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物栽培学试题

作物栽培学试题

《作物栽培学》第一章习题集一、名词解释1、驯化2、引种3、作物栽培学4、喜温作物5、短日照作物6、食物安全7、可持续农业8、作物生长模拟9、作物的起源中心二、单项选择1、决定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首先是()。

A.环境B.措施C.品种D.肥料2、研究作物栽培的基本方法是进行()。

A.田间试验B.温室试验C.实验室栽培D.大田示范3、在作物生育期间,每隔一定的天数测定植株的生长状况,如稻、麦分蘖消长、穗分化状况等,这种研究法称为()。

A.生物观察法B.生长分析法C.发育研究法D.生长发育研究法4、()的具体做法是,间隔一定的天数,在田间进行取样调查,测定叶面积消长和干物质动态,有时还将植株各不同器官分别进行测定。

A.生物观察法B.生长分析法C.发育研究法D.生长发育研究法5、()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以及各个地区的作物(品种)多样性,促进了作物生长的发展。

A.作物育种B.作物引种C.作物栽培D.作物生产6、喜温作物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为()。

A.5℃左右B.10℃左右C.15℃左右D.20℃左右7、作物种植三元结构为()。

A.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薯类作物B.谷类作物—油料作物—纤维作物C.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D.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其他作物8、现在自然界还存在很多与作物亲缘关系很近的野生植物,被称为()。

A.作物的原始祖先B.作物的野生种C.作物的近缘种D.作物的原始种9、作物原产地与引种地的自然环境差异不大,或者由于被引种的作物本身适应范围较广泛,不需要特殊处理和选育过程,就能正常生长发育、开花结实并繁殖后代,这叫做()。

A.驯化引种B.风土驯化C.简单引种D.气候驯化10.国际上普遍认为,当人均耕地面积在()时,即说明耕地承载力已经处于临界状态。

A.667.7m2B.800.7m2C.1001.6m2D.1334m2三、多项选择1、作物栽培包括()三个环节。

A.作物B.播种C.环境D.措施E.化学控制2、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产理论和技术措施的科学。

A.高产B.稳产C.优质D.高效E.低耗3、作物栽培业的(),决定了作物栽培学这门科学的内容不但十分丰富,而且需要不断充实和更新。

A.复杂性B.季节性C.地区性D.变动性E.低值性4、作物栽培科学常采用()研究法对作物自身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进行研究。

A.生物观察法B.生长分析法C.发育研究法D.生长发育研究法E.模拟试验法5、下述作物中,()为起源于我国的本土作物。

A.水稻B.马铃薯C.苦荞D.玉米E.蚕豆6、()是起源于美洲而后传入我国的作物。

A.玉米B.甘蔗C.甘薯D.烟草E.香蕉7、()为喜温作物,其生育的最低温度为10o C左右,其全生育期需要较高的积温。

A.水稻B.小麦C.玉米D.油菜E.棉花8、按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可分()几种。

A.长日照作物B.短日照作物C.中性作物D.定日照作物E.喜光作物9、谷类作物绝大部分属禾本科,如()。

A.水稻B.小麦C.荞麦D.玉米E.燕麦10、在作物生产中下列以子实为主要用途的作物有()等。

A.马铃薯B.水稻C.玉米D.甘薯E.洋葱11、在整个原始农业时期,采集和渔猎仍占据重要的地位,例如()等都大量出土了野生植物种子、猎获的动物遗骨。

A.河北磁山遗址B.陕西西安半坡遗址C.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D.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E.河南安阳殷墟12、起源于中国本土的作物有()。

A.小麦B.蚕豆C.高粱D.谷子E.马铃薯13、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有()。

A.生态系统多样性B.生物种类多样性C.驯化物种及其野生近缘种多样性D.地域类型多样性E.气候多样性14、按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可分为()。

A.喜温作物B.耐寒作物C.三碳(C3)作物D.四碳(C4)作物E.钝感作物15、在生产上,因播期不同,作物可分为()。

A.春播作物B.夏播作物C.密植作物D.中耕作物E.秋播作物四、填空1、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产理论和技术措施的科学。

2、栽培作物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环节。

决定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首先是___________。

3、作物栽培学的任务是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___________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____________措施,使作物品种的_____________得以表达,使其________得以发挥。

4、作物栽培学研究的对象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其错综复杂,变化多端。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是作物科学常采用的研究方法。

6、引种是作物的____________过程,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7、作物的种类很多,世界各地栽培的大田作物约_________余种,我国种植的有_________余种。

8、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协调统一是作物引种成功的关键,也是引种的基本原则。

9、耐寒作物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约在___________,需求积温一般也较低。

