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原理 第八章文学接受

文学原理 第八章文学接受


二、接受者审美心理结构的同化与顺应


• 1、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 所谓“审美心理结构”,是指接受者原有的文学知识、审美趣味 以及阅读过的作品所构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图式。 一般来说,审美心理结构包括个人性与集体性两个互相渗透、交 融的审美层面。 ⑴个人性。每个接受者阅读的范围、数量、体验都不尽相同,文 学知识的来源、种类、深浅也人各有异,审美趣味更因经历、个性、 观念不同而千差万别。 ⑵集体性。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美心理结构的应对方式:同化与顺化。
• •


第四节
• 一、审美效果与文学功能 • 二、心灵沟通与社会交往
文学接受效果
一、审美效果与文学功能
• 所谓“审美效果”是指接受者在审美体验的高潮阶段或实现阶段 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一系列心理效应与最终成果。“审美效果”与 接受者的阅读动机和审美需要密切相关,又与接受客体即文学作品的 社会功能相联系。审美效果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1、精神的享受与愉悦感的获得。 2、情感的宣泄、补偿与升华。宣泄是指接受者某种被压抑的情 感通过作品的渠道得到排遣与疏导,从而导致心理的平衡和愉悦;补 偿是指接受者在现实生活中缺乏的情感体验借助文学作品得到弥补和 替代性的满足。情感的宣泄与补偿必然导致情感的升华。 3、认识空间的拓展。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文学是“人的生活 教科书”。 4、人格境界的提高。 5、审美能力的提高。观百剑而识器 操千曲而知音



2.2.审美心理结构的应对方式

审美心理结构的应对方式:同化与顺化。 • 所谓“同化”,是指在接受过程中,接受者总是把具体文学作品 整合到他原先就存在的审美心理结构之中,当作品的信息与结构相一 致时,审美心理结构就得到强化与巩固; • 所谓“顺应”,是指在接受过程中,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与具 体文学作品中的新因素发生严重的不一致,结构无法同化作品,只能 通过自我转换来适应作品的新情况,作品对原有审美心理结构起改变 与更新的作用。 • 在审美心理结构的动态过程中,同化与顺化是双向运动的建构关 系:互相包容、互相转换;同化导向顺应,顺应又回归同化。
1.2.文学消费与一般商品消费的异同

由于商品性是文学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本质特征之一,故文学 消费具有商品消费的属性,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商品消费。 • • 两者的不同点在于: • ⑴在消费需求与目的上,一般物质产品的消费主要满足人们物质 生活的需要,以实用性、功利性为目的;文学消费则主要满足人们精 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以审美性、娱乐性为目的。 • ⑵在消费方式与评价上,一般物质产品的消费引起价值的损耗; 而文学消费则只损耗产品的物质形式方面的价值,其内蕴的文化审美 价值并不因传播与接受而减损。 • ⑶在消费实现上,一般物质产品以被使用和主体的享受为消费的 实现,文学消费则既是名副其实的消费,又是富有创造意义的生产。
2.2.文学传播发展三阶段
• • • 文学传播经历了口头传播、书写印刷传播、电子传播三个阶段。 ⑴口头传播方式特点: ①面对面的直接传播,有利于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双向交流;②主 要靠语言进行,部分靠非语言符号如手势、表情、姿态等进行,因此 它是视、听结合的复合符号的传播,比文字传播具有更大的信息量; ③传播内容在口口相传中处于不断的变动、修改、丰富、补充状态。 ⑵书写印刷传播方式的特点: ①非直接的单向信息传递;②文字符号的单一性与非直观性;③ 意味着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分离以及彼此地位的不平等。 ⑶电子传播方式特点: ①电影、电视是视听复合符号的信息传播;②影视提供的直观性 是空前的真实与虚假的混合;③影视属于大众传播媒体,具有世界性 与商业化的倾向。
2.1.文学传播在文学活动中的意义

在文学活动的全过程中,文学传播与文学消费是紧紧相扣的两 个环节。文学消费是文学传播的直接对象,是传播导入的社会行为; 此外,文学传播又联结着生产与消费,充当着文学价值实现的社会中 介。 • 所谓传播,就是人类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符号,直接或间接地进行 信息、观念或情感的交流。而“文学传播”,则是传播者借助于一定 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文学信息或文学产品传递给文学消费者的 过程,即文学的出版发行与社会流通活动。 • 文学传播的目的主要是将作家的个人创作转化为某种程度的社会 共享,但其实现的手段与方式却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文言文、白话 文这两种不同的语言形态。
• •
二、作为主体条件的接受心境
• • • • 所谓“接受心境”,是指文学接受者在阅读前与进入阅读时的自 觉或不自觉的基本心理状态。 文学接受心境要满足三个方面的条件: ⑴接受者要对具体的文学作品有兴趣。 ⑵接受者需要暂时与现实生活拉开一定的距离,以保持一种审美 的心态(布洛的“距离说”认为,只有心理上有了距离,对眼前的审 美对象才能做出审美反应)。接受者的心境,应对作品持若即若离的 态度,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⑶接受者要有与作品及作者对话的愿望。从根本上说,阅读作品 出于自觉与不自觉的与他人(包括作者与作品中的人物)精神对话的 需要。接受意味着主观评价,也是接受者与作品、作者全面对话的过 程。

