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惠州旅游发展潜力

惠州旅游发展潜力

国际分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自然环境,这主要是指地理环境,是地区生产力发展的条件和源泉;二是生产力水平,主要是指这一地区的科技生产能力;三是意识形态,即文化和法律环境。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自然环境是基础,生产力水平是条件,意识形态是保障,也是内外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决定了这一地区在国际分工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决定了这一地区应该生产什么和如何样生产的问题。

首先分析惠州的自然环境,以惠州为中心的地理位置是"珠江三角洲的后方,粤东地区的前沿",处于广东省的东部地区。

东有珠江流域的广州、东莞,南有深圳和香港,西有东江流域为主的河源、梅州、潮州、汕头、汕尾,相距都在约150公里,再后就是以厦门和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从大区域的地理位置上看惠州处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海峡西岸之间。

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江水、湖泊和海洋惠州都有,人类创造的交通通讯都在,这也是惠州区域的优势,是其它地级市无法比拟的,这就决定了惠州在整个中国经济,乃之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战略定位。

但在珠三角地区新一轮改革发展中,后3O年惠州经济发展,要构建一个"惠州模式",这一模式不同于珠三角地区的其它模式,主要特点要充分体现一个"大"字,即"大区域、大流通、大合作",大区域是立足于惠州,将前后臂伸向泛珠三角和长三角;大流通是以惠州的大亚湾为中心,伸向南海的周边国家和地区,形成商品流通的一体化联合体;大合作是粤东地区以惠州为首,承接粤东和长三角的产业转移,三个"大"的一体化特征,立足惠州,放眼世界,未来30年,构建"大亚湾经济圈"。

惠州模式的含义惠州模式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以惠州为中心,建设世界级的石化基地和国家级的电子信息基地,建成"大亚湾经济圈";以西湖为中心,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国家生态城市。

这一模式形成了三个一体化的格局。

一是石化和电子产业一体化;二是以产业带动的物流一体化;三是以国家生态市带动的城乡旅游一体化,到2020年将惠州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惠民之州。

惠州模式的内容全面对接"纲要","惠州模式"的具体内容可以明确为建设五大基地:世界级的石化基地,国家级的电子信息基地,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实践基地,珠三角乃至粤港澳地区旅游休闲度假基地,科学发展惠民利民试验基地。

2.珠三角乃至粤港澳顶级休闲度假旅游基地打造以东江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历史名城,从而支撑旅游业的发展。

将整个珠三角,乃之环太平洋东部的旅游圈相连接,形成旅游产业一体化。

惠州旅游界有以下的目标和措施:到2012年,旅客接待总量达到2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50亿元人民币左右,争取建成五A级景区四个,兴建五星级酒店五家以上,建成一批有资质等级的高级旅行社;到2020年,建成珠三角乃至粤港澳顶级休闲度假旅游基地、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游客接待量达到4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50亿以上,应该占全市GDP的20%以上。

惠州要争创"国家生态市",到2015年,惠州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并保持在60%以上。

为此,要树立森林度假、滨海休闲、温泉养生、文化体验、运动休闲五大品牌。

同时,形成五大旅游组团:以南昆山为核心的北部森林度假、温泉养生;以罗浮山为核心的西部文化旅游、休闲旅游;以惠州中心城区、特色街区和古镇为核心的中部商务会展、文化观光;以叶挺故居和秋长客家围屋为核心的南部红色旅游、客家文化旅游;以巽寮湾为核心的东部滨海休闲度假旅游。

进一步对接深圳和香港的旅游产业,往西发展与海峡两岸和长江三角洲相连接,形成珠三角、海西和长三角的旅游带。

建设开放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根据"纲要"要求,抓好交通基础设施的对接,形成三横五纵网络化道路交通是全面融入珠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点。

如能尽快完善高速路收费问题,通过电子联网和粤通卡刷卡通行,就可大大缩短时间和避免道路拥堵等问题。

此外,城市与道路网络在规划时要注意衔接,要建成等级路和高速路在二十千米内可互通、城际轨道陆续代替道路运输、铁路与港口链接的网络化道路,确保旅客和物流货运都能安全快捷到达并环保低耗。

现在大亚湾的海运港,其海洋运输能力非常不够,要加大力度建议,争取国家项目落户在大亚湾海运码头与深圳相对接。

今年,惠州有七条高速公路要动(竣)工,其中深圳至惠州的沿海高速公路、东莞至惠州的高速公路,这两条高速公路的开通,珠三角一体化进程就能进一步加快。

现已经启动了东莞至惠州的城际轨道建设。

此外,深惠双方将努力贯通深圳地铁三号线联通惠州淡水。

这样,高速公路、轨道交通能将珠三角东岸三个城市通联。

惠州机场也将按4D级标准进行改造和扩建, 大开放的海陆空交通网络,消除珠三角城市之间的壁垒,形成以广州、深圳和惠州的交通三角圈的立体交通网络。

上述文章为2009年近年来,我市经济建设快速发展。

"十五"期间,我市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8‰到2005年,惠州市工业总产值已超过1600亿元,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新型工业化的成功转型。

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占据了半壁江山,被授予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称号。

