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哲学

古代哲学

1.简析《周易》的基本思想。

简易,变易,不易。

1.简易:《周易》阐述了宇宙万物的根本问题;“大道至简,日用而不知”。

2.变易:《周易》阐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立场。

3.不易:《周易。

阐述了复杂事物中是有规律可循的。

“万变不离其宗”。

2,简析易经和易传的构成《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其学说本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

《易传》共7种10篇,它们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角、《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

自汉代起,它们又被称为“十翼”。

3,解读“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含阴阳,阴阳一分为二,是故太极生两仪。

太极生阴阳,阴阳又生化成四象,四象即是四种形象,四象即是太阴、太阳、少阴、少阳。

然后再由此形成的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的形象,八卦即是四象演变出来的母象。

八卦名:乾坤震艮离坎兑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即太级,“道生一”,道是无形无象,无物无状的原始物质,随着运动和变化,它由散而聚,由隐而显,由无到有,生成为一,这个一就是太极,“易有太级”。

二即阴阳,一生二,即“太极生两仪”。

三即三才。

二生三:太极生两仪,即为阴阳,为清浊,清者上升、浊者下降,阳者为天,阴者为地,有了天地,就有了人。

天、地、人即为三才。

当然万物就是我们所理解的世间万物了。

4.解读“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阴阳结合而生万物,与男女结合而生生物,是相似的。

由此可知。

阳是男道,阴是女道。

《系辞传下》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天地是阴阳的物质表现,乾坤是阴阳的象征表现。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系辞传上》)阴阳生成万物的过程,与男女生成生物的过程完全相似。

5,解读“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其语义为:一阴一阳的运行变化称之为道,人从天道变化中得到了善,人性使天道赋予人的这种善得到完成和显现。

成之,是说人秉受天道之善是通过人性来实现的。

什么是善?顺天修道,顺阴阳,合天道,就是善。

“性”字作为一个重要的名词术语在古代汉语中兼具“本性”和“生命”两层含义。

《系辞》的这段文字清楚地表明,生命之道其实就是一阴一阳之道,离开了一阴一阳之道就很难对生命现象予以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

进一步说,个体生命其实不过是对一阴一阳的生命之道的具体展现和面向物质层面的形而下落实。

质言之,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原本就是合而为一的。

个体的生命活动与一阴一阳的生命之道实为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如此,离开个体的生命现象那么将会很难理解一阴一阳的整体生命之道。

6,简析“洪范九畴”的内容。

《尚书.洪范》提出的治理国家必须遵循的9条大法。

据说是周武王十三年(前1122)灭殷后,殷遗臣箕子与同武王信纸述天人关系时提出的。

9条大法是:1.五行,即:”水、火、木、金、土”。

水的属性”润下”,其味酸;金的属性”从革”(可以随意改变形状),其味辛;土的属性可以种植与收获,其味甘。

2.”敬用五事”,即:态度要恭谨就严肃;说话要和顺,说话和顺办事就顺利;认识要清楚就能辩别是非;听事要聪敏谋事就能成功;思虑要通达,思虑通达就能圣明。

3.”农用八政”,即管理民食、管理财货,管理祭祀,管理建筑,管理教育,管理司法,接待宾客,治理军务。

4.”协用五纪”,就是要和岁、月、日、星辰、历数协调一致。

5.”建用皇极”,即树立皇极的威信,并建立遴选官员和赏罚的标准;6.”义用三德”,即治理众民要以”正直”为本,同时在必要时又要刚柔并用,或者以刚制胜,或者以柔制胜。

7.”明用稽疑”,就是通过龟卜和诬占以探询上天的旨意,同时,参照卿士、众民和自己的意见做出判断和决定。

8.”念用庶徵”,就是通过雨、晴、暖、寒、风等的气候变化以判断年景和收成。

9.”飨用五福,威用六极”,就是通过寿、富、康宁、亲近有德、善终等”五福”劝导人诬向善;通过夭折、多病、忧愁、贫穷、丑恶、懦弱等”门极”警戒和阻止人们从恶7,简析洪范中的五行思想。

