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11级工程力学创新实验区李鹏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引领下,中国人民创造了令世界震惊的发展奇迹。
但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许多问题也开始逐渐暴露。
发展到今天的中国就好像站在一个岔路口,在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这个问题上徘徊不定。
本文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结合历史与现实,提出了引导人们走向幸福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正文:经过了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中国的经济在迅猛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已显著提高,我们只用了短短三十年就走完了西方几代人几百年走过的路。
但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很多问题也来越严重。
我们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资源正在枯竭,社会矛盾逐渐激化。
以现在的发展模式发展下去,中国经济的生机与活力必将会逐渐衰减直至消亡。
在几百年甚至几十年之后,20世纪落后挨打的悲剧将不可避免的再次重演。
那么中国的经济又该走向何方呢?一、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选择。
从中国的历史来看,几乎所有朝代的覆亡,都是经济无法持续发展的结果。
在每一个封建王朝末期,土地兼并空前严重,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地主手里,失去土地的农民无法进行生产活动,整个社会经济趋于停滞,无法持续发展。
其直接导致贫富差距过于悬殊,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因而有识之士便揭竿而起,朝代更迭成了历史必然,不可阻挡。
因此,保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对于一个国家的稳定,一个政权的生存至关重要。
从西方的历史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多数发达国家起初走的是一条先发展后治理的经济发展道路。
这种经济发展以牺牲环境与生态为代价,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造成环境的恶化,资源的枯竭。
而这些后果反作用于经济,使经济发展的速度趋于缓慢,于70年代形成滞胀。
后来为走出经济困境,西方产生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将污染转移至国外,改善本国环境,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经济又重现生机。
但我们目前还尚未到这一阶段,我们不仅无法把污染排至国外,甚至还要接受他国的污染来换取投资,从而得到发展。
同时我们也不具备足够的资金来改善环境。
因此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对于西方来说是一条让他们付出了惨痛代价的路,而对于我们来说则完全是死路一条,根本走不通。
从现实来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这已经成为了无法逆转的趋势。
但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势必将造成城市环境恶化,交通拥挤。
同时现在大多数城市的发展依赖于消耗资源,产生污染,技术落后,效率低下的旧产业,这势必会造成资源枯竭,生态破坏。
而随着这些问题的日益严重,尽管我们城市建设的头三十年进行的比较顺利,但这些问题不解决,未来三十年中国的城市化要比现在难走得多。
因此,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都要求我们必须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同中国的经济建设结合起来,走一条中国特色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中心、途径与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的思想本质是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发展,从而实现未来长远的发展。
以这一理论为基础,我认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坚持一个中心,通过两种途径并遵循三项原则。
一个中心:必须坚持以发展为中心。
发展意味着必须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
虽然中国的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但我们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是我们在这一历史阶段最主要的任务。
此外,我们拥有着世界上最庞大的人口,人均收入还不富裕,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急需提高。
面对着二者的矛盾,发展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中国社会出现的所有问题都只能依靠发展来解决,妄图减缓甚至停止发展来解决问题只会使问题更加严重,妄图通过降低甚至牺牲当代人的利益来解决问题,只会产生更多问题。
所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采取的一切措施都必须以能实现长远的发展和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为前提,中国的发展一旦停止,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毫无意义。
两种途径:一是通过技术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生产力是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生产力,可以最大化的节约和利用现有的资源,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减轻和改善环境污染,可以开发新型能源以缓解能源危机,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科技进步是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途径和最必要的物质条件。
二是制度建设,包括法律法规建设和道德准则建设。
通过完善法律,实现经济活动的有序,打击阻碍经济可持续的因素,减小因盲目而造成的无谓损失;强化对经济的引导,优化资源配置,为各项政策实施提供法律保障,使经济发展走上可持续的道路。
通过道德准则建设,人们可以树立牢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并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将这一思想付诸实践。
制度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力保障。
三项原则:一是高效原则,即以最小的投入换得最大的产出。
