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科医学重点

全科医学重点

概述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负责式照顾,并将个体与群体健康照顾融为一体。

特点:内容丰富,学科范围宽而浅。

基本原则与特点:基层医疗保健;人性化照顾;综合性照顾;持续性照顾;协调性照顾;可及性照顾;个体-群体(家庭、社区)一体化照顾;以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为诊治理论基础;以预防为导向的照顾;团队合作的工作方式。

产生的基础:人口迅速增长与老龄化;疾病谱与死因谱的变化;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费用高涨与卫生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医疗保健机构功能分化与对基层卫生的重视。

使命:医疗服务系统要承担群体与个体的三级预防照顾任务;发展“照顾医学”;重塑形象推进卫生改革。

全科医疗:将全科医学理论应用于病人、家庭和社区照顾的一种基层医疗保健的专业服务。

特点:最大特点是强调对当事人的“长期负责式照顾”;由医生发起的主动服务;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整体性;个体化、人性化、防治保康一体化。

全科医生:是对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一体化的基层医疗保健服务,进行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全过程、全方位负责式管理的医生。

表现为:面向全体居民,全部问题,全科临床服务,全方位,全范围,全维度。

扮演着:首诊医生;健康监护人;咨询者;教育者;卫生服务协调者;其他角色:医疗保健和保险的“守门员”;社区健康组织与监测者;研究者、学习者、奉献者。

社区首诊制度:最先接触、最常利用的医疗保健服务,是指规定居民在患病需要就诊时,须首先到社区卫生机构接受全科医生诊疗的一种制度。

医学模式:是指医学整体上的思维方式或方法,即以何种方式解释和处理医学问题,又称为“医学观”。

健康:健康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善状态,同时不仅要对自己的健康负责,还应该对他人的健康负责。

以人为中心医生的两个中心:病人与疾病,病人比疾病更重要。

生物医学模式:从生物学角度出发来处理医学问题,疾病是这一模式的关注中心。

优势:以生物医学为基础,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理论和方法简单、直观,易于掌握;资料可以得到科学方法确认;可使医师治愈许多原来是致命的疾病,并控制许多尚不能治愈的疾患。

缺陷:忽视病人需求;医患关系疏远、病人依从性降低;医师思维的局限和封闭。

无法解释没有生理疾病的身心不适,无法解释生物学和行为学的相关性,也无法解决慢性病人身心疾患和生活质量降低等问题。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和处理病人的健康问题。

以人为中心的健康照顾的基本点:进入病人的世界,了解人的个性,从病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上解决病人问题。

全科医生的病人范畴:疾病、病患和患病全科医生的应诊任务:确认并处理现患问题:问题:现患问题的特性:生物、心理、社会;问题对病人的影响;病人对现患问题的看法。

处理:清楚地解释病情,达成共识;鼓励病人承担治疗和康复的责任;处方(药物、行为、危险因素控制);协调各方面资源促进处方效果);对慢性活动性问题进行处理:明确慢病对病人的影响及其意义:日常生活和功能;社会功能:形象、地位;目标:相对的“最佳健康目标”,即尽可能高的生活质量和功能状态,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减轻症状、改善某些功能。

明确:慢病是否得到了规范管理、是否得到有效控制;处理暂时性问题时应充分考虑与慢病的双向影响;根据需要提供预防性照顾:体现“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

是发展全科医学的主要目的;改善病人的就医和遵医行为:教育病人;提高对医生的依从性。

全科医疗的问诊方式:开放式问诊:没有明确的对象和目的,只是提出一个话题,要求病人自己去组织回忆的印象、感觉和体验,同时要求病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包括:问题发生的自然过程;问题所涉及的范围;病人的疾病因果观和健康信念模式;病人对医生的期望和病人的需要。

优点:问诊方式可给患者一定的宽松度,调节气氛,缓和病人紧张情绪,使之轻松谈出自觉感受。

启发患者说出真相;缩短了诊断时间;减少了医疗费用;追踪病情,完成全程保健。

生物-心理-社会的“提问-小结”方式:背景,了解病人可能的心理或社会因素;感情,了解病人的情绪状态;烦恼,解问题对病人的影响程度;处理,了解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移情,对病人的不幸表示理解和同情,从而让他感受到医生对他的支持。

