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权之我见
海权,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从鸦片战争开始认识而到今天仍未被充分理论消化、而在实践上又迫切需要理论回答的问题。
笔者将从由海权概念切入,从一般到特殊,提出符合汉语语义和中国新世纪现代化实践的海权概念体系及建立于其上的理论体系,并运用这些概念和理论回答中国海权实践的现实问题。
一、“海权时代”的到来
“海权时代”其实是通过一次次对“陆权”的挑战才确立的。
而“海权”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胜利发生在拿破仑时代。
拿破仑时代的法国可能是当时世界的“陆上霸主”,所以英法之战无异于海陆之战。
这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一八○五年十月的特拉法尔加角海战。
霍雷肖·纳尔逊将军指挥的二十七艘英国战舰在特拉法尔加角用一句“英国期望各人恪尽职守”击败了P.C.J.B.S.维尔纳夫将军指挥的由三十三艘战舰组成的西法联合舰队。
马汉先生用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概括了这场战争“在特拉法尔加角海战中的失败者并非法国舰队司令维尔纳夫,而是拿破仑;获胜的不单是纳尔逊,而是被挽救的英国。
”不错的,这句话背后是暗示以法国为代表的陆上霸权败给以英国为代表的新兴海上霸权。
这标志着“海权时代”的发展和前进,也标志着“陆权时代”即将结束。
二、中国海权的特征
中国海权,是一种隶属于中国主权的海洋权利而非对海洋权力,更非海上霸权。
"但在当今的世界上,光有法律而没有力量就得不到公正", 要使法理上属于中国的海洋权利事实上属于中国,中国就必须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sea power)。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海权,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中国海权的概念应当包括从中国国家主权引申出来的"海洋权利"和实现与维护这种权利的"海上力量"两个部分,只是不包括西方霸权国家普遍攫夺的"海洋权力"。
中国海权,就其"权利"部分而言,包括实现中国"海洋权利"和"海洋权益"两部分。
前者包括国际海洋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和国际法认可的主权国家享有的各项海洋权利。
这部分权利随国际海洋法的变化而缓慢演化,比较确定。
后者包括由海洋权利产生的各种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这部分权利随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化而变化,属于海权中变化较大的部分。
不同的国家依据国际海洋法享受着同种的海洋权利,但据有同一海洋权利的主权国家却由于其经济、政治、文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得到的海洋权益却不同。
即使排除海洋霸权的因素,一般而言,传统大国和新兴大国所拥有的海洋权益要大于小国和正在衰落国家的海洋权益。
在此之外,还有"海洋利益",它是比海洋权益更广泛的中性概念。
它既可能是来自海洋权利的合法的海洋利益,也可能为霸权需要而产生的非法的海洋利益。
由于中国海权实现能力尚未"溢出"其主权范围,所以中国的海权与海上霸权无缘,中国的海洋利益,更多地属于有待于争取和实现的合法海洋权益的范畴。
三、中国海权扩展原则——永不称霸
从近中期看,中国面临着统一祖国,收复主权岛屿的严峻任务,这既是中国政府必须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又是中国捍卫国家海权的重要内容。
因此,在统一台湾及周围属于中国
主权岛屿的问题上,中国加快海军建设的意义无论怎么估计都不会过高。
未来中国海军统一国家的军事行动,将与俾斯麦统一德意志、林肯统一美国南方的行动一样,无论和平还是非和平的方式,只要达到目的,其意义都是极其伟大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也仅在主权范围内说,中国海权扩展是无限的。
同时在维护海外政治经济权利方面,中国海权及其实现力量即中国海军的扩展又是有限的。
这是由于在这些领域中有许多问题需要在国际海洋法框架中多边协商解决,中国海军目标只是确保这些多边协商结果的合法执行。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海军的建设仅限于自卫性威慑范围。
中国海军建设的目标将永远服务于中国以平等之地位独立于世界的要求。
“不称霸”,这不仅是一句口号,它更是中国政治家从世界大国兴衰成败的历史中总结出的成熟的强国经验。
殷鉴不远,正是由于德、意、日及苏联的无限军事扩张导致其国家衰落,也正是由于南斯拉夫、伊拉克等国家跟不上世界军事技术变革的浪潮而被肢解或被打败。
鉴于这些历史经验,不管是无限制的中国海军扩张还是基本放弃中国海军现代化建设,这对中国的未来而言,都是灾难性的意见。
我们当持辩证的态度对待中国海权问题,并使中国海军建设行稳致远,在辩证的思路中获得有利于中国崛起的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