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要想实现长久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最大程度的利用资源,必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经济的高效运行。
二是公平原则,包含三个方面。
1、保证同代人之间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
即每个人的发展都不应阻碍他人的发展,不能让拥有不同生活背景的人,因为地域差异,而在发展问题上存在较大的差距。
2、保证代际之间享有平等发展权利。
即当代人的发展不能威胁到子孙后代的发展。
3、保证人与其他动物之间享有平等的生存权利。
即人类不能为了发展剥夺其他动物基本的生存权,这要求我们必须保护生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公平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而不公平则是阻碍可持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三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在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根据中国的国情,根据经济活动参与者和管理者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要切忌盲目跟风与教条主义。
三、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浅析。
依据以上理论,我将针对中国经济发展中最为突出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几点建议。
一、发展模式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一直是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带动,在产业结构上以第二产业为主导。
这种发展模式要消耗中国大量的能源资源,而产生的附加值却十分低廉,并且在生产过程中伴随着环境污染,是造成目前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
如果中国延续这种模式,必然无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中国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并制定相应政策,规范和鼓励发展第三产业,从而使消费和内需在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并通过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科技水平,大力发展拥有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
这是实现经济可持续最基础的一步,也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必须坚持并实施的一项战略。
二、贫富差距问题。
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并创造性的提出了先富带动后富的发展思路。
但时至今日,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两极分化日趋严重,我们离共同富裕的目标也越来越远,这些是不可争辩的事实。
而两极分化无疑是破坏了社会公平,并极易引发社会矛盾和犯罪行为。
依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我们不禁要担心,在一段时间后,不但经济无法持续发展,整个社会也可能因此而陷入动乱。
因此,中国必须把缩小贫富差距摆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出位置。
而主要的方法我认为有三个:1、通过调整税收制度,调节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尽可能地缩小收入差距。
2、通过完善就业制度和工资制度,提供平等和良好的就业条件和工资保障。
增加就业可以将人口压力转化为发展动力,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缩小贫富差距最有效的手段。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生活困难,失去劳动能力的弱势群体给予最大的帮扶和支持。
三、发展不平衡问题。
中国的城市化建设目前已经有了显著成效,但中国还拥有着9亿农民,和大片的农村地区,且大多数农村的经济水平仍然有待提高。
此外,与发达的东部地区相比,广阔的西部地区发展缓慢,贫困落后。
城乡地域的发展不平衡不仅破坏了公平,还直接导致大量的人口涌入东部城市,这正是城市问题的根源所在,庞大的人口压力将对东部的可持续发展构成极大威胁。
而农村与西部则会因为缺乏人才与劳动力,效率更加低下,进一步加剧城乡东西差距。
因此统筹城乡发展,东西部发展刻不容缓。
但我并不认为应该把农村按照城市的方式发展,要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结合农村自身的特点。
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科技农业。
更重要的是,城市要反哺农村,给予农村人才和资金支持,要通过实现农村发展来改善城市问题。
从而实现农村与城市相互促进,持续发展的局面。
对于东西部发展也是如此。
四、垄断问题。
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当经济高速发展时,资本的集中极易形成垄断。
而垄断会造成经济的低效率,同时形成恶性竞争,破坏市场公平,容易滋生贪污腐败,这将严重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国内目前的垄断主要来自两方面。
一是国家垄断,根据中国的国情,对于掌握经济命脉的行业国家必须严格控制,因此这类垄断不能打破。
但国企中普遍存在的效率低下,贪污腐败问题已经对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如果不加改变,国企在未来几十年内将会因其主导地位而严重阻碍经济持续发展。
因此,必须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并强化法律监管和民主监督;二是私人垄断。
现在这类垄断企业为数不多,但在医药、通信等行业已出现了垄断现象。
对此,必须完善反垄断法,对垄断现象积极控制,把垄断扼杀在萌芽阶段,否则这一问题将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
历史告诉我们经济决定政治与文化。
中国目前在政治、文化、社会、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追根究底都是经济直接或间接作用的结果。
只要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那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在经济发展中迎刃而解。
而相反,经济不能持续发展,一切解决方案都只是治标不治本。
所以,中国唯有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实到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走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