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蒸汽动力装置循环
§4 回热循环
采用回热循环的目的:朗肯循环热效率不高的主要原
因是经水泵升压后的未饱水温度较低,导致循环的
平均吸热温度较低,采用回热的方法可以提高循环
的平均吸热温度,从而提高循环热效率 t 1 T2 。
回热循环:在一定压力下从汽机适当部位抽出部分 作了一定功的蒸汽,将其引入回热加热器内加热给 水,使循环中水的吸热温度提高,以使 T1 提高而达 到提高循环热效率的目的。也称为抽汽回热循环。
和平均放热温度,由T-s图分析。
一、进汽温度的影响:
在p1,p2保持不变的情下, T ↑t1→ηt↑,且 x2 ↑ 到
1 5 6 1
T2 增大,由图 所以: t 1 T1 可见,同时x2↑。有利于汽轮
,则 T↑,而 T不变, t1 1 2
如图:进汽温度由t1提高
4
3 2 2
机的安全工作。但t1的提高受 到了过热器金属材料耐高温性 能的限制,一般t1在550℃右。
上一页
p2
2
(b)
下一页
s
章节
饱和蒸汽卡诺循环的局限性: 1) 湿蒸汽的绝热压缩过程难以实现。因为湿汽的比容比水 的比容大得多,压缩湿汽耗功很大,且压缩机工作极不 稳定。 2) 卡诺循环局限在饱和区内。工质吸热的上限温度受临界 温度的限制,工质放热的下限温度受环境温度的限制, 所以热效率也不很高。上限温度较高的其它循环的热效 率完全有可能高于卡诺循环的效率。 3) 饱和蒸汽膨胀终态的湿度很大,影响汽轮机工作的安全 性。 分析卡诺循环存在的问题,为改进实际循环指明了 方向。实际蒸汽动力循环均以朗肯循环为基础。
上一页 下一页 章节
2.分析简化: 工质的工作流程简图如图: 1 q1 S 方法:根据每一设备的工作 2 6 T q2 特点将其中的实际工作过程用近 B 似的或等效的可逆过程代替。 C 循环由下列过程组成: P 吸热过程(4-5-6-1):可 2 4 看作可逆定压吸热过程。 膨胀过程(1-2):可看作可逆绝热(定熵)膨胀过程。 放热过程(2-3):可看作可逆定压放热过程同时也是 定温过程。 压缩过程(3-4):可看作可逆绝热(定熵)压缩过程。 压力升高后的水再次进入锅炉完成一次循环。 忽略了一切不可逆因素之后,便得到了相应的反映该实 际动力装置循环基本特征的可逆循环。
!注意各点工质所处的状态。
状态1:p1,t1 的过热汽 状态3:p2下的饱和水 状态2:p2,s2=s1的湿蒸汽 状态4:p1, t4≈t3 的未饱和水
上一页 下一页
5.说明: 1) wP 与wT相比可略,认为T-s图中的状态点4与点3相重合,则 h4≈h3 大为简化了计算,而对计算精度的影响很小。 2) 以上讨论的是理想化的可逆循环,故其热效率也称理想热 效率。对有摩阻的实际不可逆循环,常以汽机相对内效率和 泵效率来修正。 ?在蒸汽动力循环中,乏汽凝结对外放出大量热量 而使循环热效率不高,是否可以取消凝汽器而用压缩机将乏 汽升压后送回锅炉再加热成新蒸汽呢?
上一页
下一页
章节
二、朗肯循环:
1.概念:
朗肯循环系统的组成: 锅炉、汽轮机、凝汽器和水泵四大主要设备用管道连接。
针对饱和蒸汽卡诺循环的局限性进行的改进:
1)使放热过程一直延至蒸汽全部凝结成饱和水,用水泵取代压 缩机,水泵耗功比压缩机少得多且工作稳定。 2)使工质的吸热过程沿等压线延至过热蒸汽区,提高了循环的 平均吸热温度,既提高了循环热效率又增大了乏汽的干度。 朗肯循环是切实可行的蒸汽动力装置基本循环,现在各 种较复杂的蒸汽动力循环都是在朗肯循环的基础上予以改进 而得到的。
上一页 下一页 章节
3.p-v图、T-s图:
p
e 4 5 6 T 1 5 6
1 4
3 (2)
2
f
O
3 (2)
2
v
(a)
O
m (b)
n
s
!各图中的相应点标注符号要对应。
上一页 下一页 章节
4.计算: 对1kg工质而言: 1)热量和功: 吸热量: q1 h1 h4 即T-s 图中面积m4561nm 放热量: q2 h2 h3 即T-s 图中面积m32nm 作技术功: wT h1 h2 即p-v图中面积e12fe 耗技术功:w p h4 h3 即p-v图中面积e43fe 循环净热: q q q 循环净功: w0 wT w p 或:w0 q0 q1 q2 2)热效率: w0 T1 q2 t or t 1 or t 1
一、再热循环的系统装置图、T-s图:
1
T
1 B A 5 6
6
2 B
4 3
A
2 2
4
3
0
s
吸热过程增加了A-B过程,膨胀过程为1-A和B-2过程,显
然x2增大了,再热压力pzr适当时,热效率 t (1 T2 )
T1
二、计算: 1.计算表达式: 工质在锅炉内的总吸热量为工质在省煤器、 蒸发面和过热器内的吸热量与在再热器内的 吸热量之和: q1==(h1-h4)+(hB-hA) 工质在汽轮机内所作的轴功为工质在汽轮机 高、低压缸内所作的轴功之和: wTs=(h1-hA)+(hB-h2) 工质在凝汽器内的放热量为: q2=h2-h3 工质在水泵内消耗的轴功为:wPs=h4-h3