以人为中心照顾模式的优缺点:优点:改善依从性;改善服务的连续性;改善健康结局(尤其是慢性病)不足:医务人员需要接受更多的培训才能胜任;开始阶段需用很多时间。

病人为中心的临床诊疗模式:病人陈述其健康问题;医生了解两类同等重要的事项;(病人的事项;了解病患体验;)(医生的事项;诊断+治疗)整体评价与干预计划;与病人协商以家庭为单位家庭:定义:一对通过婚姻结合,靠姻缘、血缘关系生活在一起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所组成的单位。

或是通过情感关系、法律关系和生物学关系连接在一起的社会团体。

特点:相似性,终生性,情感性。

功能:抚养和赡养;感情需求;性和生殖的需求;社会化功能;经济功能;赋予成员的地位。

外部结构:核心家庭:由父母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也包括无子女夫妇家庭和养父母及其养子女组成的家庭。

特点:只有一个权力和活动中心;家庭关系具有亲密和脆弱两重性,离婚率偏高。

扩展家庭:由两对或两对以上的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又可分为主干家庭(由一对已婚子女及其父母、未婚子女或未婚兄弟姐妹构成的家庭)与联合家庭(由至少两对或两对以上同代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包括父母与几对已婚子女及孙子女构成的家庭)。

特点:人数多、结构较复杂、关系较繁多,家庭功能受多重相互关系的影响;家庭内外资源多。

其他家庭类型:不具备传统的家庭形式,但也表现出家庭的主要特征,执行着类似的功能。

内在结构:家庭内部的构成和运行机制。

包括:家庭权力结构;家庭角色(是成员在家庭中的特定身份,代表在家中所应执行的职能,反映在家中的相对位置和相互关系);家庭沟通类型(是家庭成员相互作用的关键,是维持家庭系统稳定的必要手段,也是了解家庭功能的重要指标);家庭价值观(主要指家庭判断是非的标准以及对某件事情的价值所持的态度,影响着家庭成员对外界干预的感受和反映性行为)。

家庭生活周期:指家庭遵循社会与自然的规律所产生、发展与消亡的过程。

可帮助家庭医生鉴别正常和异常的家庭发展状态,预测和识别问题,采取干预措施以避免出现严重后果。

新婚:主要家庭问题:性生活协调和计划生育;稳定婚姻关系;双方互相适应及沟通;适应新的亲戚关系;准备承担父母角色。

保健服务重点:婚前健康检查;性生活指导;计划生育指导;心理咨询。

第一个孩子出生:家庭问题:父母角色的适应;经济压力增加;生活节律变化;养育和照顾幼儿;母亲的产后恢复。

保健服务重点:母乳喂养;哺乳期性指导;新生儿喂养;预防接种;婴幼儿营养与发育。

有学龄前儿童:家庭问题:儿童的身心发展问题;安全保护问题;上幼儿园的问题。

保健服务重点:合理营养;监测和促进生长发育;疾病防治;形成良好习惯;防止意外事故。

有学龄儿童:家庭问题:儿童的身心发展;上学与学业问题;性教育问题;青春期卫生。

保健服务重点:引导正确应对学习压力;合理“社会化”;防止意外事故。

有青少年:家庭问题:少年的教育与沟通;与父母的代沟问题、社会化问题;青少年的性教育及与异性的交往、恋爱。

保健服务重点:防止意外事故;健康生活指导;青春期教育与性教育;防止早恋早婚孩子离家创业:家庭问题: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父母开始有孤独感;重新适应婚姻关系;疾病开始增多;照顾高龄父母。

保健服务重点:心理咨询;消除孤独感;定期体检;更年期保健空巢期:家庭问题:重新适应两人生活;计划退休后的生活;疾病问题。

保健服务重点:防止药物成瘾;防范意外事故;定期体检;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退休:家庭问题:适应退休生活;经济收入下降;生活依赖性增强;面临老年病、衰老丧偶、死亡。

