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射者中,弈者胜”中的“射”,指投壶,与“六艺”中的“射”含义不同。
B. “君与家君期日中”中“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常用的谦辞还有:家父、舍弟、鄙人、劳驾、赐教、寒舍、见谅等。
C. 《桃花源记》中“具答之”的“具”是“详细”之意。
D. 成语“趋之若鹜”中的“趋”与《送东阳马生序》“尝趋百里外”的“趋”意思相同,都是疾走、快走的意思。
【答案】 B【解析】【分析】B项有误,“赐教”是对他人指教或来信的敬辞。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词义和敬辞谦辞。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词语意义和文化常识,结合具体的句子意思和词语的适用范围和对象,比照辨析正误。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莅临:来到,来临(多指贵宾)。
多用于书面。
B. 古人礼貌地称呼别人的女儿一般用“令爱”“令嫒”,称呼别人的儿子则用“令郎”。
C. 驿路:又叫“驿道”,古时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
D. 《红楼梦》中的潇湘馆是小说中荣国府里大观园院落之一,薛宝钗的住所。
【答案】 D【解析】【分析】“莅临”“令爱”“令嫒”“令郎”都是古语词,到今天仍在使用。
“驿路”“驿道”也是古语词,是在古代社会的专有名词。
《红楼梦》、薛宝钗、潇湘馆则是重点掌握的文学常识。
故答案为:D【点评】古代文化常识是指古代称谓习惯、历法、节气、职官定位、地理、礼仪、古代音律、科举制度、宗法等文化内容的统称,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在日常学习和阅读中,我们要注意积累和记忆。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分类恰当的一项是( )A. 谦辞:家君、在下、愚见、寒舍B. 法国:莫泊桑、普希金、法布尔、雨果C. 小说:《儒林外史》《水浒传》《朝花夕拾》《骆驼祥子》D. 律诗:《游山西村》《春望》《木兰诗》《钱塘湖春行》【答案】 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
A:正确;B:错误。
普希金是俄国人;C:错误。
《朝花夕拾》是散文集;D:错误。
《木兰诗》是乐府诗;故选:A。
故答案为:A【点评】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广博的积累,平时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
令郎是对方的儿子,令堂是对方的父亲,令爱是对方的女儿。
B. 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愚公移山》“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一句中的“汉之阴”指的就是汉水的南岸。
C. 科举分为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试的第一名为会元,而殿试的一、二、三名为状元,探花、榜眼。
D. 古人常用特定称谓来代替年龄。
如“弱冠”指男子十六岁,表示已成年,“花甲”指六十岁,“耄耋”指八九十岁。
【答案】 B【解析】【分析】A项错误。
令堂是对方的父亲;B项正确;C项错误。
殿试的一、二、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D项错误。
古人常用特定称谓来代替年龄。
如“弱冠”指男子20岁,表示已成年。
故答案为:B【点评】对于传统文化常识要熟知,注意敬称、谦称、科举考试制度、特定称谓、历法、礼节等。
5.下列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它率意灵动体式全无定法,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B. 张老师在书房里挂了一副对联,上联是“经霜更知秋水明”,下联是“历劫方显钢骨硬”。
李老师说上下联挂反了。
李老师的判断是对的。
C. 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按照传统的习俗人们通常会去登高,然后喝一些雄黄酒,到了晚上还会一起去赏月、猜灯谜,活动丰富多彩。
D. 小明在家不爱学习,妈妈教导他说:“我今年40岁了,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了,我知道学习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你要改正啊!”【答案】 B【解析】【分析】A项错误,《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B项正确。
C项错误,赏月、猜灯谜不是重阳节的习俗。
D项错误,知天命表示年龄“五十岁”。
故答案为B。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历法、节气、职官、地理、科举、宗法、礼俗、古代音律、名人事迹、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舍生取义”“不耻下问”B. 《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颂是祭祀乐歌。
C. 榜眼、探花是科举时代的称号,明清两代称殿试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二名的人为榜眼,第三名的人为探花。
D. 杜牧在《赠别》中写到“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答案】 A【解析】【分析】A.“舍生取义”不是出自《论语》,而是出自《孟子》。
BCD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7.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 鲁迅小说《故乡》中的杨二嫂,法国作家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克拉丽丝,俄国作家契诃夫笔下因一个喷嚏而丧命的小公务员切尔维亚科夫都是文学作品中小人物的经典形象。