3.3.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
• 文学消费已经包含了文学接受的内容,但文学消费与文学传播是 两个不同的概念。 • ⑴两者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文学消费既指未含阅读活动的购买、 占有文学作品的消费行为,又包括阅读、欣赏作品的精神消费活动; 而文学接受则专指审美文化范围内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殊的 精神活动,与购买、占有的消费行为无关。 • ⑵两者各自的角度与侧重点不同。文学消费属于文艺社会学范畴, 是文学的生产、出版、传播与消费整个流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尤其 关注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之间的辩证关系;而文学接受则是从审美心 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创作、作品与阅读、接受的关系,突出接受主 体精神活动中的审美反应与再创造性。 • 两者的关系:文学消费是文学接受的必备条件与初级状态,文学 接受是文学消费的现实延伸与高级状态;文学消费包括但并不等于文 学接受,文学接受是文学消费的最终完成与价值实现。
第八章
文学接受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目录
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与接受
文学接受及其主客体条件
文学接受过程 文学接受效果
文学批评
第一节 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与接受
• 一、消费是文学活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 1、文学消费在文学活动链中的作用 • 2、文学消费与一般商品消费的异同 • 二、文学的消费与传播 • 1、文学传播在文学活动中的意义 • 2、文学传播发展三阶段 • 三、文学消费的主动与受动 • 1、购买、占有阶段的主动与受动 • 2、阅读、欣赏阶段的主动与受动 • 3、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
• •
• •
三、文学消费的主动与受动

• • • • 文学消费是一种具有主动选择性、主观评价性的精神活动;又 是一种具有被动接受性、被熏陶、被感染的精神活动。 1、购买、占有阶段的主动与受动。 文学消费者是消费行为的主人,但是他们只能在特定的市场规模 和产品范围内选择。 2、阅读、欣赏阶段的主动与受动。 文学消费深刻地体现出消费者各自的个性和不同的审美需求。然 而,文学消费又是一个接受、享用文学信息的过程,具有受动的一面 (大众传播学中有一种“皮下注射”理论,用“皮下注射器”的形象 比喻,来说明媒介的信息内容被注入受众的静脉。如单从信息的传递 与接受而言,此理论在揭示受众的受动性上是深刻的)。 3、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
第二节
文学接受及其主客体条件
• 一、文学接受者的素质 • • 二、作为主体条件的接受心境 • • 三、作为客体条件的文学作品 •
一、文学接受者的素质
• • • 文学接受是指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欣赏与再创造的一种特殊的 审美精神活动。(以读者为中心) 文学接受者应具备三方面的内在素质: 1、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能力。包括识字,掌握语法规则,具有 语言的阅读能力。 2、具有相应的文化知识和一定的思想水平。 3、拥有基本的文学审美能力(包括感受、理解、想象艺术美的 修养和能力)。接受者应按文学的方式阅读文学作品,用审美的眼光 来理解审美对象。
三、召唤结构与接受者的创造性
• • • 1、召唤结构 所谓“作品的召唤结构”(德国的伊瑟尔提出),是指文学作品 留有不确定性和空白点需要接受者将其具体化的成分。 作品的具体化是指接受者在阅读中完成作品、实现作品的创造性 的接受过程。 2、接受者的创造性阅读与理解 ⑴作品形象的具体化,即接受者对作品形象的再现、补充、丰富 与改造。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指形象具体化过 程中接受者改造与再造形象的不同结果。(对形象空白点的填补) ⑵作品情感的再度体验,即接受者将作品中的人物情感与作者情 感转化为自己的具体情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⑶作品意义的“合理误读”,即接受者对作品含义的创造性理解 和主观评价。(《红》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
1.1.文学消费在文学活动链中的作用
• • • • • • 文学从生产到传播再到消费直至接受,构成了环环相扣的文学活 动的全部过程。 其中文学消费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深刻地体现 在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之间对等、互动的辩证关系。 具体而言,文学消费在整个文学活动链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 ⑴文学消费活动使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文学产品的价值与目的 得以最终达成; ⑵文学消费生产着生产与生产者; ⑶文学消费者参与生产着文学产品。
1.2.“预备情绪”

“预备情绪”(波兰哲学家英伽登首先提出),是接受者从现 实关注向文学接受过程跃进的中间环节,是读者受作品基本特质的激 发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情绪。 • 预备情绪是指一种“前审美”的心理状态,是接受者审美经验的 初始阶段与准备状态。 • • 预备情绪具有三个特征: • ⑴审美性,指文学作品中的某个打动读者的性质使读者产生了一 种初发的情感; • ⑵朦胧性,指读者最初与文学作品直接的情感交流处在萌芽状态 与朦胧、含混的水平; • ⑶期望性,指读者掌握文学作品审美特质的冲动与期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