保健服务重点:慢性病防治;孤独心理照顾;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社会生活能力;丧偶期照顾;临终关怀。

以家庭生活周期为指导解决问题的思路:判断类型;了解成员特点,进行生活指导;处理问题;预测转变及其影响,减轻或消除负面影响。

家庭评估:是完整的家庭照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解家庭的结构与功能,分析家庭与个人健康状况,掌握健康问题的真正来源。

工具:家系图;家庭圈;APGAR问卷(特点:简单、快速,适宜基层工作使用。

意义:反映成员对家庭功能的主观满意度:了解家庭功能障碍的基本原因;了解受试者与家庭其他成员间的关系);家庭评估模型;家庭资源(内,外)。

以社区为范围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家庭、氏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关联的大集体。

要素:人群;地域;生活服务设施(社区成熟度的重要指标);特有的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一定的生活制度和管理机构;影响社区人群健康的因素:社区地域因素(自然环境);社区经济因素(家庭、社会环境);社区文化因素(家庭、社会环境);社区机构因素(社区医疗保健机构等);社区人力因素(卫技人员等);社区动员因素(可利用的人、财、物)。

以社区导向的基层医疗(copc):把以个人为单位、治疗为目的的基层医疗与以社区为单位、重视预防保健的社区医疗相结合的层医疗保健的照顾模式。

要素:基层医疗单位;特定人群;确定及解决社区主要健康问题的过程。

实施过程:确定社区以及社区人群;确定社区主要健康问题;确定优先解决地健康问题并制定社区干预计划;计划实施;评估改进和评价。

社区诊断:运用流行病学、社会学等客观、科学的方法对社区主要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以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社区内的组织机构、政策和资源现状进行确定的过程。

目的:发现社区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分析社区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阐明社区健康问题的来龙去脉;了解和发掘社区资源,评价社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潜力;根据社区居民的意愿、资源的可用状况和社区关心的程度,确定社区中需要优先解决的卫生问题;为制订符合社区需要的卫生计划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并评价卫生计划执行的情况和效果。

与个体临床诊断的比较:对象:个人;社区=人群+环境。

问题表现:症状、体征;事件、反映和健康状况。

方法:临床推理;人口统计方法/卫生统计方法,流行病学方法/行为测量方法。

资料来源: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社区文献资料,居民反映/健康档案记录,日常医疗活动日志,社区调查/社区筛查。

结果:确定疾病/病因,制定服务计划;社区主要健康问题/可利用资源,优先解决卫生问题/干预计划。

以问题为目标意义:有助于确定中心环节/主线(六位一体);指明了工作重点(工作思路和流程);健康问题的未分化阶段--症状不典型--不是疾病;问题的背景资料社区常见健康问题的特点:多数健康问题处于早期和未分化阶段;健康问题具有很大的变异性和隐蔽性;健康问题具有多维性和多层次性;健康问题的系统性和联系性;健康问题的广泛性常见健康问题的诊断策略:充分利用个人、家庭、社区的健康档案资料,为诊断提供背景资料和诊断依据;充分利用全科医生服务过程中的动态性、连续性优势;耐心询问、充分交流和沟通是获取对健康问题诊断的关键;掌握对健康问题进行初步诊断分类的基本技能;运用流行病学方法建立诊断假设,进行初步诊断;掌握对诊断假设进行验证的基本方法处理原则:应尽可能准确掌握问题之所在;疾病处理过程中应遵循全面性、联系性和系统性原则;寻求问题的根本性解决,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原则;动态、渐进性的问题处理原则;以人为中心的健康照顾原则优势:良好的医患关系基础;全科医生对居民存在着持续性的照顾关系;全科医生为居民提供协调性的健康照顾以预防为先导一般而言,全科医生的预防服务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以人群为对象的公共卫生和社区保健模式;一种是以个体为主要对象,在临床工作中落实预防措施三级预防:一级预防(病因预防),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和三级预防(临床期预防)全科医生的预防医学观念: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以预防为导向,防治相结合;对病因与发病机制的认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研究对象上:个体与群体相结合;在服务方式上:社区诊断,六位一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