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苏童作品中的三大意象群_郑丽霞

论苏童作品中的三大意象群_郑丽霞

弗洛伊德认为童年记忆对人的一生的影响十 分重大,留在记忆中的童年生活会对后来的人格 形成及人生态度构成巨大的影响。[1]87 苏童自己
[收稿日期]2013-11-16 [作者简介]郑丽霞( 1987—) ,女,福建莆田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70
也曾经无数次提及童年生活对自己的影响,苏童 认为作家童年的记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这笔财 富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2]56 他同时认为自己的 青少年时期是他的最文学化的时期。[2]57 苏童的 童年生活是不幸的,这也成为他细腻情感和孤独 感的重要来源。在文革的大背景下,童年的苏童 家庭失和,父母争吵不休,苏童自己年少体弱,在 9 岁还生了一场重病,以草药勉强维持生命,这些 都使年纪小小的苏童过早感受到了命运的无常与 脆弱,时时涌上心头的孤独感和无助感,更是让苏 童的心理变得异常成熟和敏感; 还有苏童作品中 显露出的颓废和萧索,我们都可以看出童年在苏 童的心目中占据了纠结却十分重要的地位。自 此,苏童的作品之中到处弥漫着关于少年的成长 之伤和成长 之 痛,其 中,《桑 园 留 念 》成 为 苏 童 此 类成长小说的最高标准,对苏童而言有着经典型 的代表意义。
二、逃亡的“还乡者”
逃亡的“还 乡 者 ”是 苏 童 作 品 中 的 另 一 大 意 象群。逃亡这个词在苏童的精神追求中不断展 现。苏童笔下的逃亡者比比皆是,逃亡行为在作 品中司空见惯,人物在乡村与城市之间不停移动, 到处游走。就连苏童自己都承认自己迷恋逃亡这 个动作,写了《逃》《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等文章, 主题全都围绕着“逃亡”展开,“逃亡”成为苏童小 说中 的 一 大 景 观,构 成 苏 童 小 说 的 另 一 大 系 列———“逃亡”系列。苏童相较于其他作家而言, 对“逃亡”所能带来的精神收获充满了更多期待, 但是精神追寻的终点最终指向虚无。[6]2
其实,在苏童的“香椿树街”系列作品中,《桑 园留念》只是作为描写孤独“旧城少年”的引子和 楔子,到后来的《乘滑轮车远去》《舒家兄弟》《刺 青时代》《伤心的舞蹈》《游泳池》《城北地带》《骑 兵》《沿铁路行走一公里》等作品,作者无一不显 示出作品 中 的“我 ”的 孤 单 感 和 虚 无 感。 作 品 中 的主人公都是处在青春躁动期的少年,喜欢血腥、 张扬暴力。他们的欲望得不到正常的满足,幻化 成扭曲的情绪四处发泄。他们渴望成长,寻找处 处可以证明他们长大成人的证据,但是往往失败。 《桑园留念 》中 的 主 人 公 长 大 的 标 志 就 是 独 立 去 澡塘洗澡。独立便是成长的第一要素,“我”迫不 及待地想要显示自己的成熟。之后,加入了混混
自从苏童 的 作 品《妻 妾 成 群 》被 中 国 知 名 导 演张艺谋改 编 成 电 影《大 红 灯 笼 高 高 挂 》并 获 得 奥斯卡提名之后,苏童的一系列“红粉女子”的影 像就出现在读者面前。在苏童的笔下,女子是南 方温暖湿润气候中衍生出的女子,是无限阴柔耍 尽手段的女子,是灰暗诡异散发着神秘气息的南 方女子。她们或者在时代气息的掩盖下有着一颗 自私庸俗的心,或者活在男人的主权世界之中寄 生依赖,或者陷落在封建礼教的权威下挣扎呼喊, 不得自拔。