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写作背景。

2.积累“优、业、蕃、舒、顾”等文言实词的含义。

3.归纳“虽、因、且、焉”等虚词的义项。

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自读自译课文,提高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2.背诵课文3、4两段。

德育目标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顺应其天性,让其自由发展,少加人为干扰。

●教学重点1.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教学难点分析作者是如何用种树之理来谈为官治民之道的。

●教学方法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理应让学生充分自读,教师作相机点拨。

●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

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

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

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就是生动的写照。

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江沿岸种了很多柳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

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有极强的讽喻意义。

二、解题本文名“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

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

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

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

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

据《旧唐书•食货志》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

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读课文。

出示投影:(1)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勖(xù)病瘘(lǔ)病且怠(dài)b.豚(tún)抑耗(háo)织而缕(lǚ)d.缫(sāo)飧饔(yōnɡ)长(zhǎnɡ)人者(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①名我固当②驼业种树③早实以蕃④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⑤其筑欲密⑥长人者好烦其令⑦故病且怠(3)完成课后练习题二。

参考答案:(1)a(“瘘”读“lǘ”)(2)①起名,作动词。

②以……为业,作动词。

③果实;蕃盛,多。

④尽。

⑤捣土用的杵,这里用作动词,捣土。

⑥治理。

⑦穷困。

3.学生讨论并用一句话概括各段大意。

明确:第1段,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

第2段,转入正题,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

第3段,郭橐驼谈种树经验。

第4段,在问答中将话题“移植”到政事上来。

第5段,写问者的意外收获及作传目的。

四、具体研习课文出示投影:2.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他认为种完后应该采取什么态度?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3.其他种树的人往往怎样做?结果如何?4.“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5.郭橐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6.简析文中的对比和映衬手法。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1.作者先说橐驼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再说他身手不凡。

说欢迎他的人,举了两种有代表性的。

一是搞观赏游玩的(精神方面),一是种树卖果的(物质方面)。

这两种需求所种之树是大不相同的,因而暗示出橐驼技术的全面。

说他技艺高超,点出了两个方面。

一是他种的树不怕“移徏”,有“树挪活”的神奇;二是他种的树具有全优的品质,枝繁叶茂,早熟多果。

最后用“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点染一笔,更增加了玄妙气氛。

2.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如故,其筑欲密。

其莳也若子。

”他认为种完后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置也若弃。

”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

正如他对自己的评价一样,“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3.其他种树的人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因此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

4.“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以子之道,移之官理”的建议。

即建议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

五、探究阅读结合“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谈谈儿童教育。

说法参考:树木和树人的道理是相通的。

教育儿童的根本方法应是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应按照自然规律教育儿童,不能太过或不及,更不能人为束缚或戕害儿童身心的发展。

教育者只能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即“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恨铁不成钢,动輙体罚。

六、课堂练习阅读下文,写一段评析文字。

出示投影:蝜蝂者,善负小虫也。

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

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

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

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

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已病矣。

苟能起,又不艾。

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

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参考答案:本文借一种善于负重而好爬高的小虫,辛辣地揭露和嘲讽了那些达官贵人觊觎高位,贪婪成性,惟利是图的本质。

抨击了当时腐败的吏治。

全文描写生动,讽刺尖锐,社会意义深刻。

七、课文总结八、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二”和“三”。

2.思考并讨论:本文所讲的种树道理,对今天的环境保护工作有什么启示?●板书设计种树郭橐驼传●延伸阅读阅读下文,完成1~5题。

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府士曹掾。

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

上又欲加河东王锷平章事,居易谏曰:“宰相是陛下辅臣,非贤良不可当此任。

锷诛剥民财,以市恩泽,不可使四方之人谓陛下得王锷进奉,而与之宰相,深无益于圣朝。

”乃止。

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论,辞切情至。

既而,又请罢河北用兵,凡数千百言,皆人之难言者,上多听纳。

唯谏承璀事切,上颜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联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

