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吸虫的防治

血吸虫的防治

血吸虫的防治
摘要:血吸虫又称裂体吸虫;扁形动物门,吸虫纲,复殖目,裂体科。

寄生于人体的有日本血吸虫(日本裂体吸虫)、埃及血吸虫、曼氏血吸虫、间插血吸虫、湄公血吸虫、马来血吸虫6种。

其中以日本血吸虫、埃及血吸虫和马来血吸虫引起的血吸虫病流行广泛,危害最大。

寄生于人畜体内的门静脉系统,可引起血吸虫病。

目前血吸虫的防治已经成为我国重点防治的寄生虫病之一。

血吸虫病的流行因素有三个,一是传染源,感染了血吸虫的哺乳动物是血吸虫病的传染源。

二是传播媒介,中间宿主——钉螺。

三是接触疫水,哺乳动物一旦接触疫水,都可感染血吸虫,一般无先天免疫力。

关键词:血吸虫病,钉螺
正文:
一,生活史:血吸虫雌雄成虫合抱产卵
血吸虫雌雄异体,雄虫虫体扁平较粗短,虫体两侧向腹而卷曲形成抱雌沟,呈圆筒状;雌虫较细长呈圆柱状,生殖孔开口于腹吸盘下方,雌虫栖居于雄虫的抱雌沟内,与雄虫合抱。

雌雄合抱交配,雌虫产卵,每条雌虫每天产卵1000-3000个。

血吸虫卵孵化出毛蚴
虫卵在水温2-370C的水中均可孵化出毛蚴,温度低孵出慢,温度高孵出快。

也就是说全年各月份,虫卵在自然条件下的水中均可孵出毛蚴。

毛蚴感染钉螺
毛蚴感染钉螺的能力很强,在水温5-370C条件下均可使钉螺感染,但温度低感染率也低,温度高感染率也高。

感染性钉螺在水中逸放尾蚴
毛蚴感染钉螺后大约经过两个月时间的发育变为尾蚴。

被毛蚴感染的钉螺,可以终生逸放尾蚴。

在5-400C的水温下,尾蚴都可以逸放出来,钉螺还可以爬上草叶,在露水中放出尾蚴。

尾蚴侵入人体的途径
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称为“疫水”。

尾蚴很小,肉眼很难看见,它在水中游动,当人下水时它就吸附在皮肤上,快速钻进皮肤,这一侵入过程只需10秒钟就可以完成。

尾蚴钻入皮肤
后,皮肤上可出现红色小点,非常痒,一般两三天后自然消退。

血吸虫侵入人体内移行路线和寄生部位
尾蚴侵入皮肤时脱掉尾巴变成童虫,再进入血管,随血液循环在体内移行,先到达肺部,再到达肝脏,最后到过营养物质丰富的门静脉主干和肠系膜静脉血管内寄生。

童虫第22天发育为成虫,雌虫第24天开始产卵。

血吸虫吞噬红血球和血液中的营养物质,成虫在人体内最长可存活40多年。

二:致病过程
血吸虫的尾蚴、童虫、成虫和虫卵均可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尾蚴穿过皮肤可引起皮炎,局部出现丘疹和瘙痒,是一种速发型和迟发型变态反应。

病理变化为毛细血管扩张充血,伴有出血、水肿,周围有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童虫在宿主体内移行时,所经过的器官(特别是肺)出现血管炎,毛细血管栓塞、破裂,产生局部细胞浸润和点状出血。

当大量童虫在人体移行时,患者可出现发热、咳嗽、痰中带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这可能是局部炎症及虫体代谢产物引起的变态反应。

成虫一般无明显致病作用,少数可引起轻微的机械性损害,如静脉内膜炎等。

虫卵主要是沉着在宿主的肝及结肠肠壁等组织,所引起的肉芽肿和纤维化是血吸虫病的主要病变。

以上不同程度的损害,以虫卵损害最为严重。

三:流行因素
除了人以外,多种哺乳动物可成为本病的传染源,其中病人和病牛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含有血吸虫卵的粪便污染水源、钉螺的存在以及人群接触疫水,是造成本病流行的重要环节。

人们在捕捞鱼虾、防汛抢险、放牧、洗衣物、洗手脚、游泳戏水等活动中接触疫水,都会感染血吸虫病。

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没有钉螺的存在,血吸虫就无法繁殖发育和传播,也就不可能造成血吸虫病的流行和危害。

钉螺是血吸虫病流行的“中转站”和“加油站”,消灭钉螺就成为防治血吸虫病的主要措施之一
四:预防与治疗
预防: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只要接触疫水就有可能得血吸虫病,不接触疫水是预防血吸虫病最好的方法。