2006年2月,投资43亿美元的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的建成投产,以及中海油1200万吨炼油项目在去年年底的动工建设,极大地推动了我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成绩面前,惠州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环境资源对于一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我的体会是,发展经济决不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

惠州自古就有"半城山色半域湖"的美誉,自然环境资源的条件好。

区域内的西湖、东江、大亚湾等,都是惠州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可多得的自然基础。

对此,惠州一直将其视若珍宝。

在引进经济项目的时候,充分考虑了保护环境的因素,实行环保"一票否决"的制度,杜绝高污染、重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项目引进,为惠州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牢固基础。

近年来,我市还通过成功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多块"金牌",提升了城市环境综合素质。

不久前,在世界银行公布的中国120个城市构建和谐社会排名榜上,惠州居第16位。

这从侧面说明了惠州市在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得到了世人的认可。

当前,我市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市委、市政府明确了抓环保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决心把惠州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健康协调、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的生态型人居城市,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的"绿色明珠、宜居典范"。

上述资料为2010年2-3 依托珠三角,整合资源,加强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服务业的现代化是一个地区经济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

现阶段的城市化,不仅仅是城市的大规模化更要突出其内涵和功能的现代化。

城市具有市场中心、信息中心、服务中心的功能,城市化的过程就是城市功能不断强化,服务业集聚的过程。

城市作为要素和产品的市场中心和聚散地,集聚和扩散的依托就是服务业。

服务业是城市化的载体和依托。

惠卅I市作为珠三角东岸地区主中心城市,素有"粤东门户"之称,是连接粤东和粤东北地区的交通枢纽而向泛"珠三角"东部福建、江西辐射的门户城市。

惠州第三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信息、物流流通,并依托深圳强化其金融、保险、物流、法律、会计广告、管理与技术、咨询等生产服务业的发展,以便为工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此外,惠州有良好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集山、水、湖、泉、海、岛于一身,如西湖、罗浮山、南昆山及优质的海滨沙滩、众多的海岛等;而深圳有经营旅游项目的经验和人才,有国内外知名旅游品牌。

惠州水资源十分丰富,东江、西枝江横贯境内,是惠州、深圳、东莞、香港等地的主要水源;惠州与深圳共享大亚湾。

因此,惠州的水资源保护是珠三角共同的责任。

深圳淡水资源稀缺、淡水需求量不断增大,水资源的保护尤为重要。

但是,东江及支流污染严重,水位逐年下降,惠州水资源现状令人担忧。

作为东江上中游城市,惠州致力于建设生态市,放弃了一些有污染的工业项目,并已投入大量资金治理水污染,惠州为保护东江水资源做出了巨大贡献。

所以深惠两地必须加强旅游景点的整合,丰富旅游内涵,共同致力于水资源的保护、治理,进而带动带动两地经济的发展。

休闲旅游休闲旅游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旅游。

我们通常所说的旅游,是指以历史文化、自然景物为依托的观光旅游;而休闲旅游,则是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以特定的文化景观和服务项目为内容,以休闲怡情为主要目的,为离开定居地而到异地他乡作一定时期的游览、娱乐、观光和休息。

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的不同还在于一"动"一"静",一"行"一"居",一"累"一"闲"。

一为观光旅游,以满足一定的精神需求,但易产生"游累";一为休闲旅游,以获得全方位全身心的休闲满足。

可以说,休闲旅游是对旅游体验生活的一种升华、抽象和概括,是由旅游、娱乐、游乐、自我完善产生的,反过来又指导旅游休闲。

我们讲休闲,不是提倡吃喝玩乐,而是通过这种形式,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培养"高度文明的人"(马克思语)和具有科学关怀意识的人。

人们在休闲旅游活动中可以了解历史,增加知识,接受教育,启迪智慧,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科学涵养。

Strength分析--惠州发展休闲旅游的优势分析1.拥有得天独厚的区域位置和较为完备的交通基础设施惠州位于广东省东南部,地理位置优越。

东至汕头280多公里,西去广州130公里,南往香港(深圳)8O公里,北沿京九线可直达北京。

京九铁路设大站于惠州,惠深、广惠、深河等高速公路及广梅汕铁路在区内贯穿而过,与惠州机场、惠州港、东江河构成了四通八达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

可见,惠州有着发展休闲旅游的良好可进入性,其优越的交通地理位置为休闲旅游奠定了广大的客源地空间。

2.拥有极为丰富的休闲旅游资源,具有发展休闲旅游的比较优势和区域优势全市具有旅游开发潜力的景点有900多处,属旅游资源高密度分布区,并具有旅游资源多样性和人地互感多层次的特点,集山、江、湖、海、泉、瀑、林、涧、岛为一体,融自然、人文资源于一身,其中被列入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及自然保护区的有6处,拥有"岭南第一山"--罗浮山,"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南昆山,"东方夏威夷"--巽寮湾,"苎萝西子"--惠州西湖,还有全国唯一的海龟自然保护区;惠州还是广东省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唐至近代1000多年间,有480多位中国名人(如北宋文豪苏东坡)客寓或履临惠州,留下了丰厚的名人文化遗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