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经历了两个月的教书经历,自己也开始摸索属于自己的方法。
与初教学生的心态有所不同,我更加注重学生到底得到什么,学生是不是明白我说的每句话。
自己第一次的讲课的心情终身难忘,饱含激动,害怕,担心,各种莫名情绪夹道而来。
也许是学生们对新老师的好奇,也许是他们对知识的渴求,他们张大眼睛,努力竖起耳朵,他们给我勇气,给我力量。
第一节课结束以后我突然爱上了这个职业。
但是摆在我面前的有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当新鲜劲过后,学生如何保持学习语文的兴趣?
十一月份我参加了大渡口中心学校举办的同课异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感受颇深。
五年级三班的李老师上课风格正是我所追求的,一个老师的最高境界就是讲语文与艺术相结合。
李老师用优美的音乐,抑扬顿挫的声音给我们带来一种美的感受。
课后我开始反思自己应该怎么样做才能给学生更好的帮助,下面是我个人的一些见解。
一、实施赏识和情感教育,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班级我始终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弟弟妹妹,用情感与他们交流,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父母,更是为了自己。
记得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人的潜意识都存在一种积极向上的潜质。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由于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不同,人对客观事物便抱有不同态度。
有积极的,包括愉快、满意、喜爱等等;有消极的,包括厌恶、愤怒、憎恨等等。
对于学生,情感有时成为学习的动力,有时却成为阻力。
在教学中,情感就如同
一把双刃剑,积极性的情感和消极性的情感同时存在。
如果教师能够利用积极的情感,抑制消极的情感,要让学生学好语文,并非难事。
基于上述认识,实施赏识和情感教育十分重要。
从老师方面来所,我认为首先,教师要充分寻找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赋予他们真挚、纯真的爱。
理解和热爱学生,对教师来说,大而言之是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小而言之则是教师的修养,是师德。
教师对学生要充满爱和赏识,这种出于真挚的“赏识”,一旦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就会产生极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这种“赏识”的对象包括各类学生学习语文的各个方面。
比如说朗诵、写作、阅读等,在表达形式上,可以在接触、交谈(交谈环境要适宜,气氛要和谐)中,对他们表示一种信任和赏识,以产生情感上的促进作用,激发学生形成兴奋中心,产生自信。
随之要给予具体的、有效的指导或帮助。
一旦发现学生取得教师所期待的进步,教师要及时地表示肯定或赞同,以便为下一次新的进步作好心理准备。
在我们班,我从来不以学习好坏评价学生的品性,哪怕成绩在班上学习成绩很差我都会经常夸他们。
例如我们班的张恺,学习成绩目前稍微落后其他学生,在班上我发现他很热心,喜欢帮助其他同学。
正是看到他的这一优点,我在班上经常夸奖他,明显发现他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所提高,成绩也有一定的进步。
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对于那些讨厌语文学科,学习有些掉队,存在着不同程度自卑心理的学生,应实施“倾斜政策”。
当然分寸要得当,要使全班同学理解教师的用意和诚心。
如果在尊重这部分掉队学生自尊心方面处理得慎重、科学,不但能激发他
们迎头赶上的信心,而且能自然地融洽师生之间、差生与其他同学之间的感情,使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力量。
当然,决不能因此而对他们有所迁就和放松,相反的更应该从严从实要求。
而这个“严”“实”又是植根于教师对学生纯真的爱和高度的责任心之中,使学生也能理解和接受,达到动之以情的效果。
再次,应充分运用表扬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学习语文的具体好处,激发他们产生乐于学习语文的心理,从而重视语文学习。
同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消除语文难学的偏见,尽快摆脱学习语文束手无策的困境。
下面我举我们班的学生为例,我们班的吴吉安,对于学习语文没有多少兴趣,班上一些同学就是吴吉安很笨,我就告诉他们,不要轻易评价一个人笨或者不笨,他是没有用心学习,只要他用心说不定会比你们任何人都好。
平时,我在班级经常找吴吉安回答问题,答得好就让同学们给他鼓掌,他似乎从中感受到动力,开始努力学习语文知识,上课也很积极回答问题,进步很明显。
二、调动内外因素,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有兴趣,才能高高兴兴地去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即使遇到困难,也能自觉钻研,加以克服,并把它当成乐事来做。
1.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学习目的的教育。
兴趣的形成和巩固,要建筑在明确的目标基础上。
要利用各种形式,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懂得学好语文的重要意义,进而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把语文学习与个人前
途、家庭利益、国家四化建设、民族命运联系起来,为自己学不好语文而内疚、自责,从而激发学好语文的动机,使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
在学习中,我告诉学生如果学好语文,以后可以去外国做语文老师,也可以像其他作家一样让别人学习你的文章。
2.以语文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激起学生的共鸣,进而感染学生,逐步形成学语文的兴趣。
如教师和蔼可亲的教态,善于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主动创造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有美感享受的情境。
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
要充分发挥教材本身的情感和美感作用,并辅之以教师得当的教材处理和动情的朗读引导、恰当而富于启发性的提问、清晰美观的板书等等。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欢迎你上语文课,喜爱语文课,学语文的兴趣也将会日益形成和加深。
3.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发挥的机会,从而激发对语文的兴趣。
在班级我实行人人有事干,人人自己管。
我定期组织学生出小组墙报、班级黑板报、办手抄报、讲民间故事、成语接龙等。
事实上每一位学生都有其特长和优势,有的字写得清楚、工整,有的普通话讲得标准、流利,要让他们尽情发挥语文的点滴特长,例如本班的阮洪顺非常爱唱歌,在上《田园风光》中的草原时,我鼓励他唱凤凰传奇的《我从草原来》,这不仅仅让学生认识到草原的美丽,还活跃课堂气氛。
还比如我们班的李弘义画画非常好,蒋瑞的字写的很好看,我把班级黑板报交给他们,一个负责绘画部分,一个负责写字部分,他们俩的搭配让我省去不少事情。
同时我认为教师还要及时发现学生细微的进
步,及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鼓励,并与其他同学一起享受成功的快乐。
我在学生阅读课文后总是及时给与评价,让他们知道自己哪里不足,哪里读的非常好。
我认为学生要完成一项任务之前,教师要估计到他们会遇到的困难,并及时给予热忱的启发式的指点和帮助。
如果说存在“兴趣—克服困难—成功”的公式,那关键一环就是“克服困难”,教师必须把好这一关,既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袖手旁观。
4.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培养是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在我教学过程中,我每上一段我就给学生5分钟时间思考有没有什么问题,提出来老师和学生一起解决。
例如:我上的一篇课文《一路花香》,在最后一自然段我问同学们:“如果你是破水罐,在挑水工说了一路的鲜花是你的功劳,你还会自卑吗?你会怎么想?”有个同学提出质疑:“即使这一路的鲜花是破水罐浇灌的,如果我是破水罐,还是觉得很自卑,我把挑水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怎么办?”我给出的答案是:“每个人的侧重点不同,如果太计较自己的缺点,在自己的缺点中沉沦人怎么会快乐呢?所以主动转换自己的缺点,从中找到快乐。
”我们在这里达到共识,同学们也得到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