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第一课时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第一课时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一、 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
1、现实生活 2、艺术主张
二、 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特定的社会和人文环境
三、 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如何体现的?
1、具象艺术:内容与形式统一
《岁月》
油画,114X147cm 苏仰峰 1997年
《荆轲刺秦王》
画像石,汉代
《内战的预感 》
《巴尔扎克》
雕塑,1898年 罗丹(法国)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 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
《西斯廷教堂天顶画 》
壁画,1508-1512年 米开朗基罗(意大利)
《牛头》
雕塑,1943年 毕加索(西班牙)
◆ 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生日》 油画,1943年 夏加尔(俄国)
油画,1936年 达利(西班牙)
《百老汇爵士乐 》
油画,1942-1943年 蒙德里安 (荷兰)
《格尔尼卡》 油画,1937年 毕加索(西班牙)
创作背景:
1937年初,毕加索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国的委托,为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一幅 装饰壁画。构思期间,1937年4月26日,发生了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巴克斯重镇格尔尼卡 的事件。德军三个小时的轰炸,炸死炸伤了很多平民百姓,将格尔尼卡夷为平地。德军的这 一暴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谴责。毕加索义愤填膺,决定就以这一事件作为壁画创作的题材, 以表达自己对战争罪犯的抗议和对这次事件中死去的人的哀悼。
◆ 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如何体现的?
具象艺术 意象艺术 抽象艺术
《开国大典》 油画,1952-1953年 董希文(中国)
《愚公移山》 中国画,1940年 徐悲鸿(中国)
创作背景: 1939至1940年,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之邀,徐悲鸿赴印度举办画展宣传抗日,在经过滇
缅公路时看到百万中国劳工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修建打通物资供给线的滇缅公路,徐悲鸿深 受感动,为了鼓舞国人的抗战士气,他结合当时的抗战形势创作了这幅作品。
《维纳斯的诞生 》
油画,1485年 波提切利(意大利)
《西斯廷圣母 》
油画,1513~1514年 拉斐尔(意大利)
《丛竹图 》
中国画,(清)郑燮
《荷石水禽图 》
中国画,(清)朱耷
《六君子图 》
中国画,(元)倪瓒
《离婚诉》 版画,1943年 古元(中国) 《怒吼吧,中国 》 版画,1935年 李桦(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