但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以及语言文字的体会理解还不够准,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挖掘还不够深,这些还需老师点拨指导。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的奇特景象和奇异的形成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全文共3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概括描写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第二自然段详细介绍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第三自然段写人们清早观赏雾凇及其感受。
全文层次分明,景物特点鲜明。
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教学设想:
从教材来看,第一自然段及第三自然段说出了雾凇的奇特壮美以及人们观赏后的感受;第二自然段主要说出雾凇形成原因及过程。
全文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
因此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关生词,进行知识点教学;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熟读第一、第三自然段,尝试背诵第一自然段;通过关键词语(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缀满、千姿百态)体会想象雾凇景象,体会吉林雾凇的奇特壮美。
进行阅读能力指导和情感教育。
第二课时体会雾凇的奇特壮美、学习雾凇的形成过程及原因:通过描写先后顺序的词语如:每当、渐渐地、慢慢的、最初、逐渐、最后等体会形成过程。
通过第三自然段人们清早欣赏雾凇赞叹语言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情感。
进行阅读能力指导和情感教育。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本课的10个一类字,认读5个二类字,理解“奇观、缭绕、弥漫、缀满”等词语意思,并通过具体的语言训练进行适当应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品味“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美丽冻人”,“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千树万树梨花开‘呀!”两个句子,抓住“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千姿百态”等关键词语展开想象,体会雾凇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4、通过“最初、逐渐、最后”等词语让学生了解吉林雾凇形成过程。
品悟“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镀”等人性化的语言。
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并能尝试运用。
重点、难点:
1、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
2、感悟雾凇的景观之美,感悟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资源:
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本课的10个一类字,认读5个二类字,理解“奇观、缀满”等词语意思。
2、正确、流利地用普通话(去掉)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熟读第三自然段。
3、通过品味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雾凇奇特之美,体会字里行间作者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走近雾凇(4分钟)
1、师:(有哪位同学喜欢旅游),你曾经到过哪些地方啊?这些地方的哪处景观最吸引你啊?
学生述说
师:看来**地方确实很吸引人,现在老师再给你们推荐几处旅游胜地,展示三峡、石林、桂林图片,老师边展示边简单介绍,(此处简洁,很好)它与雄奇壮丽的长江三峡、神奇险峻的云南石林,“奇、秀、险”的桂林山水合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
(板书“奇观”)它每年的12月至第二年的2月间总是能吸引着大量的中外游客前来游览观赏,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吉林雾凇。
(板书雾凇)(边写边说)举起你的手指和老师一起写。
边写边说)雾是上下结构字形上面的“雨”字头要写的扁一点。
"凇"的意思是:严寒季节里,地面上物体
表面凝结的小冰晶。
和“霜”差不多。
板书后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走进雾凇(14分钟)
1、写完后,师:课前大家都读课文了,生字词都会读了吗?
生:(预设:会读了)
师:那好,我来考考大家。
出示课件“雾凇、十里长堤、俗称、凝结、夜幕降临、模糊、零下摄氏度、淹没“
同位之间互相读,读错的相互纠正。
(学生读生字词)
师:谁愿意来读。
从你开始,一人一个。
(预设:后鼻音:凝、零、琼;前鼻音:淹、畔;平舌音:俗;翘舌音:摄、氏、缀;需强调的音:堤【易读成tí】、模【易读成mú】)
读准之后,及时的领读。
错误的出示拼音,纠正之后,教师领读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师:看来生字掌握的不错,,相信相信课文读的会更好。
先自己练读一遍,要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读不好的地方多读两遍。
学生练读。
检查读书情况,要求:其余同学,认真听,边听边思考,雾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随文认识“畔、缀、镀、缭、琼”五个二类字。
指导把课文用普通话流利的读下来,学会长句子的停顿。
三、走入课文,品词入句,感受雾凇景象的奇特壮美(16分钟)
1、检查问题,你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你印象中的雾凇?
(预设:千姿百态、美丽动人、神奇、晶莹夺目、粉妆玉砌……)(同学们读得正确而又流利,老师决定奖励给你们一下你打算奖励学生什么?【课文读完了,想不想亲眼目睹一下这奇特而有美丽的雾凇啊?】)出示有关雾凇美景的图片。
边看边思考,说说看到的图片后的感受。
不要限制孩子用一句话,限制多了就不敢举手了,让学生畅所欲言为好
2、师:大家说得真好,课文中是怎样形容雾凇的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第一小节。
思考;这段中哪句话具体描写了雾凇景象的奇特。
学生回答
教师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美丽动人”
师:轻声朗读这句话这句话或默读(默读利于思考):你从这句话中那几个词语感受到雾凇景象之奇特?标出有关词语
集体交流(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缀满)指导学生想象画面朗读,【这个词,说出了雾凇的?】【为什么要变出这个词啊?】问的笼统,你从这些词能读懂什么?
同学们的感受一定和刚才不一样了,那就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句话。
同桌之间互相练读,看谁读得最美。
4、指导朗读。
师:谁能通过朗读这一自然段让我们感受到雾凇的神奇之美呢?
(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豪的语气。
)
(教师指导语言预设:想像一下你脑海中的雾凇美景来读,老师相信你能读的很美;对啊,就是要突出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啊;对,语速放慢一点,就更美了;想像一下,这是我国的美景啊,要挺起胸来,读出自豪的语气……)(多样化的评价很好)第一段背诵环节没有设计,与教学目标不符
5、同学们,雾凇之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特。
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看落花”(出示)教师解释:这句话中“挂”就是树挂,也就是雾凇,它说出了欣赏雾淞的最佳时间是在?(预设,清晨)
——清早,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又会欣赏到怎样的景象呢?默读第三小节。
找出属于你自己的答案。
(预设:千姿百态、琼枝玉树)【你的眼睛真准,这就是说雾凇的样子--(多),能“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下吗?】【看到这个词,你脑海中出现了什么啊?】集体交流理解、想象画面。
那漫步在松花江畔的人们又是怎么赞叹她的呢?
(出示“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教师引导:雾凇的奇特还在于一夜之间原来光秃秃的树干就会有个大变样,变成什么呀?】
引导认识比喻的巧妙。
6、指导包含赞美之情朗读第三自然段。
(凸显层次性)
四、指导书写生字(6分钟)
师:书读好了,我想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写写字。
请看课后田字格,我们来看“凝”这个字第三笔是什么笔画(撇)?第九笔呢(点)?“摄”第十一笔是什么笔画?十三笔呢?“氏”总共有几笔?笔顺是?现在认识了,用钢笔描红。
要求笔顺正确、注意坐姿、然后在田字格上再写一遍。
师:写完的同学坐好,谁愿意来展示展示?
(先后请两名学生把写的字放在展台上展示,老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认为最满意的字,同学们谈谈最欣赏的字。
)
五、总结、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了奇特美丽的吉林雾凇景象。
其实雾凇的形成也是很奇特,课下请同学们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继续体会。
课下让学生去接着学习第二段吗?下课以后,背诵第一、第三自然段。
下课。
板书设计
23雾凇
十里长堤
多缀满
奇观
洁白晶莹
美银光闪烁
琼枝玉树
千姿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