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婚姻习俗

中国传统婚姻习俗


传统中式婚礼习俗 6. 上头:男女双方都要旱灾行面要大声说:一梳梳 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 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
传统中式婚礼习俗7. 撑红伞:迎亲的当天,由新娘的姐妹或 伴娘搀扶中娘家门,站在露天的地方,姐妹或伴娘在新娘头 顶撑开一把红伞,意为“开枝散叶”,并向天空及伞顶撒米。
西方的婚礼的主色调是白色。在西方的婚礼中,新娘一般都会一直穿着白 色的婚纱,代表圣洁和忠贞。新娘的捧花、周围环境的装饰都是以白色为 基调的。
传统婚俗之过礼篇 “看亲”、“看当’、之后,要履行订婚手续,俗称“过礼”。 “ 过礼”的第一步,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送 到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认为是对儿女的婚事负责,往往在接到红帖之 后要请算命先生 推算一下,看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 事就要重新考虑。好在现代人多半不相信这一套了,所以即使交换红帖,往 往也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 有的甚至连换帖的形式都免了。 “换帖”、“合八字”之后,媒人要选个好日子,带男方去“过礼”订婚。 “过礼”是大事,一般嫁娶的主动 者(无论男女)要向另一方送一笔重礼, 礼物至少要包括猪肘子一个, 酒一对,鸡鸭各一,给对方父母的衣料各一套。 鞋袜各一双,包封一个,给姑娘的东西若干。包封里封多少钱、给姑娘一些 什订婚礼物,一般都在事先由媒人同双方分别协商好,不能由男方(或女方) 给多少算多少。当然,男方或女方父母也应该尽量替对方着想,力求节俭一 些,少收聘礼。 传统婚俗之说媒篇 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强调 “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男女双方一般都要经人从中说合, 才能“结丝罗”,“谐秦晋”,“结连理”,“通二姓之好”。这种说合, 就叫“说媒”。建国之后,“说媒”曾改称为“做介绍”,做这种说合工作 的人,被人们雅称为“月老”,俗称为“媒人”,后来改称为“介绍人 ”。
传统中国婚礼 食物 传统婚礼上,新娘一般会吃红枣、花生、桂圆和瓜子。其 中的象征意义可以从这四种食物的读音中看出。当这四种 食物放在一起读时就是“早生贵子”。
In traditional weddings, the bride usually has red dates, peanuts, longans and melon seeds. The meaning is evident in the Chinese pronunciation of these four foods. When they are said together, it sounds like "Have a baby soon."
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 礼,即「订婚」正婚礼, 即「结婚」或 「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後礼, 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後的扮演的 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 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传统中式婚礼习俗 1.三书: 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 “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 “礼书”—礼物清单,当中祥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 大礼时交换 “迎书”—— 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 用。
传统中式婚礼流程 基本流程: 亮轿:花轿停在新郎家门口。向四邻昭示。 发轿:新郎来到新娘家,迎娶新娘上轿。 起轿:轿夫起轿,两面开道锣鼓喧天,前往新郎家。 中途颠轿:意在挡煞。 娘下轿:地铺红毡,新娘鞋不能沾地。 三箭定乾坤:射天,祈求上天的祝福:射地,代表天长地久:射 向远方,祝愿末来和生活 美满幸福。 过火盆:象征日子红红火火。 跨马鞍:马鞍上放苹果,寓意平平安安。 拜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新建文件夹 掀盖头:用秤杆挑下新娘的盖头。 喝交杯酒:象征一对新人自此合二为一。 敬茶改口:怍称对方父母为“爸妈”。 进入洞房:上枣和栗子,寓意“早立子”
对比:婚礼服饰
中国婚礼的主色调是红色,这是中国传统的代表喜庆的颜色,新娘一般穿 红色的礼服,家里到处贴有红色的喜字,新人神圣佩戴红花,新房里的物 品也大都是红色 典型的中国传统的婚礼服饰是凤冠霞披(achaplet and official robes )、 状元服
现在由于受到西方婚礼习俗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接受了白色婚纱。 但是新娘一般都是在迎娶的时候和婚宴开始时穿白婚纱,之后就会换上红 色或其他比较喜庆的颜色的礼服。