10、按作物种植密度和田间管理方式的不同,还可以分为和等。

11、作物栽培学是在充分掌握规律以及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科技成果。

12、按照生物观察法研究作物,作物生产的过程是作物、、和的过程。

13、按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可分为、、和等。

14、农业自然资源是指与有关的生产资料的天然来源,如、、和、等。

五、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1、()我国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需由“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转变。

2、()作物栽培的任务,就是千方百计地改善环境,创造条件,使作物的遗传潜力得以最大表达。

3、()薯类作物主要用于生产淀粉类食物,都属于植物学的茄科。

4、()三碳作物光合作用的CO2补偿点低,而四碳作物光合作用的CO2补偿点高。

5、()豆类作物主要提供植物性蛋白质,均属豆科。

6、()喜温作物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为5o C左右。

其全生育期需要较多的积温。

7、()作物与环境协调统一,是引种成功的关键。

8、()不同纬度地区间相互引种,重点应当了解作物的感温性,否则可能造成引种失败。

9、()不同经度地区间相互引种,要注意海拔高度。

因海拔高度带来来的温度、光照差异可能对作物(品种)生长发育产生影响,导致引种不成功。

10、()我国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玉米、马铃薯、甘薯等均起源于我国。

11、()决定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首先是环境。

12、()不同纬度地区间引种,应当了解作物(品种)对光周期的反应。

13、()不同经度地区间相互引种,要注意海拔高度。

14、()耕地资源是各种资源的载体。

15、()粮食的最低安全系数是,储备量至少应占需要量的17% ~18%。

六、简答1、作物栽培有何特点?2、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研究常采用哪些方法?3、作物引种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包括哪些具体内容?4、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法如何将作物进行分类?5、作物栽培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6、什么是可持续农业?7、我国作物多样性的特点是什么?七、论述为什么说中国有能力解决粮食自给问题?《作物栽培学》第一章习题集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驯化:原产地和引种产地之间的自然环境相差较大,或者后者由于被引种的作物本身适应范围狭隘,需要通过选择、培育,改变其遗传性,使之能够适应引种环境,叫做驯化。

2、引种:作物引种,就是从外地或国外引入当地没有的作物,借以丰富当地的作物资源。

3、作物栽培学: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4、喜温作物:喜温作物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为10℃左右,其全生育期需要较高的积温。

5、短日照作物:凡在日照变长时开花的作物称短日照作物。

6、食物安全:食物安全是指能够有效地提供全体居民以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达标的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食物。

7、可持续农业: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基础的方式以及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的改革,以便确保获得和持续满足目前几代人的和今后世世代代人的需要。

8、作物生长模拟:作物生长模拟是通过对作物生育和产量的实验数据加以理论概括和数据抽象,找出作物生育动态及其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动态模型,然后在计算机上模拟作物在给定的环境下整个生育期的生长状况,借以指导实际生产。

9、作物的起源中心:地球上很多种作物的起源地主要集中在北纬20-40度之间,被高山、沙漠和大河所隔开,形成天然隔离区,促成了植物区系的独立发展,成为作物的起源中心。

二、单项选择1、C2、A3、C4、B5、B6、B7、C8、C9、C10、B三、多项选择1、ACD2、ABCD3、ABCD4、ABCD5、AC6、AD7、ACE8、ABCD9、ABDE10、BC11、ABC12、ACD13、ABC14、AB15、ABE四、填空1、高产、稳产、优质、高效2、作物、环境、措施、品种3、栽培技术、基因型、遗传潜力4、作物、环境、措施5、生物观察法、生长分析法、发育研究法和生长发育研究法。

6、人工迁移、简单引种和驯化引种(或风土驯化、气候驯化)7、90、608、作物和环境9、1-3℃10、密植作物和中耕作物11、作物生长发育及其对环境条件要求和反应规律以及产量形成规律12、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产量形成和物质积累。

13、短日照作物、长日照作物、日中性作物和定日作物。

14、农业生产光、热、水和土地、生物等。

五、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1、√2、√3、×4、√5、√6、×7、√8、√9、√10、×11、×12、√13、√14、√15、√六、简答1、作物栽培有何特点?答:(1)复杂性多种多样的作物都是有机体,而且各自又有其不同的特征特性;(2)季节性作物生产具有严格的季节性,天时和农时不可违背,违背了天时农时就是违背了自然规律,就可能影响全年的生产,有时甚至将间接地影响下一年或下一季的生产;(3)地域性作物有具有严格的地域性。

虽然随着新品种的出现和人们对环境条件繁荣改善,作物栽培的地域性可能会有一定的变动:但作物生产的贬低余兴这个大原则仍然是起作用的。

(4)变动性随着人们对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认识的加深,随着新品种的引种和创新,以及随着新技术新措施的引进,作物栽培的方法措施等也要不断变化,不可墨守成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