h A h4 A hA h4
忽略泵功则:h4=h3=h2′
工质在锅炉内的吸热量为 q1=h1-hF=h1-hA′ 工质在汽轮机内所做的轴功为 wTs=(h1-hA)+(1-αA)(hA-h2) 工质在凝汽器内的放热量为 q2=(1-αA)(h2-h3) 工质在水泵内消耗的总轴功为 wPs=(1-αA)(h4-h3)+(hF-hA) 忽略泵功,回热循环的热效率和汽耗率分别为 3600 wTs d t wTs q1
O
m (b)
n
s
二、进汽压力的影响:
在t1, p2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p1→ ηt↑,且 x2 ↓
如图:进汽压力从p1提高到
则 T 5 4 4 3 5 1 1 6 6 2 2
, p1
T1
T ↑,而
1
T2 不变。所以, T2 t 1
增大,由图可见,同时x2 ↓,对汽轮机
的安全工作不利,且随压力的增大,相 应的饱和温度增加较慢,当进汽压力已 经较高时,继续提高进汽压力,则循环 热效率提高甚微,所以提高p1的同时应 O m n s
0 1 2
q1
q1
T2
上一页
下一页
章节
3)汽耗率:
若循环的汽耗量为D(kg/h),循环净功为w0(kJ/kg) 则循环净功率为: P D w kW 0 0 3600 汽耗率:产生1kW·h(3600kJ)功所需消耗的蒸汽量。是循环的另一 D 3600 经济性指标。 d kg/(kW·h) P0 w0 !注意式中各量的单位。 4.各点参数的确定: 利用“水和水蒸气的热力性质图表”或计算程序确定。
2.各点参数的确定:
利用“水和水蒸气的热力性质图表”或计算程序确 定。 !注意各点工质所处的状态。 状态1: p1,t1 的过热汽 状态A:pzr, sA=s1 的过热汽 状态B: pzr,tB 的过热汽 状态2: p2,s2=sB的湿蒸汽 状态3: p2下的饱和水 状态4: p1, t4≈t3 的未饱和水
第九章 蒸汽动力装置循环
太原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山西大学工程学院
卢改林副教授
电话:2646224(办)
动力装置循环
分析循环的目的方法步骤
§1 §2 §3 §4 朗肯循环 蒸汽参数对循环热效率的影响 再热循环 回热循环
首页
分析动力循环的目的: 在于揭示循环中能量利用的完善程度,分析影响循环热 力性能的主要因素, 探讨评价循环性能的方法,寻求提高循 环经济性的途径。 方法: 1.热平衡法:以热力学第一定律为依据,从能量的数量关系 分析,用热效率来评价循环的经济性。 2. 效率来全面地评价循环的经济性。 步骤(以热平衡法为例): 1.将实际循环合理地抽象简化为理想循环。 2.将简化好的理想可逆循环画在p-v图、T-s图上。 3.对理想循环进行分析计算。 4.定性分析影响循环性能的主要因素,寻求提高循环经济性 的途径。 5.分析实际循环与理想循环的偏离程度,对理想循环的计算 结果引入必要的修正,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2.再热压力的合理选择: 由T-s图可见:若pzr太低,则x2增大明 显但可能降低η t,若pzr太高,则η t提高了, 但x2增大很少,达不到再热的目的,综合 考虑pzr对x2和η t的影响,存在一个最佳的 pzr既使x2满足规定的技术要求又能提高ηt , 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后,一般选 pzr=(20~ 30)% p1范围,ηt 可提高(4~5)% 。
循环净功为: w0=wTs-wPs=(h1-hA)+(hB-h2)-(h4-h3) 再热循环的热效率为:
w0 (h1-hA)+(hB-h2)-(h4-h3) ηt = q = 1 (h -h )+(h -h )
1 4 B A
循环的汽耗率:
D 3600 d P0 w0
kg/(kw· h)
上一页
下一页
§2 蒸汽参数对朗肯循环的影响
蒸汽参数:指汽轮机的进汽参数(初温、初压)
和排汽参数(终压)。
由公式 热的外不可逆性提高 T ,降低 T2 ,即可提高循环
1
T2 t 1 T1
可见减少循环中温差传
热效率(此处不考虑汽轮机中工质膨胀时摩擦引 起的内部不可逆性)。为方便采用平均吸热温度
提高t1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排汽压力p2的影响:
在p1,t1 不变的情况下, ↓p2→ ηt↑,且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