传统中式婚礼习俗 4. 闹洞房:早时规定,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 闹新房,老人们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 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讯,婚后如意吉 祥。
传统中式婚礼习俗 5. 嫁妆:女方家里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 和财富和象征。嫁妆最迟在婚礼前一天送至 夫家。嫁妆险了衣服饰品之外,主要是一些 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寓意蝴蝶双飞: 痰盂,又称子孙桶:花瓶,寓意花开富贵: 鞋,寓意白头偕老:尺,寓意良田万顷等等。 当然各地的风俗语和讲究都不一样。
传统中式婚礼习俗 2.六礼:是指由求亲到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 “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应 议 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 “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 备合婚的仪式 “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 “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 “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 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 世姻缘,十一月隐含不尽之意。 “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经媒人说合后,男 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这种由男方在媒人的副食下到女家作初次访问的 活动,称之为“看亲”。雅称“相亲”。 相亲的日子是由媒人预先定好并通知男女双方的,因此,双方都要作好准备。 男方要根据妇方父母的爱好,准备一点礼物;妇方要洒扫庭院,准备接待客 人。作为当事人,男女二人都要打扮得尽可能有风度,有光彩一些,以便给 对方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看亲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特别是男方,尤其要慎重要对待。礼 物虽无非烟酒点心之类,并不在乎数量多,价值高,而一定要投其所好,切 忌触犯对方父母 的禁忌;衣着打扮要大方入时;言行举止要谦虚有礼。古时 看亲时,男子只能由媒人创造机会偷偷看姑娘一眼,现在不同了,男女双方 可以直接见面、谈话。双方都 有机会对对方有一个初步了解。 中国是个“礼义之邦”,讲究含蓄。看亲的结果往往并不直接表白出来,而 用各种暗示来表现。很多地方都是 在男方进门之后,女方父母先给小伙子倒 上一杯热茶,小伙子看了姑娘觉得中意,就把这杯茶一口饮干;然后姑娘的 父母同姑娘一起商量,如同意结亲,就留男方和媒人吃饭,不同意就任由男 方告辞回家,有的父母甚至还托媒人将男方带来的见面礼带走。 有些地区除了看亲之外,还有“察人家”的习俗。 “察人家”其实也是看 亲,是男方由媒人带领到女方看过姑娘后,妇方父母对婚事暂不表态,再由 媒人带领,回方男家。祁阳一带则称为“看当”。看当时,男方父母应先奉 上香茶一盏,然后和妇方父母交谈。妇方父母通过察看男家并与男方父母交 谈,如果对婚事认可,就将香茶喝尽,男方父母立即以“亲家”相称,并盛 情款 待客人。否则,女方父母应起身告辞,男方不要勉强留客。
传统中式婚礼习俗 3. 安床: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 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 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 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抬床的人。铺床 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 “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 婚姻和睦。儿女成双,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人 能给新人带来好运。
媒人在旧式婚礼中的重要角色
在男女两家对婚事取得基本一致的意见之后,他要引导男方去相亲,代双方 送换庚贴,带领男方过礼订婚,选择成亲吉日,引导男方接亲,协办拜堂成 亲事宜,一直到“新人进了房”,才把“媒人抛过墙”。媒说得好,双方都 满意,以后常来常往,成为故旧;媒说得不好,双方不满意,往往归咎于媒 人,从此视为路人。 说成一桩媒,媒人可以得到一些钱财,称之为“谢媒礼”。这笔钱一般由男 方支付(如果是男到女家,则由女方支付),在成亲的前一天,连同送给媒 人的鸡、肘子、鞋袜、布料一起送到媒人家。媒人第二天一定要去引导接亲, 称之为“ 圆媒”或“启媒”、“发媒”。谢媒钱的多少,视主家经济状况 自行决定,但无论多少,均需用红纸封好,称为“红包”或“包封”。红包 上习惯写上“包封签子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