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一)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框架1、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质现代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现代经济社会不能持续发展的深刻根源,就在于现存的以主要依靠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
这是一种非持续性的经济发展模式。
而可持续经济发展是一种合理经济发展形态。
通过实施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使社会经济得以形成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在产业发展上建立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在区域发展上建立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2、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经济特征可持续经济发展必须使人类整个生产、生活方式都要有所改进,从人们改革自己的价值观、财富观起,争取更多地依靠生态持续性来取得经济持续性,把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引导到追求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上来。
因此,我们可以断言,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就是按照生态经济有机整体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来发展现代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具体形式,使经济结构的改进、财富的增进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均符合生态系统的要求。
人们在实践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人类的各种经济、社会活动不能脱离自然环境而孤立进行。
要取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遵守自然规律、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环境的变化不可能与社会经济割裂,必须而且只能紧密结合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完善解决。
面对当今“稀缺”的环境资源,如何利用它来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决定人类经济活动和发展行为的关键。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种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的现代经济模式。
3、经济领域中的生态经济模式可持续经济发展的直接外在表现是长期的经济稳定、持续、协调,也就是要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对社会总需求,除了经济增长本身增大的需求之外,各类需求都必然有自然增长的趋势。
(1)对维持简单再生产所要补偿的原料、初级产品,特别是来自不可再生资源的初级产品,生产的自然条件总的来说是越来越困难,采掘和垦殖的条件会越来越差。
社会每年用等量的原料来补偿已消耗的原料,在价值上一般是一个增大的量。
(2)增加新的生产资料的需求增长必然增大。
(3)个人消费资料的需求日益增大。
如在粮食供给、燃料、生活用电、交通、住房、人均绿化面积等方面,即使人均需求数量保持同一水平,但在价值上也是一个增大的量。
因为提供这些商品和劳务的资源基础逐年稀缺,代价不断上升。
由以上分析可知,经济领域中的生态经济模式,不仅要注意市场上表现出来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与能够提供到市场上的总产品(加劳务)两者的比例协调,更要注意到市场背后整个社会必要的经济需求与经济资源供给两者的比例协调。
只有保持后者的供求平衡,前者的供求平衡才能长期保持。
而要保持后者的供求平衡,就要使社会的生产和消费都更好地使能源、土地、环境、生态、自然资源等问题得到解决。
4、社会领域中的生态经济模式人类的经济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而社会环境是由众多的社会成员组成的。
社会的发展不仅受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经济规律的支配,而且也受现实的人(个体与群体)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规律支配。
可持续经济发展所处的社会领域,就是用生态经济的要求来规范人的再生产和人的社会生活。
这个要求直接体现在以下方面:(1)人口数量的有限增长和人口质量的持续提高,为社会按照生态经济的要求进行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
(2)人口生产的社会形态体现生态文明的要求。
人作为“社会动物”,其生产、更替不是一项单纯的生理活动,而是体现复杂的社会形态,表现为婚姻、生育、家庭等一系列社会行为。
(3)人民的福利与生态需求、生态效益相吻合。
人的福利是在满足了人对物质生活基本生理需求之后,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进一步需求而产生。
福利尽管有相对性,与人的享受有关,但是我们从理性上应该对福利确立绝对标准。
这个标准要反映人的生态需求与社会的生态效益。
为此,在一定的生活水准之上,“回归自然”就比豪华更能带来福利,合理的饮食习惯、科学的食物结构,加上有关的健身活动,就比一味高消费有更多的福利。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受制于商、业活动的误导,而必须按生态效益来分析。
(4)人口及其社会活动的分布体现生态经济效益。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在这一过程中,用生态经济原则来指导城乡建设,有利于解决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的“城市病”与“农村病”。
按照生态经济原则,人口高度密集的特大城市是要控制发展的,大中小城市按合理规模发展才能取得经济与生态一致的高效益。
在那些环境与资源条件恶劣的地区,难以用扩大现有技术条件下的生产活动来致富,这些地方主要是改善生态环境,尽可能通过迁移、异地开发来解决贫困问题。
在生产活动逐渐趋向人口较密集地方的同时,旅游活动则更多地趋向那些原来不易开展生产活动、人口相对稀少的地方。
这些符合生态经济要求的人的再生产和人的社会生活,对经济圈中的社会总供求平衡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决定积累和消费合理性、生产目的的科学性、经济活动比例与布局的协调性都是与此密切相关的。
我们由此可以看到可持续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与生态经济要求的本质联系。