我们在苏童构造的女性形象中沉沦不 能自拔,为其哭为其笑为其怨为其哀,我们在被这 些“南国女子”所征服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苏童 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和对女性内心感情的细腻把 握。从这些女子身上,苏童充分展示了自己独特 的想象力、叙述故事的超强能力、对女性角度独特 视角的关注和深邃的历史感、责任感。这在美学 范畴来说,已经达到“沉郁美学”的高度。苏童笔 下的这些粉 红 的“南 国 女 子 ”可 以 说 代 表 了 苏 童 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苏童自己也说他喜欢在小 说中建构女性形象,不管是颂莲还是小萼,女性身 上携带着大量的适用于小说的因素。[8]75
《米》则可以说是苏童逃亡小说的代表作,也 是“农村—城 市—农 村 ”的 代 表 模 式。 主 人 公 五 龙因为洪水导致的饥荒从家乡逃往城市,为了生 存,他身上的淳朴善良统统丧失殆尽。他以屈求 伸,可以因为一块猪头肉而叫人亲爹,用尽一切手 段与米店老板的两个女儿先后发生关系,当米店 成为五龙的私有财产,五龙也成为一方恶霸之时, 五龙不再是曾经的五龙,他开始用极度变态的性 行为来报复米店老板的女儿,疯狂的行为和腐败 的气息在 五 龙 的 身 上 渐 渐 弥 漫 开 来。 在《米 》的 结局中,五龙疾病缠身,但他的梦想却是那么干净 纯白,“带一 车 最 好 的 白 米 回 去 ”家 乡,但 是 五 龙 至死也没有看到他魂牵梦绕的故乡,死在回家乡 的火车上。五龙的结局恰恰说明了逃亡者在乡村 和城市之间不停漂泊,死在火车上象征了逃亡者 在乡村和城市都找不到属于自己的真正归宿,所 谓的“还乡 ”不 过 是 逃 亡 者 心 目 美 丽 的 梦 想 和 愿 望,根本不可能实现,只能一直在路上流浪。苏童 自己将枫杨树村当成自己精神的故乡,祖辈居住 地的再现。在小说中构筑这样一个精神故乡,苏 童用这个精神故乡联结起过去和未来。[7]
在“逃 离 现 实 困 境———追 寻 精 神 家 园 ”逃 亡 模式中,《我的帝王生涯》中的端白则是很好的例 证。帝王端白深感宫中尔虞我诈,残暴恐怖,他向 往平民生活,每当在宫中感到郁闷枯燥的时候,端 白脑海中总会浮现像自由小鸟一样的走索艺人, “我觉得 乡 村 客 栈 里 的 每 一 个 人 都 比 我 幸 福 快 乐”。但是 当 端 白 真 正 从 云 端 重 重 摔 下 来 之 时, 他又忍受不了人世间的艰苦环境,怀念帝王生活 的美好。《蛇为什么会飞》同样属于此类模式,主 人公克渊面对现实的困境,以跳上火车离开城市 作为逃离 的 方 式。 《离 婚 指 南 中 的 杨 泊 》面 对 婚 姻围城和生活琐事的夹击围攻,深感走投无路,以
苏童作 品 的 字 里 行 间 始 终 充 满 着 腐 朽 的 气 味。“香椿树街”已经成为一个固定的意象,与沈 从文的“湘西”或者莫言的“东北高密乡”一样成 为一个固有的精神世界,它记载了作家心中的理 想国,成为时间或者时代的一个重要标记。苏童 对香椿树街的描写占据了他小说文字的三分之 一,可以说,这条街是他创作的一个重要对象,在 这里,他倾注了他大多数的写作热情,从《桑园留 念》开始一发不可收拾,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的 《城北地带》为止。[3]其实,从《桑园留念》的开始 便暗示着这一系列故事的全部结局: “到桑园去 要路过一座石拱桥,我们那个城市有许多古老或 者并 不 古 老 的 石 拱 桥,傻 乎 乎 地 趴 在 内 河 上,但 是,桑园却只有一个。”[4]52
