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先来认识两个人,一个是周婷婷。
她生于1980年。
出生后因一次感冒发烧导致双耳失聪。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从小双耳失聪的孩子,三岁半在亲人教育下,开口说话并学习认字,六岁认识了两千多汉字,进入普通小学读书,就读正常小学后连跳两级,八岁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一千位数字,打破当时世界吉尼斯纪录,十一岁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之一,十三岁被评为“全国残疾十佳少年”之一,十六岁被保送入辽宁师范大学,周婷婷成为中国第一个“聋人少年大学生”,十七岁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二十二岁被选为首届“海内外十大时代女性人物”之一,二十三岁在美国获得硕士学位,二十四岁考入波士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那么,她的成功靠的是什么呢?当然这里面少不了她坚强的意志,可又是谁能让他如此坚强的面对生活呢?那就是她的普通而又伟大的父亲——周弘。
周弘原本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他以自己无限的父爱,帮助女儿走出了残疾的阴影,将双耳全聋的女儿培养成中国式的海伦·凯勒,让女儿走上了一条超越身边所有健全同龄人的辉煌道路。
周弘成功的关键,是他在探索女儿教育方法的过程中,找到了“赏识教育法”这一教育的瑰宝。
用“赏识教育法”教育出来的孩子,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充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并将这种乐趣自动地转化为继续学习的无穷动力;缺点在不知不觉中变小消失;从人格受到尊重;自信心十足,独立能力强,到将来成才,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那么究竟什么是赏识教育呢?周弘说:“赏识就是看得起,士可杀不可辱!赏识其实就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不要问人生有多少缺点,而要问有没有优点,哪怕满身缺点,只要有一个优点,就尽量发挥它,然后让这些星星之火,通过我们做家长的小题大作,无限夸张,使其成为燎原之势。
”我们来看周弘是怎样赏识自己的孩子的:婷婷第一次做应用题时,十道只做对了一道。
也许这时候有的家长巴掌就过去了。
而周弘没有。
错的地方不打×,对的地方打了一个大大的勾。
然后发自肺腑地对她说:‘婷婷,你太了不起了!第一次做应用题十道就对了一道,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碰都不敢碰哎。
’小婷婷听了这话,自豪极了,越来越爱做,一次比一次对的多,升初中考试,数学考了99分。
还有一次周弘无意中发现:周婷婷和海伦·凯勒(一岁半时盲聋残疾,会说五种语言)的生日差两天。
他就兴奋地告诉婷婷:孩子,老爸发现了一个大秘密,你是超人海伦凯勒的转世,你比她整整晚出生100年,婷婷说:“老爸撒谎,她是1880年6月27日,我是6月29日,比她晚两天。
”周弘说:“宝贝,这你就不知道了吧?你妈生你的时候难产,海伦是顺产。
”婷婷瞪大眼睛问:“老爸,真的吗?我可以像她那样厉害吗?”当然。
从那以后,周婷婷时时以伟人自居,严格要求自己,后来真的成为像海伦凯勒一样的女强人。
从这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周弘在教育孩子时选择的是尊重孩子,把孩子身上的优点无限夸大,让孩子找到自信,找到努力方向。
这就是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是一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奥秘在于承认差异、允许失败,从错误中找出优点。
举个例子:在孩子学说话时,家长就承认差异。
说话早的孩子行,说话迟的孩子也行,不仅承认差异,而且欣赏差异。
在孩子学走路时,家长同样能允许失败。
孩子不小心跌跤后,会遇到家长的斥责吗?世上有没有这种事?绝对没有。
孩子学走路时,哪怕跌十次跤,一百次跤,一千次跤,家长都会鼓励孩子站起来。
一天中午,蒋湘渝老师接到了儿子的电话——“老爸,我数学和物理考砸了!”儿子怯怯地说道。
听到这个消息,一般的家长很可能回答:“你怎么会这么大意?以后要细心点!”“这次得好好总结,下次要考好些!”但蒋湘渝老师非常有智慧,他的回应是三个字:“太好了!”考砸了,怎么还是“太好了”呢?儿子大惑不解。
蒋老师对儿子解释:“儿子啊,考试不就是检验你这段时间学习的效果,帮助你发现学习上有哪些薄弱的环节和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吗?只要好好的总结,下次一定考得更好,取得优异的成绩。
”儿子后悔地说:“老爸,其实数学本该考得不错的,但是有一道题卡住了,想了十多分钟……”“儿子,这次的教训就是宝贝啊!总结经验,逐步提升,下次一定考得更好!”儿子继续倾诉:“数学考完后,我纠结地想着考题,跟同学比对答案,结果搞得心情很差,考物理的时候完全不在状态……”“儿子,从此以后,考完的科目不要再去想它……”儿子对爸爸掏出了心里话,整个人轻松多了,学习的劲头也上来了。
放学后,儿子回到家,蒋老师兴冲冲地说:“儿子,咱们原来说好了,你考完试爸爸请你看电影。
走,咱们现在就去!”哪知道儿子却说:“老爸,今天晚上我哪儿也不去了!”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足足写了三页纸的考试总结。
问题背后是宝藏。
蒋老师的包容和理解,诱发了孩子学习的动力,促使孩子反思总结。
期末考试,孩子考了全班前五名。
试想,如果孩子考砸之后,父亲采取的态度是指责、抱怨和唠叨,那我们很有可能就把宝藏全扔了。
作为家长,周弘用赏识教育法,让双儿失聪的女儿走向成功,成为中国式的海伦凯勒。
作为老师,我们能不能用赏识教育让我们的学生走向成功?赏识教育在教学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一、赏识教育可以让学生看到自我价值,树立自信心和远大理想。
人需要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中建立起对自己的认识。
在人的本性中,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尤其是学生,他们的知识粗浅,意志脆弱,但又极力地想表现自我,想得到别人的承认。
他们的一些想法不可避免的带有幼稚性和不成熟性。
如果此时教师过分地去求全责备,不支持、不信任,甚至蔑视,会严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不是成大才的料子。
反过来,如果我们都以赏识的眼光和态度去对待他们,从积极的方面去肯定他们的成绩和进步,则可使他们看到自我的价值,从而向更高的目标去努力。
一句话改变一个学生的命运“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一定会是纽约州的州长”,一句普通的话,改变了一个学生的人生。
