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国学2》中国古代哲学.ppt
《国学2》中国古代哲学.ppt
• 《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 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 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它是整体性的,在本质上既不可界定 也不可言说。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也不能将其特性有限地表 达出来。它是不受局限的、无终止的一切事物的源泉与原始浑然 的总体。“道”又不是一静止不变的实体,而是一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与变迁的 过程。道是整体与过程的统一。在人生论上,老子强调“不盈、 不争”、“致虚极,守静笃”(“虚极静笃”是一种得道的境界,虚静
第四部分 读书学习与人生道路
介绍古人刻苦读书的精神及读书与仕途等关系。
第二编 传统文化的灵魂——古代哲学与古 人智慧
中国哲学在传统文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哲学凝聚了中华
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传统文化的灵魂。西方文化中宗教处 于核心地位,而中国文化中,宗教的功能基本上由哲学承 担。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宇宙的看法,对人生的看法,生活 的意义,价值信念即安身立命的根据,都是透过中国哲学 加以反映、凝结和提升的。要深入了解和把握传统文化的 精髓,则必须了解中国古代哲学。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哲学思想异常活 跃,涌现岀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如孔子、墨子、老 子、庄子、孟子、孙子、韩非子、荀子等,形成儒家、 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阴阳家、兵家、农家等学 派。在3000年中国哲学发展史上,有各种各样的思想 资源和思想传统,成为我们民族精神文化的不同基因, 至今仍产生着影响。而对中国哲学发展影响最大的有 四大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早期儒家、早期道家、中 国佛学、宋明理学。
这四大传统共同特点是,它们的智慧都是人生智慧。 中国哲学的智慧是从伟大精神人格中、从哲学家的实 践行为中流露或显现出来的。中国哲学家透视现在, 玄想未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把高尚的 理想拿到现实世界来实现。
一、早期儒家
儒家最早代表人物有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荀 子等。儒学经典被称为“六经”:《诗》《书》《礼》《乐》 《易》《春秋》(《乐》失传后,称为“五经”)。早期儒家 思想还可以通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后两篇 为《礼记》中两篇文章,以上为“四书”)及《荀子》等来了 解。
• 《礼记》说:“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 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 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就是说,一旦 人能充分地护持住自己的道德理性,人就能全面发挥其本性,并且 尊重每一个人及每一物体的生存,使之“各遂其性”;这样就能回 应天地的生命精神,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与天地鼎足而三,理性地 并进而辅相天地。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的生活意义,由此确立。 早期儒家的“天道、地道、人道”思想,“天、地、人”三才的思 想,都是讲创造生命精神贯注于天上、地下、人间;人可以与天地 相协调、相鼎立,完成自己的生命理想;并以平等精神体察宇宙间 一切存在的价值,完成其生命;最终通过“正德、利用、厚生”, “立德、立功、立言”在实际行动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第八章、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
中国古代哲学萌芽于殷周之际。西周初年的《尚书·洪范》 提出五行学说,以金、木、水、火、土为构成世界最基本 的事物。殷周时期有了原始的“阴阳”观念。《周易》以 乾(天)、坤(地)、震(雷)、艮(山)、离(火)、 坎(水)、兑(泽)、巽(风)八卦说明自然想象和社会 关系。
国学讲座
——传统文化与智慧人生
西北工业大学 黄迪民 教授
传统文化与智慧人生
第一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介绍传统文化的概念、组成及其影响。
第二部分 传统思维与人生价值
从中国哲学的角度,介绍人与人、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等关系。
第三部分 道德修养与从政人格
介绍传统道德对古人的政治影响,阐述古人从 读书到从政的人格变化。
•儒家精神是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也就是伟大寓于平 凡的精神。儒家认为,人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成就道德人格。只要 挺立了道德人格,以良知作主宰,就能超越世间各种境遇,超越本 能欲望,以超越的精神,做好日常的事业。
二、早期道家
早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文约义丰,《庄 子》诙诡谲奇。《老》《庄》不独表达了特殊的人生智慧,而且 代表了特殊的中国艺术精神,以诗与寓言,以多义的比兴、隐喻 来表达形而上学的意涵,堪称世界文化奇葩。 《老》《庄》诗意 盎然,哲理宏博,汪洋恣肆,生机勃勃,暗示性无边无涯,涵盖 面无穷无尽。
•“仁”又是一种宽容的精神。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儒家的理想,是要把 仁爱的精神,由爱自己的亲人推广到爱周围的人,爱所有的人,爱 宇宙万物。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 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仁者把自己和天地万物看 成一体。儒家主张通过仁爱之心的推广,把人的精神提扬到超脱寻 常的人与我、物与我之分别的“天人合一”之境。1993年9月在美 国芝加哥,出席世界宗教大会的几千位宗教领袖或代表签署了《全 球伦理宣言》,其中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 文明社会矛盾与冲突相当普遍的当今世界,以“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的宽容诚恕之道,彼此尊重,加强沟通,理解与对话,是调节 人与人、国家与国家、族群与族群、宗教与宗教之间关系的良方, 也是克服人与自然对立所造成的生态危机的思路。
•儒学的精神,首先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对宇宙的一种 根源感。《周易·系辞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 易”。是说天地的根本性质是“生生不息”。《易传》认为, 宇宙是一刚健的生命体,不停息地变化流行,人也应该仿效它 而自强不息。人有了这种刚健自强、生生不息的主体精神,就 能够开拓创新、穷通变易。人效法天地、德配天地、宏大天性, 就是要发扬创造性的生命精神,全面发挥人的禀赋与潜能。所 以《论语》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是“仁”。“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仁者,人也”。其实,“仁”就是生命的相互感通,是天、地、 人、物、我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滋养润泽。“仁”又是主体内在 的意识,“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内在的“仁”具有 伟大崇高的道德价值。“仁者爱人”,它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
有仁德的人会用爱心去对待人,既自爱,又爱人,既自尊,又尊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