其实自古以来,意象就是我国文学重要的构 成部分,从古代的诗歌到现代的小说散文,意象以 其独特的魅力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苏童作品中 的代表性意 象,对 苏 童 笔 下“旧 城 少 年”、“还 乡 者”以及“红粉女子”三大意象群的逐一读解,从 中探求出意象群在反映苏童审美精神起到的重大 作用。
一、孤独的“旧城少年”
第 30 卷第 3 期 2014 年 5 月
(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30,No. 3 May. 2014
论苏童作品中的三大意象群
郑丽霞
(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
团伙的主人 公“我 ”更 加 迫 不 及 待 地 想 要 得 到 他 人对自己成人身份的认可,打架、谈恋爱成为成熟 的象征,于是“我 ”把 肖 弟 打 了 一 顿,开 始 和 辛 辛 恋爱,随着丹玉和毛头在竹林中相拥而死,丹玉的 脸上还留着 毛 头 的 牙 印,“我 ”的 成 长 真 正 到 来, 却充满着无限遗憾。街上高中生的上学姿势与其 他年级的学生不同,要把课本笔记夹在腋下,这就 是香椿树街的街规,这种街规甚至比校规更加深 得人心。《舒家兄弟》中的舒农为了成长,一直致 力于摆脱 尿 床 的 笑 话,最 终 也 归 于 失 败。 《刺 青 时代》之中的“小拐”追寻的原本象征“老大”的刺 青,后 来 却 在 前 额 被 刺 上 带 侮 辱 性 的 刺 青,这 让 “小拐”几 近 崩 溃,从 此 躲 进 小 楼,孤 独 幽 居。 成 长的标志在这些小说中被扭曲成为暴力、色情等, 诚如波伏娃说的,暴力是人的热情和意志的根据, 若是抵抗这种意志,那么会将自己封闭,得不到肌 肉宣泄的暴 力 就 会 转 化 成 为 想 象 中 的 暴 力。[5]110 这些身体强壮心理冲动的少年们怀着各自的梦想 和对成长的无限渴望,追寻他人对自我身份的充 分认可,甚至不惜一切代价来换取这样的认可,但 是最终失败的结局,使得这些充满着力量的青春 期少年选择暴力这样的发泄途径,而这样的结果 使得这些少年们看来更加孤独和无助。
[摘 要] 苏童作为“先锋派”作家的代表,在作品中构建了许多意象,这些意象主要可以归纳为“孤独的
旧城少年”、“逃亡的还乡者”和“粉红的南国女子”,这三大意象群便构成了苏童瑰丽诡异充满灵气的文风。意
象是我国文学的重要构成部分,从古代诗歌到现代小说散文,意象以其独特的魅力发挥着重要作用。苏童的作
品中一直坚持这三大意象群,每个意象群都代表着充满神秘的某一类精神追求,苏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丰
富想象,赋予笔下的意象群或明或暗的色彩。可以说,苏童的三大意象群其实就是苏童审美精神的反映和见
证。研究苏童作品中的代表性意象,对苏童笔下“旧城少年”、“还乡者”以及“红粉女子”三大意象群的逐一读
解,从中探求出意象群在反映苏童审美精神起到的重大作用。
[关键词] 苏童; 先锋派; 意象群; 审美精神
[中图分类号]I206. 7
苏童在“逃亡”系列小说中,逐渐形成具有苏 童模式 的“逃 亡 路 线”,“逃 亡 路 线 ”一 般 分 为 两 种: 一是“乡村—城市—乡村”; 二是“逃离现实困 境—追寻精神家园”。在“乡村—城市—乡村”的 模式下,主人公一般都是由于面临生存困境逃离 家乡来到城市,在城市逐渐获得了物质上的满足 之后,却发现城市之中没有他们的精神立足之地, 于是主人公又在心中不断追寻曾经的家乡,却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