我们惯常所说的:“金木水火土”是相克的说法,也就是金克木木克水水克火等“土金水木火”是相生. 行:一是水,二是火,三是木,四是金,五是土。

水向下润湿,火向上燃烧,木可以弯曲、伸直,金属可以顺从人意改变形状,土壤可以种植百谷。

向下润湿的水产生咸味,向上燃烧的火产生苦味,可曲可直的木产生酸味,顺从人意而改变形状的金属产生辣味,种植的百谷产生甜味。

8、辨析“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的观念在中国古代早就产生了,它可以说是典型的中国哲学智慧。

“金木水火土相合生成万物,酸甜苦辣咸五种滋味满足人们口味,协调六种音律来悦耳,端正七窍来服务于心智。

意思是说,多种因素相互配合、协调来组成新的事物或达到理想的效果。

相反,只有一种声音谈不上动听的音乐,只有一种颜色构不成五彩缤纷的景象, 只有一种味道称不上美味。

也就是说,只有允许不同的事物存在,才能形成五彩缤纷、繁荣向上的局面;否则便陷入单调、乏味乃至死亡的境地。

在为人处世方面,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既坚持原则又不排斥不同意见,在相互争论辩解中达成共识。

在中国古代,“和而不同”也是处理不同学术思想派别、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则,是学术文化发展的动力、途径和基本规律9、辨析“天人合一”。

1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

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

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

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

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

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

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

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

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

"天人合一"的思想无处不在,甚至在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分别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缺一不可。

10、辨析“义利之辩”。

“义利之辩”是儒家传统的重要义法之一。

“义利之辩”就是要辩明“义”与“利”的关系。

儒家历代圣贤都非常重视义利问题,朱子曰:“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义利之辩”于儒家文化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要辩明义与利的关系,首先必须了解何谓“义”何谓“利”。

何谓“利”,这好理解,“利”就是物质利益,而“义”则是儒家文化传统的一个基本德目,其重要性仅次于“仁”,在儒家文化的语境里常常是“仁”“义”并称。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义”进行理解。

首先,“义”是儒家所提倡的一种基本价值,一种根本精神和理念。

孔子曰:“君子义以为质”。

这里,“质”是与“文”相对举的,“质”为内容,为精神,为理念,为价值;“文”为表象,为形式。

其次,“义”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和取舍标准。

《中庸》曰:“义者,宜也”,韩愈说:“行而宜之之谓义”,朱子进而认为“义”是“天理之所宜”。

“宜”字是“应该”的意思,“义”就是一种行为规范和取舍标准,强调的是人的行为的正当性、合理性、合法性,要求人们在决策时要充分反省和思考“应不应该”的问题。

第三,“义”是一种途径,一种上达天道和下贯人事的途径。

孔子曰:“行义以达其道”,孟子则把“义”视为“人之正路”。

“义利之辩”的义法在儒家思想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是儒家思想在现实社会层面进行落实的“世间法”。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儒家“义利之辩”这一义法的根本精神。

11、分析诸子百家产生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分离趋向统一的历史时期,也是学术思想的繁荣时期。

针对社会急剧的发展变化,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发表各自看法,逐渐形成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兵家等许多学派,史称“诸子百家”。

12,试述儒家源流。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

做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

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虽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但也只是诸子百家之一,与其它诸子百家地位一样,本无所谓主从关系。

今天儒家所拥有的地位,是由于儒家在她产生以后,在从古到今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所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独占大一统思想地位后而行成的。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也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国人。

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程颐、朱熹(继孔子后最博学的大儒)、陆九渊、王阳明等;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等书为经典;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等。

儒家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汉初,遭统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后受玄学、佛学的挑战,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历空前之厄,但还是绵延至今,其原因是因为儒学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

而且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它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于今天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

13,试述儒家特征。

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仁”字以及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14,试述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主要指儒学十三经。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15,试评有关儒教的争论。

以儒教一说非孔圣之道.16、谈谈孔子的教育观。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尊师爱生”,“践行兼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以上为主要),论辩切磋,问难答疑,观物析理,化以人文诸多方面。

17、试析孔子的仁学思想。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

18、试析孔子的正名思想。

也许意思是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或者是说,一个人应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做事情才会有公正的品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