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教材高中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学案第三单元11种树郭橐驼传

新教材高中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学案第三单元11种树郭橐驼传

11种树郭橐驼传开卷有益寓言式的人物传记《种树郭橐驼传》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写的一篇借为人物立传的形式生发议论的寓言性传记文,取材于社会下层,文笔犀利,寓意深刻,文章通过郭橐驼种树和“他植者”种树,在原理、态度、方法和结果诸方面的对比揭露了当时“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端,阐发作者“养民”治国的进步思想。

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学常识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他一生最好的时光都是在荒蛮贬境里度过的。

这是一场人生的炼狱。

柳宗元用血泪凝成了他的诗文,从而成就了他思想和文学的辉煌。

他记事论人,写景抒情,指斥时弊。

其用笔犀利,深邃、幽婉。

他讽刺嘲弄,文如匕首、刺枪。

写作背景这篇文章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

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此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为言的。

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捐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

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

柳宗元在参加“永贞革新”前两年,即贞元十九年(803)至二十一年(805),曾任监察御史里行,是御史的见习官,可以和御史一样“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可以到各地检查工作,民事、军事、财政都可以过问,品秩不高而权限较广。

这篇文章,可能就是在此期间写的,是针对当时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现象而作的。

这篇文章可以看成是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的先声。

“发其无尽之牢骚,泄其一腔之悲愤,楚声满纸,读之肃然。

”(清代林纾)这是正义的愤怒、不满和抗争。

相关知识唐宋古文运动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

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

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

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

陈言务去——文需载道,书需传情!名句背诵柳宗元传世名言①宁为有闻而死,不为无闻而生。

——柳宗元《上扬州李吉甫相公献所著文启》②激浊而扬清,废贪而立廉。

——柳宗元③君子在下位则多谤,在上位则多誉;小人在下位则多誉,在上位则多谤。

——柳宗元④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柳宗元⑤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柳宗元⑥功有自功,祸者自祸——柳宗元⑦礼之大本,以防乱也。

——柳宗元⑧桂令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柳宗元⑨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柳宗元《重别梦得》⑩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语言建构与运用作业时间:20分钟1.①橐.驼()②窥伺.()③孳.() ④莳.()⑤勖.() ⑥缫.()⑦鸡豚.() ⑧饔.()2.通假字①早缫而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既然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古今异义①故乡人...号之“驼”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不抑耗其实..而已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若不过..焉则不及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言句式①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②传其事以为官戒也()③吾又何能为哉()④故不我若也()5.一词多义(一)实词(1)实①早实.以蕃()②不抑耗其实.而已()③其实.害之()(2)若①其置也若.弃()②若.不过焉则不及()③故不我若.也()(3)故①其土欲故.()②故.不我若也()(二)虚词(1)而①鸣鼓而.聚之()②字而.幼孩()③旦视而.暮抚()④而.木之性日以离矣()⑤早织而.缕()(2)以①早实以.蕃()②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③爪其肤以.验其生枯()④以.子之道()6.词类活用①名.我固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驼业.种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且硕茂,早实.以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非有能硕茂..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非有能早.而蕃.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鸣鼓而聚.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维发展与提升1.文章第一段是怎样介绍郭橐驼这个人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章第二段是如何表现郭橐驼是一个种树行家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章第四段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何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审美鉴赏与创造一、源头活水,积累妙用(一)素材这样积累素材一现实中有些很奇怪的现象让人不解,很是疑惑:家长和教师们都是很关心爱护孩子,但是为什么孩子脸上的笑容却越来越少,更多的孩子为什么日益压抑、内心苦闷?越来越多的孩子和学生在亲人家长的关心爱护下内心却日益孤独,感觉无人理解,得不到尊重和信任,因此大都无法舒展成长!或许《种树郭橐驼传》这篇古文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告诉我们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从而为我们拨开云雾,得见阳光!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否则,结果很可能会与主观愿望相反。

这一寓言还告知人们一个道理:“欲速则不达”。

例如:人们过多的寄希望于孩子,自作主张地让孩子参加各式各样的补习班,学英语、补中文、练书法、弹钢琴……使得孩子们不堪重负,失去了成长的快乐。

其结果往往就会适得其反。

这正与《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他植者类似,“爱之太恩,忧之太勤,则木之性日以离矣。

”郭橐驼种树的方法则是顺着树自然生长规律,让它的本性得以发展,所以树种得好。

培养人才的道理是一样的。

素材二有人问郭橐驼种树的诀窍,他回答说:我只是让树木顺其天性自然发展罢了。

栽种时像抚育子女一样细心,使它根须舒展,培土均匀栽好后不动不虑,不妨碍他的生长。

别的种树人则不然,栽种时树根卷曲,培土不是过分就是不足;栽好后又深爱勤忧,旦视幕抚,甚至抓破树皮查验其死活,摇动树木观察其着土松紧。

这不是让树木一天天背离其天性吗?其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包含这个道理,值得我们深思。

要真正做到顺木之天性首先就要真正掌握“木之天性”。

现在,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出现了问题,教育效果不理想,究其根本,就是很多的教育实施者(家长、教师等)如同文中的“他植者”一样没有了解教育对象也就是孩子和学生的“天性”——孩子和学生的身心成长与发展规律及特点!很多家长对孩子也如他植者一样,“爱之太恩,忧之太勤”,这些“爱”和“忧”表面看起来是家长对孩子的关爱,实则由于根本不了解孩子的“天性”,所以只是用自以为对孩子好的方式强加给孩子身上的不适合孩子顺天致性的“害与仇”。

孩子也就是在家长和教师等关爱他们者的“爱”与“忧”中一天天偏离了自身的“本性”,以致自身无法“顺天致性”。

(二)素材这样运用读《种树郭橐驼传》有感育人如种树。

正如柳宗元所说,若对其过分关心,就是“虽曰爱之,其实害之”了。

观现代教育体制,一方面是五千年来深厚的文化底蕴难以割舍,一方面又有国外崇尚自由的教育效果显著。

使得徘徊在坚守与改革之间的教育显得矛盾重重而又不伦不类。

柳宗元有云,种树一方面要为其仔细打好根基,使“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另一方面应让他自由成长,使其“天者全而性得矣”,才是善树者所为。

但转观我们的教育情况,却出现了一个奇妙的循环:幼儿园的学小学课程,小学的学中学课程,中学的学大学课程。

看似步步“领先世界标准”,但结果却是大学生学幼儿园的课程,真是莫大的讽刺。

应该打好的根基迟迟不见踪影,出现的只是一个个连衣服都不会洗的“高材生”;全其天性的时候却发现身处牢笼,全力挣扎只落得个“叛逆”的称号。

这样的一个个“教育从娃娃抓起”的产物,又如何能承担起复兴中华民族的重任。

缺乏根基,不见风霜的温室花朵,终究无法做到凌霜傲雪。

畸形的体制下只能造就悲剧。

新闻上有“毕业十四年闲居在家,被人发现饿死家中”的大学生,我们在惊骇之余也该反思:象牙塔中走出的是绵羊,还是狮子。

二、类文品读——由此及彼,拓展视野郭橐驼种树的启发唐代柳宗元曾在寓言《种树郭橐驼传》中写道,郭橐驼种树,技艺精湛,凡他种的树,没有一株不成活,而且枝叶茂盛,果实连年丰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