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验式教学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体验式教学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体验式教学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徐汇职业高级中学
赵洪声
一.什么是体验式教学
美国组织行为学教授大卫·库伯(David kolb)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体验学习圈,即:模型——体验学习圈:活动(体验)→发表→反思→理论→应用→活动(体验),依次循环。

他认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进而发表看法,然后进行反思,再总结形成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事实上人的学习过程分成两类:一是左脑式学习,另一类是右脑式学习。

左脑式学习就是老师传授很多现成的理论和知识,让同学们记熟会背;而右脑式学习则是强调身体历行的“体验”,就是从你亲身的感受中去学习及领悟。

左脑式学习重理论,而右脑式学习重实践。

所以,体验式学习也可以被看作是“右脑式学习”。

在国外的教育界,右脑式学习越来越被强调了。

因为科学家与教育家发现,人的右脑的智慧能力比左脑强,一些右脑极度发达的人,常常就是被我们目为有超能力和特异功能的人。

美国、日本等很多国家的教育家近年来都致力于开发儿童的右脑,因为他们认为只有右脑被开发好的儿童才有可能有一个更智慧和更美好的未来。

仔细想一下,那些完全靠左脑背下来的知识或理论在我们离开学校以后,就逐渐“还给老师”了,因为那些“二手”的知识没有经过我们的身体历行,其印象不可能深刻。

而如果你曾经学过骑自行车,虽然有十几年没再骑过了,可是当你一骑上车以后,几分钟之内,你就可以驾轻就熟了,这是因为,你骑自行车的经验是来自你的身体,是一种右脑式学习,
所以,它很难被忘记。

我们的身体是极有智慧的,当一些经验通过我们的身体发生作用之后,它就开始在身体里储存起来,并在需要的时候为我们所用。

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是“少说多做”,因为我们过去听别人的“二手经验”和“二手知识”都太多,更多的理论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已经没有太大的作用。

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更多的让当事人亲身参与的主题活动,才会让当事人得到收获。

二.体验式教学的特点
1.亲历性
亲历不同于亲身经历,它包括:①实践层面的亲历,即主体通过实际行动亲身经历某件事,比如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行为的参与,包括主体扮演和不扮演客体的角色两种情况;②心理层面的亲历,即主体在心理上、虚拟地“亲身经历”某件事,也包括两种情况:对别人的移情性理解、对自身的回顾,反思。

体验式教学主张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张他们在教学活动中,从行为和感情上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自身的体验和亲历来建构知识。

2.个人性
各个主体间存在种种差异,其主体性水平不一,兴趣爱好各异,对事物的理解不同,故其体验也各不相同。

即便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主体也完全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去亲历,得到不同的认识,产生不同的情感。

然而个人性的体验又是可以分享的。

正因为主体的体验存在
差异,他们之间才有交流和分享的必要和可能。

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理解,经过交往和沟通能碰撞出心灵的火花。

3.缄默性
体验是主体的亲历,意味着在场,主体从体验中获得的丰富的内心感受,对不在场的另一主体而言,有些成分是可以言说的,有的则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这可称为所谓的“缄默性知识”。

如审美体验就是这种情形,主体在观赏和享受美时,伴随着紧张剧烈的内部活动、丰富的想象、热烈欢快的情感,产生的是深层的、活生生的、令人沉醉痴迷而难以言说的特殊的内心感受。

4.寓教于乐
体验式学习为寓教于乐的研究开辟了新思路。

“乐”并非教师单方面制造乐趣,而是学生主动体会到的乐趣。

寓教于乐中的“乐”字应包涵两层意义:一是指教师把传授的知识融入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中去,尽量使教学过程像娱乐活动一样吸引人。

二是指教师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掌握的过程。

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井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三.体验式教学的类型
1.直观感受型
教师通过选择相关的音像、诗歌、小品等资料,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观感受形成心理上互动体验。

2.动手操作型
教师通过工作任务的布置,要求学生搜集资料或参与制作产品来完成体验过程。

3.社会调查型
设定调查任务与目标,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并要求根据调查结果作相应的结果分析和论证。

4.师生置换型
5.角色模拟型
如:模拟采访、模拟招聘等
四.体验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体验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通过教学中的交往、对话、理解而达成的“我一你”关系。

在体验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帮助者。

及时准确地发现学生的需求并提供恰当的帮助,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功。

体验教学强调帮助学生学习的方法,真正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的根本点是怎样帮助学生进行研究式和体验式的学习,看学生学没学会,以及怎样学的。

教师究竟怎样帮助为好,完全取决于学生的需要和自己的能力与特长。

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味地单方面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那些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努力为学生做好体验开始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

五.体验教学的实施步骤
1.创造情境,让学生进行真实的体验
体验的产生,首先缘于体验者对体验对象有了切身的感受,因此,
亲身经历和直接经验对于体验的形成具有特殊的意义。

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无论是课堂活动,还是课外活动,都要吸引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而产生体验。

2.通过语言,唤醒学生内心的体验
当学生时时在心中积累起许多杂乱的感性的“体验”后,“这种体验不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逝,而是要沉淀、浓缩、进化、生成,凝聚为人的大脑无意识记忆等等。

这种无意识会因为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下被激活,而使个体产生特定的体验。

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具有启发性的语言,来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这些“体验”,使之变为真实的、现实的体验。

3.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体验
体验并不就是艺术,体验有时可能是薄弱的、片面的、易逝的,随时都可能消逝。

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让他们及时地把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强化他们的这种体验,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对体验的表达,也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感受更清楚、更明确,这样会加深学生对教师讲授内容的理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