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

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

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十一)
甘肃兰州外国语高级中学张辅良
【阅读资料】
月光破碎
玄武
有一年,所有形式的字迹剧烈晃动,变得模糊、朽烂、面目可憎。

我抛弃书卷,离开上班下班和回家的路。

辗转很多地方,有一天,就到了岳阳。

乘车常过汨罗,那是我崇敬的楚国诗人的故乡。

红土丘陵遍生低矮的灌木,它们在风中摇曳、在雨中默然。

在黄昏暗淡里临近和远去。

每每伫目凝视“汨罗”路标,心中总生起类似于凄迷的复杂情绪;而我终于一次也没有前往。

我在春天的岳阳街上行走。

初来时这里浓郁的小城气息让我感到亲切。

我记得在一条并不宽大的小河里游泳,记得在夜里捕捉萤火虫,记得窗前竹影的摇曳。

然后,憎恶自亲切中滋生开来。

我和工商局的人员讨价还价,和公安局的人员讨价还价,和租住的小楼房东老大大讨价还价。

我在春天的岳阳街上行走,时常有强烈的不真实感:我怎么在这里呢
有一天,雨开始无昼无夜、无休无止地落下来。

“霪雨霏霏,连月不开”,我想到的仅仅是范仲淹的句子。

我在岳阳楼看到范仲淹的句子。

无心游玩,但洞庭湖还是映在了眼前。

我没有想到洞庭湖竟这般阔大。

水混浊着,荡动着。

不可或歇。

我迷恋它原初的名字:云梦泽。

它更应该是北方大泽,不应在湘地。

《山海经》里说的“河渭不足,北饮大泽”,那大泽该是这样的所在。

很多年后,我明白地目睹洞庭,当时就减轻了内心的饥渴。

或者说一种文化上的认同,略略减轻了内心的纷扰。

岳阳原本与饥渴感颇有联系。

上古时大旱,射日的后羿曾在此杀死巴蛇。

我得承认我是迷信的,有着致命的宿命感,比如对水的迷恋与恐惧,一种复杂的交织的情感。

登上驶往君山的小舟时,我心生惧意。

“洞庭波兮木叶下。

”时值春末夏初,我无端地想起屈原的诗句来。

也想到苏轼在洞庭深夜所见的荒败景象。

想到柳毅,一个怀才不遇者在洞庭与自然神的交流。

想到水面上破碎的明月,以及漂浮着的峨冠。

我身边的同行人开心地笑着。

她不知我想着什么。

其实我也不知她思量什么。

我们都不知两年后,将彻底地分道扬镳。

也不知不足一月后将返回故乡。

又不足一月,我在电视上看到,我曾走过、居住过的场所,为自洞庭湖冲出的凶猛洪水所吞噬。

这一半洪水泛滥。

有传言说,为保武汉,有可能将洞庭炸开,牺牲岳阳。

真如此的话,岳阳将永远成为洞庭的水底。

当然包括我曾经生活过的那些地方。

我此刻的书写像对梦境的记录,一切呈现飘浮的状态。

它们莫可名状地显现,在不知道的地方隐去。

的确曾经真实发生过吗我还不能明悉这经历和生存必然性的原因。

我看到我的父亲,我在长沙的车站送他。

我听到他自嘲般地说,这么多年没出过门了,在车站看到这么多人,好像还有点怕呢。

我看到我的女儿,她两岁。

我牵着她的手,在夜间走过一所空荡荡的楼房,灯惨淡地照着,楼道拐了一个穹又一个弯,似乎永远没有尽头。

而七年已经过去了。

我的女儿昨天说,爸爸,我梦见你带我走过一座楼房,走廊一直走不到头。

有一些暗昧的东西,一些苗头,也许将在时间中一点一点昭示,一点一点不容改变地、清晰地显现,一点一点坚定地证实。

七年以后,今天,我沉浸在字迹中,觉得强烈的饥饿感在平息下来。

(选自《散文》2005年第9期,有删节)
【阅读训练】
1.为什么作者“每每伫目凝视‘汨罗’路标”心中总生起类似于凄迷的复杂情绪”
答:
2.如何理解“岳阳原本与饥渴感颇有联系”这句话的含义
答:
3.阅读第③段,回答问题。

(1)本段写了作者在岳阳的生活,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
(2)为什么作者的感觉会从“亲切”突然转到“憎恶”
答:
4.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100宇左右的赏析短文。

(1)诗句的引用——简析《月光破碎》的语言描写
(2)铺垫的美——谈谈《月光破碎》的伏笔照应
(3)迷信吗——说说《月光破碎》中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
【参考答案】
1.因为乘车经过“汨罗”时,那些在风中摇曳、在雨中默然的灌木临近又远去,加上正是暗淡的黄昏,感觉凄迷。

“汨罗”又是作者崇敬的伟大诗人屈原的故乡,爱屋及乌,作者对汨罗也充满了崇敬。

两种情绪交织在一起,所以非常复杂。

2.在这里,“饥渴感”既指大旱造成人生理上的饥渴,但更主要的是指文化的荒芜。

因为岳阳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城市,如范仲淹、苏轼等文化名人都曾在那里待过,所以岳阳能使处于文化沙漠的人消除内心的饥渴感,受到滋润。

3.(1)主要运用了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

(2)因为作者厌恶了读书和庸常的上下班生活,所以一来到岳阳就被这里浓郁的小城气息吸引,感到亲切。

然而在岳阳的生活也是庸常的,日日无非是一些“讨价还价”,所以作者很快又憎恶了。

4.(1)本小题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形象”。

考生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体验文中诗句引用的妙处。

如:作者引用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很好地表现了无昼无夜、无休无止的雨下个不停,营造了一种凄迷、怅惘的意境,韵味无穷。

做此题,要明确意境的营造和名句的妙用自然和谐、相得益彰,使人读后能获得“文中有画,
画中有文”的美感。

明确了鉴赏的要求和角度之后,最好抓住一个要点进行鉴赏。

(2)本小题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生同样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验品味相关语段。

文章开头“有一年,所有形式的字迹剧烈晃动,变得模糊、朽烂、面目可憎。

我抛弃书卷,离开上班下班和回家的路”表明作者心情烦躁,厌恶读书,为下文去岳阳埋下伏笔,也和结尾“七年以后,今天,我沉浸在字迹中,觉得强烈的饥饿感在平息下来”遥相呼应,说明作者浮躁的心又平静下来,重新走上生活正轨。

第6段“在当时就减轻了内心的饥渴”与结尾也形成了伏笔照应的关系。

这样写,使文章结构完整,形成一种回环往复、有始有终的美。

还有第8段“想到水面上破碎的明月,以及漂浮着的峨冠”,这一句照应了标题,也表达了作者对屈原的崇敬之情。

(3)本小题考查的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文学作品中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截了当,有的委婉含蓄。

解答此题时,通过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再以正确的立场、观点评判文章内容。

第7段中,虽然作者说“我得承认我是迷信的,有着致命的宿命感”,但这是作者为了引出自己“对水的迷恋与恐惧”这种复杂的交织的情感,这里的“迷信”是“迷恋、固执”之意。

联系全文,我们知道作者对生活是从失望到充满希望的,文中流露出的感情是积极向上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