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试题11.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叙述,错误的是()A.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B.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人为因素和物种入侵都可能会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D.生活在神农架的野兔与狼都能迅速奔跑,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2. 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B.共同进化的过程也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过程C.物种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3.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A.物种的种群基因库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B.共同进化发生于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C.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的个体均含有该物种的全部基因4. 在若干年期间,研究人员对生长在山区中的某二倍体植物种群进行了两次调查,结果见下表。
已知控制植株红花、黄花和白花性状的基因依次为R、r+和r,且R对r+、r为显性,r+对r为显性。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突变是该植物花色基因频率变化的原因之一B.该种植物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共同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C.初次调查时种群中R的频率为40%,二次调查时为20%D.r+的产生与遗传为该植物遗传多样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5.某小鼠群体中,A+、A、a互为等位基因,该种群基因型及个体数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的基因频率是35%B.A+、A、a是基因突变的结果C.A+和A的根本区别是碱基序列不同D.该小鼠群体所有的A+、A、a基因,构成小鼠的基因库6.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膜上附着核糖体,与其加工多肽链的功能相适应B.分泌功能越强的细胞,高尔基体膜的更新速度越快C.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都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有关D.口腔上皮细胞比唾液腺细胞的核仁体积大、核孔数量多7.下列有关细胞组成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A.磷脂是所有细胞都含有的组成成分之一B.脂肪氧化分解消耗氧气的量大于同等质量的糖类C. 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由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D.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改变后,不能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8.现有2个取自同一个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大小相同、生理状态相似的成熟细胞,将它们分别浸没在甲、乙两种溶液中,测得液泡直径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2min时,甲、乙溶液中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均高于初始值B.10min时,取出两个细胞并置于清水中,都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复原的现象C.乙溶液的浓度比甲溶液大D.本实验若选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为材料,则现象更明显9.下列关于细胞增殖和DNA复制的叙述,错误的是()A.高等植物的体细胞增殖的方式是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B.基因型为X a Y的个体产生了基因型为X a Y的配子,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分离C.T2噬菌体增殖时,需宿主细胞提供解旋酶作用于磷酸二酯键D.将一个DNA分子(第1代)的一条链用15N标记转移到含14N的环境中复制到第n代,则第n 代中只含14N的DNA分子数为2n-1-110.河蟹为杂食性动物,可捕食稻田中的小动物和杂草。
下列有关稻蟹农业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A. 稻蟹生态系统的基石是河蟹和水稻B. 水稻长势整齐的稻田群落不存在垂直分层现象C. 稻田中水稻的空间特征表现为均匀分布D. 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可被循环利用,而不依赖于系统外的供应11.某高等植物的红花和白花由3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和a、B和b、C和c)控制,3对基因中至少含有2个显性基因时,才表现为红花,否则为白花。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型为AAbbCc和aaBbCC的两植株杂交,子代全部表现为红花B.该植物纯合红花、纯合白花植株的基因型各有7种、1种C.基因型为AaBbCc的红花植株自交,子代中白花植株占7/64D.基因型为AaBbCc的红花植株测交,子代中白花植株占1/812.某同学用无水乙醇提取强光下生长幼苗的叶绿体色素,用层析液进行层析。