小罗尔斯出生于美国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这里环境肮脏、充满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汗的聚集地。
因此,他从小就受到了不良影响,在就读美国纽约大沙头诺必塔小学时经常逃学、打架、偷窃。
一天,当他从又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小学校长皮尔保罗将他逮个正着。
出乎意料的是,校长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诚恳地说了上面的那句话并给予语重心长的引导和鼓励。
当时的罗尔斯大吃一惊,因为在他不长的人生经历中只有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说他可以成为五吨重的小船的船长。
小罗尔斯记下了校长的话并坚信这是真实的。
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在他心里高高飘扬。
罗尔斯的衣服不再粘满泥土、罗尔斯的语言不再肮脏难听、罗尔斯的行动不再拖沓和漫无目的。
在此后的 40 多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
51 岁那年,他终于成了纽约州的州长。
对罗尔斯而言,校长的一句话,无疑给他树立了一个人生目标,指引着他向那个终极目标努力奋斗。
校长保罗的引导和鼓励挽救了罗尔斯,成就了一位州长。
对老师而言,应认真而有爱心地对待每个学生,你是忽视、轻视学生,还是重视、赏识学生,将意味着你是毁掉一个人,还是成就一个人。
二、赏识教育可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意识。
有这样一名英语教师,他曾在他所教的两个班级采取不同的措施让学生记单词。
甲班每天花10分钟默写英语单词,写错的每人罚抄30遍;乙班每天进行男女生默写单词对抗赛,默写最多的人可评为本周最佳记忆能手; 不到两个星期,两个班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就出现了很大的差别:甲班同学都在应付式地记忆,为了怕罚,有人甚至在默写时偷偷地查单词表或抄袭;而乙班同学个个在暗中较着劲儿,课间也自动地相互背单词。
不要说是学生,我们成年人又有哪个不想被领导、被别人赏识呢?三、赏识教育能使学生优势互补学生的个性有差异,学生的闪光点也不相同,教师对学生闪光点的赏识会引起周围许多同学的注意,她们会喜欢这个闪光点,从而模仿着学习。
社会心理研究认为,人们普遍愿意模仿学习他们喜欢、爱戴的人,学生更是如此。
由于同学间的互相学习、互相感染,使同学逐渐形成优势互补,取长补短。
四、赏识教育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开拓型人才。
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教育的目标不再是知识型的、刻板式的人才,而是创新式的、开拓型的人才。
如果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一味地要求学生循规蹈矩,教条式的接受知识,这是不符合时代要求的。
而要培养有创见的,有个性的有用之才,赏识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对学生的不同见解,不同的解题方法大加鼓励,大加赞赏;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甚至反对意见,长期下去,学生就会养成积极思维,努力创新的优良品质,逐步成长为开拓型人才。
三、如何实施赏识教育可见,教师对学生的赏识是十分重要的,那么,怎样去赏识学生,使他们走向成功呢?1、善于表扬学生,给学生以自信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能行”的心态中觉醒。
所以教师要注重激励的作用,善于表扬,就意味着会赢得教育上的主动权。
教师应该坚信每个孩子都有优点,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才能,正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例如有些孩子思考能力欠佳,但动手能力很強。
而且学生总是想把自己最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这种愿望会比社会上的其他人更强烈。
而教师的每一次表扬不但鼓舞了学生,也巩固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故事或许我们都已耳熟能详:一次,陶行知先生看到一名男生用小石块砸同学,便当即制止了他,并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谈话。
陶行知简单了解了一下情况后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
陶行知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到这里来,并且一直在这里等我。
”男同学犹豫着接过糖。
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这也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砸人时,你立刻停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
”男同学吃惊地瞪大眼睛。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给他:“我调查过了,你用小石块砸那个同学,是因为他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同学,这说明你有正义感。
”这时男同学感动地流着泪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该砸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掏出第四块糖递过去说:“你能够主动认错,应该再得到一块糖。
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接受了。
”陶行知先生对学生“打架事件”的处理,正是抓住了学生行为中的积极因素,尊重学生的人格,采用“赏识”的策略使学生自己认识到错误。
2.尊重学生,激励学生尊重学生是教师热爱学生,赏识学生的具体表现,这里的尊重学生包含二层意思。
其一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师生应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的人,也许教师一句无意的“你怎么这么愚蠢”,“你这饭桶”。
将给学生心灵带来无尽的创伤,甚至影响到学生今后的成材。
学生是人,是人就有人的自尊;因而教师不能歧视任何一位学生,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