”绛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

陛下欲开谏诤之路,不宜阻居易言”。

上曰:“卿言是也。

”由是多见多听纳。

注:谠言:正直的言论。

1.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箴时之病箴:劝戒b.非次拔擢次:依顺序排列,等次d.章武皇帝纳谏思理理:道理2.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居易幼聪慧绝人绝人:超过一般人b.吾谓斯文遂绝斯文:文人或儒者d.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上前:走上前去3.对下列两组句中加粗词的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白居易想用有生以来学得的知识报答皇上越级提拔的恩泽。

b.对元稹的被贬,白居易曾多次上疏,恳切地劝谏皇上,他的奏疏虽然送入宫中,但却无人向皇上报告。

d.李绛认为,白居易不论大事小事都敢冒死劝谏,这正是他报答皇上破格提拔的表现,而决不是轻率进谏。

参考答案:1.d(理:治,天下大治)2.d(上前:皇上面前)3.b(①转折意;②因而,于是;③认为;④拿,用)5.b(“但却无人向皇上报告”错,应为“但皇上却不予答复”)●备课资料一、课文补注柳宗元简介(选自《中国历代散文精品》,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版)二、课文析读作者先从种植的当与不当作对比。

连用四个“欲”字句,概括了树木的本性,提示了种树的要领,并收到了“天者全而性得”的理想效果;而“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而必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

“勿动勿虑……若弃。

”郭橐驼看似听之任之的做法里,作者次从管理的善与不善作比较。

却包含了“顺木之天”的大道理;而他植者好像无微不至地关心,但结果适得其反,“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概言之,作者围绕“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之纲,分述“己植”和“他植”。

己植部分说明树木的本性,再说明“自己”如何按照树木的本性去栽培,做到“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

他植部分则分述两种违背树木本性发展的做法,然后归结到“他植”不如“己植”,由此显示橐驼种树之道的正确。

行文简洁,对比鲜明。

(选自《语文周报•高中版》,作者:李嗣亭)三、类文荐读毛颖传韩愈毛颖者,中山人也。

其先明眎①,佐禹治东方土,养万物有功,因封于卯地,死为十二神。

尝曰:“吾子孙神明之后,不可与物同,当吐而生。

”已而果然。

明眎八世孙需兔②,世传当殷时居中山,得神仙之术,能匿光使物,窃恒娥,骑蟾蜍八月,其后代遂隐不仕云。

居东郭者曰夋兔,狡而善走,与韩卢③争能,卢不及。

卢怒,与宋鹊谋而杀之,醢其家。

秦始皇时,蒙将军恬南伐楚,次中山,将大猎以惧楚。

召左右庶长与军尉,以连山筮之,趺得天与人文之兆,筮者贺曰:“今日之获,不角不牙,衣褐之徒,缺口而长须,八窍而趺居④,独取其髦,简牍是资,天下其同书。

秦其遂兼诸侯乎?”遂猎,围毛氏之族,拔其豪,载颖而归,献俘于章台宫,聚其族而加束缚焉。

秦皇帝使恬赐之汤沐,而封诸管城,号曰管城子,日见亲宠任事。

颖为人强记而便敏,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无不纂录;阴阳、卜筮、占相、医方、族氏、山经、地志、字书、图画、九流百家、天人之书,及至浮图、老子、外国之说,皆所详悉;又通于当代之务,官府簿书,市井货钱注记,惟上所使。

自秦皇帝及太子扶苏、胡亥、丞相斯、中车府令高,下及国人,无不爱重。

又善随人意,正直邪曲巧拙,一随其人。

虽见废弃,终默不泄。

惟不喜武士,然见请亦时往。

累拜中书令,与上益狎,上尝呼为中书君。

上亲决事,以衡石自程,虽官人不得立左右,独颖与执烛者常侍,上休方罢。

颖与绛人陈玄、弘农陶泓及会稽褚先生友善,相推致,其出处必偕。

上召颖,三人者不待诏,辄俱往,上未尝怪焉。

后因进见,上将有任使,拂拭之,因免冠谢。

上见其发秃,又所摹画不能称上意。

上嘻笑曰:“中书君老而秃,不任吾用。

吾尝谓君中书,君今不中书邪?”对曰:“臣所谓尽心者。

”因不复召,归封邑,终于管城。

其子孙甚多,散处于中国夷狄,皆昌管城,惟居中山者能继父祖业。

太史公曰:毛氏有两族。

其一姬姓,文王之子,封于毛,所谓鲁、卫、毛、聃者也。

战国时有毛公、毛遂。

独中山之族,不知其本所出,子孙最为蕃昌。

《春秋》之成,见绝于孔子,而非其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