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使赏识教育成为先进的素质教育理念
发表时间:2012-07-06T11:01:54.25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2年8月总第62期供稿作者:◆綦芳[导读] 四是赏识使学生感受到沟通与和谐的快乐教育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
◆綦芳新疆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卫生学校836500 摘要:针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在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中遇到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在工作中不断的探索,提出赏识教育可以作为一种先进的素质教育理念,使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挖掘自身潜力,学好专业基础知识,保证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关键词:赏识教育素质教育理念
新疆阿勒泰地区卫生学校地处祖国西北边陲,成立于1973年,是一所新疆自治区重点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占85%,包括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锡伯族、塔塔尔族等9个少数民族,大多数学生来自牧区,汉语水平与文化基础知识较薄弱,学生入学后感觉很自卑,没有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针对这一普遍现状,我校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尝试赏识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素质教育理念。
一是赏识使学生充满自信。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一种自卑心理,认为自己进入了中专就意味着被大学淘汰,被同龄人淘汰,也即将被社会淘汰了。
因而对前途感到希望渺茫,缺乏学习的信心和热情,没有了前进的动力。
面对这种状态,作为教者的我们该怎么办?应该赏识你的学生,使他们对自己、对未来充满自信。
赏识是一种心态,一种教育者的精神状态。
赏识教育是源于对学生的爱,发现并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造就教师自身的赏识心态,落实到学生与教师健康互助、幸福成长的教育中。
每当笔者用真诚的话语激励学生的时候,就发现学生们黯淡的希望之火点燃了,他们会重新认真地审视自己,找到支撑自己信心的支撑点。
他们的自信心加强了,学习的动力也更鲜明了。
二是赏识使学生能充分发掘自己的潜力。
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说过 “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的心中”。
应试教育衡量学生的标准只有一个:分数。
因此,很多学生陷入了片面的应考中而忽略了对自己潜能的发掘,于是出现了许多高分低能儿。
但对于中等卫生学校的学生而言,技能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
在教学中,笔者注意赏识学生,认为他们有能力超越自我,引导他们向更深层次进取。
很多学生在赏识下充满着自信,在自信的前提下发掘着自己的潜能。
在进行实验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打破书上的条条框框,思索出更好更创新的实验方法,提出更有创意的问题。
然后笔者再与他们共同探讨。
每次上课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时学生的创意甚至超出了一个中专生的思维范畴。
在赏识和鼓励下,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发掘,也为培养实用型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赏识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之一就是渴望得到赏识,渴望被关注、被重视。
人的生理生命需要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而最不可缺少的营养却是常常被人们忽视的阳光、空气和水。
赏识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正如我们不可缺少的阳光、空气和水一样重要。
它击中了现行教育的根本弊端——抱怨。
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中专生的思想单纯,世界观、价值观不成熟、不完善,心理承受力较弱。
鄙视、抱怨令他们的心灵难以承受,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而赏识会重新激发起他们的热情,引导他们渐渐走向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更大的前进动力。
记得有一个纪律和成绩都较差的班,很多老师都不愿上他们的课。
笔者教了他们《病理学》这门课后,对他们进行了一次基础知识测验,结果,全班60多名学生只有两名及格。
笔者在进行考评的时候没有讽刺、挖苦他们,而是鼓励他们,帮他们分析问题所在。
对他们答得好的地方加以肯定,并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告诉他们考试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和赏识后,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提问的学生也多了。
到了期末考试时,全班消灭了不及格,90分以上的超过了三分之一。
当同学们得知这一消息时,都欢呼雀跃,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
四是赏识使学生感受到沟通与和谐的快乐教育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
赏识不是简单等同于表扬。
赏识教育所追求的成功,应该是全面的成功,是人生的和谐与沟通。
中专生有思想、有追求,但思维不够成熟,追求的方向难免会有偏差,他们需要交流与沟通。
赏识学生,使学生体验到沟通的快乐、被关注的幸福,进而实现目标与实际能力的和谐和社会的和谐,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感受到人生的快乐。
赏识能使学生充满自信,在自信的前提下,学生的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掘,在这样的努力下,学生能逐步走向成功,品尝成功的快乐,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以健康的心态走向社会,与社会的节拍和谐一致。
如将赏识教育引入了我们的教学中,作用无疑是巨大的,效果也是显著的。
当然,赏识是赏识学生的优点、长处和进步,而不是忽略学生的缺点和弱点,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应该及时批评。
在肯定学生的每一个进步的同时,让他们看到新的目标,产生征服的愿望,让他们来不及骄傲,这样的教育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是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他们中每个人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一份作用,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把才能和力量充分发挥出来,融入到社会中,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对于教者来说,这一课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梅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2]白洪海《心理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