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复习指导1.学会审题别跑偏审题是写好作文的第一关,就是分析题目,弄清题目的涵义、范围和要求,准确而全面地理解题意,保证作文切题。
抓住两审:一是审“题眼”,即体现和强调文章主题的关键词,可以通过分析题目结构来确定“题眼”。
主谓短语,谓语是“题眼”,如“我受到表扬”,“受到表扬”是“题眼”;偏正短语,限定词是“题眼”,如“一个难忘的人”,“难忘”是“题眼”;并列短语,连词是“题眼”,如“我和奥运”,“题眼”是“和”,重点应记叙我和奥运的相互关系。
二是审“题限”,即题目限定的范围。
如“成长中的一件事”,“题限”即明确了作文的题材是写事的,而且是一件。
“我有一个好习惯”,“题限”就明确了写作对象是“我”。
如果是半命题作文,自己补充的部分,要补充对自己最有利的、最有话可说、最有内容可写的词。
2.想好了再下笔作文考试要想取得好成绩就应做到:在立意上要高人一筹;在选材上独辟蹊径;在写法上要推陈出新。
古人云:意在笔先。
就是说在写作文时,要想好了再写。
不少考生不懂构思的重要,考试时随笔而写,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堆砌材料,罗列现象,拼凑字数。
其实,审清题后,一般还要按下列步骤构思:①要确定中心(主题积极进步,健康向上,对社会、对生活、对家庭、对人生的正确理解与深刻感悟);②要根据中心来选择材料(与中心关系密切,典型、真实、感人的材料);③要安排结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详写、哪些略写,怎样开头、过渡和照应的安排、如何结尾等);④如何检查修改(有无病句、错字、语法、标点方面的错误)。
3.适当用点小技巧生动准确地驾驭文字的能力是长期形成的,只有平时加强语言积累,考试时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到作文中去。
“文从字顺,条理清楚”是小学生写作的基本要求,要加强叙述与描写、抒情与议论方面的练习,还要善于使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对偶等修辞方法,适当引用名言警句、诗词、歇后语等,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
一、考场作文低分的六大病根及解决方法病症之一:书写不规范由于在考场上方方面面的影响,卷面上出现了硬伤。
具体体现在:字体不工整,标点不正确,修正不得法。
字体要求工整,清清楚楚的一目了然,而我们不少考生伴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加,笔记的增多,书写速度的加快,由楷书逐渐到行书。
由于中间没有正确过渡,不少学生书写步入误区.在求数量不求质量的笔记中,文字出现自由体,不是斜,就是连扯不断.一旦形成再进行改正,难度就较大了。
而到考场作文时,一笔一画再正楷书写,速度既慢又不实用,直接影响到作文的速度。
要求标点使用正确,书写规范。
所谓"标点不正确"就是分不清标点所点的位置.有六个省略号,挤在一个格,省略号后面又出现一个叹号,更有甚者,一点到底,根本分不清逗号和点号。
不用涂改液、胶带或乱涂乱抹。
至于修改不得法主要体现在错了之后,用涂改液,用胶纸,或乱勾乱抹,因卷面不清而丢分。
解决:定体练字,循环往复——以人民币上"中国人民银行"的字体起步,然后向实用字体过渡;每日30个,一个月900个。
考试中会取得明显效果,一般仅卷面一项考分也要提高3—5分.病症之二:文体不明确分不清什么文体,从题目上看,象议论文而实际上却写成了记叙文,我们称为议论文的脑袋,记叙文的身子。
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写过议论文,愣去议论,结果没有论据就只好用记叙文代替了。
更多的是题目分不清文体,例如以"骄傲"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亲近骄傲》《骄傲与歉虚》《骄傲的重要》《骄傲之歌》这些题目看起来挺好写,但实际写起来,难度就大了.例如《骄傲的重要》是写议论文文还是写记叙文不好确定。
解决:进入初中后,作文训练主要集中在话题作文上,对文体没有明确的要求。
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写作习惯,确定自己最熟悉的文体,然后基本固定下来。
考场上自然得心应手。
小学生进入初中后,主要还是进行记叙文的训练。
新的文体可以在平时的随笔训练中体会。
病症之三:材料失真无缺积累选什么样的材料入文,是考场作文获取高分的关键。
由于考生脱离生活实际,悟不出考文特点,在选材方面进入的盲区有两个:一是写什么不象什么!有不少考生认为写大事感人,于是编些离奇的故事,其结果是看到作文就等于让人辨别出的100元假钞数额虽大但没有价值。
二是没什么写什么!没有生活体验去编造有关的生活,使材料失真。
一篇文章能否感人,材料是比较关键的。
在规定时间内,能否选准新颖而恰当的素材是考试作文成功与否的关键。
对考生而言,由于生活面较窄,所感受到的一切,多以"学习"为中心,很难从生活的深层挖掘真实而感人的材料。
尤其在考前冲刺阶段,时间非常紧张,同学们更不易接触其他生。
因此,在考场上作文,常常会因材料失真而丢分,甚至个别考生因没材料可写,而使整篇文章不足600字。
解决:1、要有自己的阅读兴趣点;2、读后要有自己的思考,并注意有意识的积累。
病症之四:审题不准审不准引言和要求。
面对材料抓不住中心,而脱离话题.请听一个失败的案例。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老,在寺院的高墙边发现了一把座椅,他知道有人借此越到寺外。
长老搬走了椅子,在这儿等候。
午夜,外出的小和尚爬上墙,在跳到"椅子"上时,发现"椅子"软软的,落地后才知道椅子已经变成了长老。