如图为层析的结果(I、II、III、IV为色素条带)。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若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则可以缩短得到四条色素带的时间B.Ⅲ、Ⅳ色素条带间距小,说明两种色素的溶解度差异小C.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大小是I>II>III>IVD.与强光照相比,正常光照下的幼苗绿色比较深13.某生物的一个细胞刚刚完成着丝点分裂,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着丝点分裂会导致DNA数目加倍B.此时细胞中一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C.着丝点分裂与纺锤丝的牵引无关D.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一定是该生物体细胞的两倍14.如下图表示某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核DNA含量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b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B.交叉互换发生的时期是②和⑤C.①与④过程中DNA含量增加的原因都是由于着丝点的分裂D.a过程可使精原细胞的数目增加,b过程能产生成熟的生殖细胞15. 某山地的蜗牛被突然隆起的山丘分隔成两个种群,若干年后,两个种群发生了明显的进化,而后山丘障碍消失,进化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b1和c1间出现了地理隔离,二者之间也一定出现了生殖隔离B.c1和c2的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发生了改变C.d1和d2形态差别较大,所以二者之间一定出现了生殖隔离D.生物圈中物种的形成都必须经历这种长期的地理隔离16. 某种群产生了一个突变基因F,其基因频率在种群中的变化如图所示。
以下推断正确的是( )A.该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因为环境改变使之产生了定向变异B.F基因决定的性状在生存斗争中占有优势C.基因型为FF的幼体存活率一定高于杂合子D.该种群中F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变化表明产生了新物种17.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A.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B.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人为因素和物种入侵都可能会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D.生活在神农架的野兔与狼都能迅速奔跑,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18.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达尔文的进化论能解释生物的多样性,无法解释生物的统一性B.人工选择能使微小变异累积成显著变异,但不能培育出新物种C.在种群中普遍存在的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前提D.生物通过长期进化能使一个物种演变成另一个物种19. 蟋蟀的长翅(A)对残翅(a)为显性,某岛屿上有长翅蟋蟀8 000只,其中杂合子有2 000只,残翅蟋蟀有2 000只。
现有10 000只残翅蟋蟀迁入该岛屿,若干年后,岛屿上有长翅蟋蟀9 500只,而残翅蟋蟀仅有50只。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自然选择决定了岛屿上蟋蟀种群进化的方向B.残翅蟋蟀迁入后的瞬间,A的基因频率为35%C.残翅蟋蟀迁入前,大量的基因a突变为A,导致长翅蟋蟀占优势D.根据该实例可知,长翅蟋蟀更加适应该岛屿的环境20. 现有基因型为Aa的二倍体(2N=24)番茄幼苗甲和乙,甲幼苗经自然生长后长成甲植株,乙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长成乙植株,甲、乙植株杂交获得丙植株。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丙植株的基因型可能有4种B.乙植株配子的基因组成有3种C.乙植株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不完全相同D.丙植株高度不育,因此是新物种21. 南通某中学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比较的实验,主要过程及结果如下:【实验材料】阳生植物:美洲合欢、月季。
阴生植物:喜荫花、沿阶草【叶绿素含量测定原理】叶绿素a、叶绿素b吸收的光谱不同(如图1),叶绿素a、叶绿素b 在红光区的最大吸收峰的波长分别是665nm、649nm。
【主要实验步骤及结果】步骤1 取四种材料的新鲜叶片、剪碎(避开主叶脉),各取0.1g碎叶片分别置于4支20mL的比色管中,加入15mL萃取液(丙酮:酒精=1:1),避光浸泡24h,获得色素提取液。
步骤2 用分光光度计在红光区的665nm和649nm波长下分别测定色素提取液的吸光值,并根据吸光值计算出叶绿素含量,结果如图2所示。
请回答:(1)步骤1中,萃取液的作用是;“避光”的原因是;浸泡足够长时间(24小时)的目的。
(2)据图1可知,叶绿素a、叶绿素b在蓝紫光区的最大吸收峰值比红光区高,但不选择蓝紫光区最大吸收峰的波长测定色素吸光值、计算叶绿素含量,其原因是 。
(3)据实验结果可知,与阳生植物相比,阴生植物叶片叶绿素a /叶绿素b 比值较 ,结合图1从生物适应环境的角度分析,其意义是 。
(4)若对月季进行适当遮光处理,其叶片叶绿素含量 ,以适应在弱光环境条件下生长。
(5)测定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时,不宜采用“剪碎→研磨→过滤”的方法获取色素提取液,从实验操作分析,因为 导致色素提取不充分。
22. 心肌细胞不能增殖,ARC 基因在心肌细胞中特异性表达,抑制其细胞凋亡,以维持正常数量。
细胞中某些基因转录形成的RNA 加工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小RNA ,如miR-223(链状),HRCR(环状)。
环状的HRCR 可以吸附miR-223,达到消除的目的,如下图。
当心肌细胞缺血、缺氧时,某些基因过度表达会产生过多的miR-223,导致心肌细胞凋亡最终引起心力衰竭。
请回答:(1)过程①需要的原料是 ,催化该过程的酶是 ;过程②进行的场所是 。
(2)已知某HRCR 中含有n 个碱基,则其中含有 个磷酸二酯键;小RNA 长度越短越容易被HRCR 吸附这是因为短的RNA 片段中碱基数目少,特异性 更容易与HRCR 结合。
与ARC 基因相比,核酸杂交分子1中特有的碱基对是 。
(3)缺血、缺氧时,某些基因过表达产生过多的miR-223,会导致过程② 的缺失,最终导致心力衰竭。
(4)科研人员认为,HRCR 可成为减缓心力衰竭的新药物,其依据是 。
23. 鲌(b ó)鱼是太湖中体型较大的肉食性鱼类,鲚(j ì)鱼和银鱼为小型鱼类,食性有差异,但均可以浮游动物为食。
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太湖渔业资源,研究人员对太湖中鲌鱼、鲚鱼和银鱼的年捕获量变化进行相关研究,得到如图所示结果(鱼的年捕获量直接反映鱼的种群数量)。
请回答:① ①①②图1 图2(1)太湖中全部鱼类在生态学中不属于群落,理由是。
(2)据图1分析,鲌鱼和鲚鱼之间碳流动的关系是(用文字与“→”表示)。
碳元素在它们之间以形式流动,最终通过过程释放到无机环境。
(3)因人为对鲌鱼的过度捕捞,1995年后鱼类优势种群发生了改变,且鲌鱼数量持续维持在较低水平,说明人类活动能改变群落演替的,且生态系统的是有一定限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