B. 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舍生取义”“一鼓作气”分别出自北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儒家经典《孟子》、国别体史书《战国策》中的《曹刿论战》。
C. 记是一种文体,可以写景、叙事,多为议论:“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或记述功德的文字;“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D. 易安(李清照)诗风婉约;幼安(辛弃疾)词风豪放;昌黎(韩愈)之才,堪称“百代文宗”;“诗佛”王维,“诗中有画”;少陵野老,落笔即成“诗史”。
【答案】 B【解析】【分析】B:《曹刿论战》选自《左传》。
故选B。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8.下列有关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 《水浒传》中,从最初占据水泊梁山,到好汉聚集,直到被朝廷招安,梁山寨主先后有三位,他们分别是王伦、晁盖、宋江。
B. 陈涉复立楚国社稷。
封建君主祭社稷,祈求丰年,后来就把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
C.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序”不属于这种文体。
D. 《三国演义》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读罢,不禁令人想起发生在长江上的赤壁之战。
曹操率大军南下,欲破江东孙权。
孙权、刘备联手抗击曹操,周瑜巧设连环计,诸葛亮巧借东风,火烧曹军大营。
【答案】 B【解析】【分析】B.错误,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
故答案为:B【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
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文学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有“愚、鄙、敝”等,对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或尊称)有“令、尊、贤”等。
B. 《湖心亭看雪》中“是日更定矣”的“更”与“三更半夜”的“更”都表示时间,更次。
“更定”是指晚上八点左右。
C. 南朝宋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D. .“唐宋八大家”的作品至今为人称颂,如柳宗元的《醉翁亭记》、欧阳修的《小石潭记》,苏轼的《水调歌头》、李白《行路难》等。
【答案】 D【解析】【分析】D.李白不是八大家。
故答案为: D。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多积累。
10.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其言辞往往恭敬、恳切。
B. 《水浒传》是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作者是施耐庵。
C. 《回延安》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地方特色浓郁,作者是贺敬之。
D. 《皇帝的新装》《赫尔墨斯和雕像者》都是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
【答案】 D【解析】【分析】ABC表述正确。
D.《皇帝的新装》是是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
但《赫尔墨斯和雕像者》选自《伊索寓言》,是古希腊作家伊索的代表作。
故答案为:D【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能力。
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选择作答即可。
1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无题》《泊秦淮》的作者分别是唐代的李商隐、杜牧,二人并称为“小李杜”。
B. 除夕,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晚上,又称“大年夜”,人们往往通宵不眼,有除旧迎新之意。
C.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中“金经”指佛经,“烽火连三月”中“烽火”指烽火台。
D. 太学是我国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太学生入学的身份资格,在历代是不尽相同的。
【答案】 C【解析】【分析】C.“烽火连三月”中“烽火”指战争。
故选C。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注意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和评判,注意其语言的表达,仔细的进行判断。
12.下列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岳阳楼记》中“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谪”指“因罪贬官”,同样表示官员罢免降职意思的还有:迁、谪、除、罢、免、黜、陟。
B. 《核舟记》中“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皇帝年号纪年,“壬戌”是天干地支纪年。
C. 《醉翁亭记》选自《欧阳修全集》,作者欧阳修,自号醉翁,北宋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D. “记”是一种文体,可以记人记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上“记”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
【答案】 A【解析】【分析】A.“陟”是“提拔,奖赏”,不是表示官员罢免降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