小和尚仓惶离去,在这以后的一段日子里,他诚惶诚恐地等候着长老的发落.但长老压根儿就没提及这件事。
小和尚从此开始反省,他收住了心,再也没有翻过墙,经过刻苦地修炼,终于成为寺院里的高僧。
阅读完文章,请根据上述故事进行写作。
有一考生命题为:《成功贵在恒心》。
显然游离了话题。
解决:1、命题作文找准题眼;2、半命题作文补充自己熟悉的内容;3、话题作文要弄清中心话题的修饰语,定好标题;4、材料作文要先多提炼出几个观点,然后选择自己最熟悉的内容写作(话题作文要专题训练)病症之五: 结构不明思路不清常言说:"车行有道路,文行有思路"。
文章没思路等于车离轨而行,虽然可以前行,但随时有翻车的危险。
考场高分作文,主要是文思有新意而成为"佳作"。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话题作文盛行之时,给了同学们更大的更宽的思维空间,文思将起一定的作用.我们从小学三年级起,就开始了作文,大作文的确没少作,有时写得好有时写得差,分数不稳定,关键还是没把握住文章思路。
想些什么就写些什么跟着感觉走而失败。
解决:平时要养成依照提纲写作的习惯。
、病症之六: 语言乏味多叙述由于受传统日记的影响,容易拉家常。
语言枯燥乏味,令人生厌.这在试卷中尤其是开卷部分,往往这样拉家常的叙述,给老师一个坏印象,最容易丢分。
对考生而言,由于生活面较窄,所感受到的一切,多以"学习"为中心,很难从生活的深层挖掘真实而感人的材料。
因此,在考场上作文,常常会因材料失真而丢分,甚至个别考生因没材料可写,而使整篇文章不足400字。
解决:1、多阅读,多积累;2、学会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二、语言关A.妙笔生花的句型,建议适当地使用,不要全文不出现:过渡句、长短句、点题句、排比句1、过渡句:在行文中,一是写过去曾经发生的人和事,二是两件事之间的过渡.例如提起他,就像一把利剑刺进我记忆的深处,似乎还滴着血泪……2、长短句:语句单独成段,给人以语言流畅整齐之感.我盼冬天,又怕冬天.我盼冬天,又怕下雪.渐渐远去的岁月不曾忘记,而且永记心间.3、点题句:结尾点题,也就是和文章题目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完整.题目:《你啊,你》开头:我长这么大了,老师"赏赐"我最多的,莫过于"你啊,你"这句话了.结尾:这回,他可是笑眯眯地对我说:"你啊,你!"4、排比句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基本相同或类似的句子排在一起,用在开头或结尾,有笔下生花之效.题目:《压力》压力是春天温暖的风,吹绿勃勃生机的小草;压力是夏天的雨,滋润丰厚饱满的成果;压力又是冬天的雪,一时使万物失去光泽,甚至一些小生灵,因经不起严寒而死去……B.生动语言:动感、立体、修饰语言生动形象,可以有目的进行加工,把握锤炼语言的技巧有利于让语言生动形象,经常运用的有以下几种:1、动感:在叙述和描写中,适当用上拟声词,赋予声响,给人以如身临其境之感.。
呼啦啦一群人围上来,莫不是出事了.2、变化:语句倒装或重叠,长句变短句或词性活用.一场夜雨,洗净了大地的尘沙,绿了田野,红了西红柿,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色让人喜欢.3、修饰:用上比喻或拟人、拟物、通感等修辞方法,使语言生辉. 比喻如:他俩人好像一张纸的两面,分割不开拟物修辞把抽象的语言,变成立体性可感的语言。
如:是奶奶一勺勺的童话把我喂养大,我懂得了理想到底值多少钱.C. 内容:作文的写作步骤以一次习作来说,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步:(一)审清题意:审题,就是动笔前,认真读题,对题目中每一个字和标点(有的题目中含有标点)都要认真阅读。
每一个作文题目对作文内容都会有一定的限制,我们在习作时要弄清这种限制,也就是要弄清范围。
一般有这样几种范围。
1、时间范围。
有的题目,从时间上规定了写作范围,我们审题时就应该审请时间范围,这种规定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取材的时间界限如《暑假中的一件事》。
二是启示了所写的内容时间跨度,如《午饭前后》。
三是限定了所写内容的特定时间背景,如《童年趣事》。
2、地点范围。
作文题目中常常出现一些表示空间(方位)的词语,它们往往对所写内容的地点背景作了明确的限定。
如《农贸市场》《上学路上》。
3、对象范围。
如《我熟悉的人》、《我的同桌》、《我的同学》、《我的伙伴》。
4、内容范围。
这是指对事件的限制。
如《一个难忘的事》、《老师二三事》。
5、数量范围。
有些题对所写人和事物都作了数量上的限定,我们要确定它的数量范围,按照题目规定的数量要求去写作。
如《暑假中的一件事、《学校生活二三事》。
其次就是要找准“题眼”。
我们把它找出来,也就是找到了写作的重点。
如《一件难忘的事》这个题目,“难忘”就是题眼。
有的题目比较含蓄,我们更需注意什么是关键词,把意思领会清楚。
比如《我的“傻”爸爸》,这个“傻”字是反语,表面是傻,实际上是不傻的意思。
找“题眼”有一定规律。
如果题目是一句话。
“题眼”多数在回答“谁?什么?”的部分词语中。
如《我爱我的老师》的“爱”。
如果题目是一个词组,“题眼”多是修饰部分。
如《快乐的节日》的“快乐”。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标题都有“题眼”,如《我的同学》。
第三,确定体裁。
记叙文包括记事、写人、写景、状物等四种主要体裁。
如果碰到半命题作文,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写作习惯先填充,再一步步来。
审题练习1、看看下面的作文题,说说题目的意思,并找出“题眼”,在它的下面划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