接触疫水前,在可能接触疫水的部位涂抹防护药,如防锄霜和皮避敌等,穿戴防护用品,如胶靴、胶手套、胶裤等。

接触了疫水应主动去血防部门检查,发现感染应早期治疗,以防止发病。

当出现皮疹、发热、腹痛、腹泻、乏力、肝脏不适等症状时,就应该提高警惕。

但也有较多的血吸虫感染者不出现或不立即出现上述症状。

当你怀疑自己感染了血吸虫时,就应该立即到当地血吸虫病防治站检查,或在血防医疗队下乡查病时,主动接受检查。

总结起来为以下几点:①普查普治病人和病牛以控制传染源;②灭螺以切断传播途径;③粪便管理,防止人畜粪便污染水源,保护水源,改善用水卫生;④尽量避免接触疫水,必须接触时应采取个人防护措施
治疗:
中医治疗:虫毒犯肺证
证候:发热恶寒,汗少,头痛,干咳少痰,或痰中夹血,或皮肤红疹瘙痒,舌边尖红,苔薄
黄,脉浮数。

治法:宣肺透邪。

主方:麻杏石甘汤
加减:可加薄荷、蝉蜕、芦根等;壮热口渴,去麻黄,加知母、栀子、生地、鲜石斛;痰中
带血,加贝母、百部、白茅根。

肠道湿热证
证候:高热持续不退,或汗出热退而复作,口渴烦躁,恶心欲吐,肠鸣腹痛,腹泻,或便下
脓血,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利肠道湿热。

主方:葛根芩连汤
加减:可加白头翁、秦皮、木香、槟榔等;疲乏、食少,加党参、茯苓白术、山药。

肝胆湿热证
证候:发热缠绵不解,皮肤巩膜黄染,黄色鲜明,右胁胀痛,胁下有痞块,甚或腹胀如鼓,
触之有水,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利肝胆湿热。

主方:甘露消毒丹,或茵陈四苓散
加减:胁下痞块,加赤芍、桃仁、牡蛎、丹参;体虚,加党参、黄芪。

西医治疗:(一)支持与对症疗法
急性期持续高热病人,可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解热剂缓解中毒症状和降温处理。

对慢性和晚期患者,应加强营养给予高蛋白饮食和多种维生素,并注意对贫血的治疗,肝硬变有门脉高压时,应加强肝治疗,以及外科手术治疗。

(二)病原疗法
(1)(Pyquiton)为吡嗪啉化合物,无色无臭结晶粉末。

微溶于乙醇,不溶于水。

对幼虫、童虫及成虫均有杀灭作用。

目前所用国产普通片和肠溶片,各含药物0.2及0.05g 。

对急性血吸虫病临床治疗总药量为120mg/kg,儿童为
140mg/kg,分4~6日服,每日2~3次,治愈率100%。

对慢性与晚期病人,一疗程总剂量成人60mg/kg,儿童70mg/kg,分1~2日服,每日3次。

副作用少而轻,可有头昏、乏力、出汗轻度腹疼等。

本药具有高效,低毒、疗程短的优点,是目前较理想的抗血吸虫药物。

吡喹酮
(2)硝硫氰胺(nighiocyamine,amoscanate):为橙黄色粉末,不溶于水。

系一种广谱驱虫药,动物试验对四种血吸虫均有作用。

口服后从小肠吸收,体内分布在肝脏浓度最高,由胆汁和尿排泄,经胆汁排泄的部分可再吸收,进行肝—肠循环。

部分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

治疗总剂量为7mg/kg,最高不超过350mg,分为三等分,每晚睡前服。

疗程中宜低脂饮食,忌烟洒。

适用于各期血吸虫病,远期疗效85%。

肝炎末满1年、慢性肝炎、肝硬化,晚期血吸虫病有肝功能明显减退,有精神病史及神经宫能症,妇女在妊娠或哺乳期忌用。

有器质性心脏病者慎用。

药物副作用有头昏、乏力、眩晕、走路漂浮感、多梦、纳差、恶心、腹泻、腹痛、肝区痛等;少数有肢体麻木,肌颤、眼球震颤、早搏、心律失常等,停药一周消退。

少数病人可出现黄疸及肝功改变。

偶见阿一斯二氏综合征。

(3)双羟萘酸副品红(pararosnailline,pamoate,双副)是一种多苯甲烷类红色染料。

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引起内源性乙酰胆碱蓄积,致使吸盘麻痹,虫体瘫痪,合抱分离与肝移。

对各期血吸虫病均有较好疗效。

每片0.1g,每日总量50~60mg/kg,分3次服,连服20或28天为一疗程。

远期疗效达90%以上,药物副作用有头昏、眼花、视力模糊、乏力、心悸、消化道症状等反应;严重者可有全身皮疹、粒细胞缺乏症等过敏反应。

对有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

参考文献: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1995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
《人体寄生虫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