5、自然界中的生态经济模式社会经济发展是处在一个更大的环境中进行的,这就是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
这个生态系统是由生命系统(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与之相关的自然物质(大气、水、土壤、岩石、沉淀物,金属与非金属矿物等)构成的系统,这是人所处的广义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的自然基础。
从事经济活动与社会活动的人,首先只能作为自然的人加入自然生态系统中,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同时又以自己所从事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对立,使自然生态系统转化为人工生态系统,而在这种转化当中,人工生态系统是否平衡,决定着人类的经济社会是否稳定持续地发展。
可持续经济发展在自然界中的运行,大体上将遵循以下要求:(1)在人工环境不断扩大的趋势中,努力维护自然环境所具有的生态功能。
不能破坏生物圈的生态平衡。
这需要改进人工环境本身,使其尽量能保持自然环境的生态功能。
(2)在不断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的过程中,通过努力使各种资源有效利用,节约使用,延长各种资源耗竭之日的到来,并努力通过技术开发,找到替代资源,以保证经济得以持续发展。
(3)在利用和消耗可再生资源的过程中,努力实现保持资源再生能力的目标,使各种资源得到均衡循环,让人类永续利用。
(4)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中所产生的废弃物或者给自然界带来的负作用,要由自然本身的作用与人工作用共同来消化。
遵循上述要求,就保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持生态平衡,由此而巩固经济平衡的基础。
(二)可持续的生产、消费模式1、可持续的生产模式生产是指社会再生产的一个环节,范围包括采掘捕捞、种植养殖,加工制造、建筑运输及各种直接提供生产性劳务的服务劳动,它体现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
所谓可持续生产是指:“力求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和劳动的需求不危及子孙后代对资源环境的需求。
”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具有以下内容。
(1)生产活动与自然环境高度统一,按生产力合理布局的原则,使各项经济活动都符合其所在区域的要求。
(2)追求产品质量,优化产品品种。
可持续经济发展就要通过增加产品质量、提高产品性能,力求用少量的资源代价来获取最大的物质福利。
而产品品种、规格、款式的安排,不仅要符合市场需求,也要符合生态经济的要求。
(3)在生产技术和工艺方面,不断降低物质消耗,大力推广有利于资源节约的生产流程。
2、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可持续发展社会的生活方式具有如下特点:(1)节约型主张适度消费,反对高消费。
也就是在基本不降低消费本身的质量和数量水平的条件下,排除由于非经济因素造成的多余消费。
这种多余消费实际上没有增进消费者的消费效果,只是满足了一些不合理存在的社会需求与心理需求。
可持续发展的节约型消费,就要以明智的、理性的消费观为指导。
(2)公众型可持续发展的消费不是少数人的高消费与多数人的低消费并存的状况。
走向可持续发展消费模式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对消费商品、文化服务、交通、娱乐、体育、保健等的提供上,尽量面向广大公众,多种层次兼顾。
(3)文明型文明型消费与高尚的道德情操相联系,有利于社会成员身心健康发展。
在提高社会消费水平中,应大力推行情趣高雅的广义消费活动:体育、竞技游乐、旅游、文化活动、健身活动、科普活动,使人们从中增进社交友谊、增长知识、开拓眼界、促进健康、陶冶情操。
(4)科学型用自然科学知识来指导、规范消费,使消费有益于人的健康,这是现代消费的一个新进步。
推行节约型、公众型、文明型、科学型的消费模式,对于增进人的体质、智力与心理性格全面发展,增加同量物质财富和劳动条件下的社会福利,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就非常有利于实现物质资料再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再生产相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资源与环境战略(一)可持续经济发展能力1、可持续经济发展能力的基本涵义可持续经济发展能力,顾名思义,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能力。
它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可靠保证。
构成可持续经济发展能力的成因可归纳如下:(1)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的存量与更新能力。
它包括资源承载力和环境缓冲能力,也包括经济发展过程的环境稳定能力、资源的再生产能力等。
它决定着一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力。
(2)人力资源的再生产能力或人力资本的积累能力。
这对于社会的可持续经济发展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为在整个生产力系统中,人力资源是最具有生命力的。
(3)一个社会的物质资本存量及其积累能力。
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财力.是发展经济和科技、提高人口素质、保护环境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证。
(4)科学技术已达到的水平和发展能力。
这里的科学技术不仅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而且包括社会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可持续经济发展系统中最具有革命性的因素。
(5)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及其自调整能力。
它是指一个社会已达到的生产管理水平及其进步能力。
(6)社会经济体制。
它主要指上面提到的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持续能力。
在整个可持续经济发展能力中,它往往是一种支配性因素。
因为它决定了其他因素在既定条件下的能力发挥状况及其持续更新能力。
2、可持续经济发展能力的衡量要素可持续经济发展能力,按照其作用性质划分,主要有下面五个基本要素:(1)资源承载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按照人口平均占有的资源数量和质量,在维持一定的生活消费水平前提下可养活的一定人口数量,是一个区域的资源满足其空间范围内人口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支撑能力。
(2)区域生产能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人力、技术和资本,可以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