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津市2020年(春秋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

天津市2020年(春秋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

天津市2020年(春秋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 (2015高二上·桂林期中) 下列加横线词注音有两个错误的一项是()A . 迤逦(yǐ)洗漱(sù)酒馔(zhuàn)央浼(měi)B . 胆怯(qiè)憎恨(zēng)滑稽(jì)闷热(mèn)C . 祈祷(qí)倒涎(xián)剥啄(bō)岑寂(cén)D . 寒砧(zhēn)潜在(qiǎn)窸窣(sū)门栓(shuān)2. (2分)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 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再次暴露了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管理不严格等问题,人们对这场本不该发生的事件痛不欲生。

B . 2011年我国许多地方的大旱警示我们,本来就水资源匮乏的北京离“水贵如油”的情形指日可待,节水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C . 位于2011西安世园会主轴线上的自然馆,建筑体型独特,器宇轩昂,是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标志性建筑。

D . 针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现状,中央要求各地政府部门要顺应民意,从谏如流,及时出台有力措施,遏制房价上涨的趋势。

3.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当代中国的“富二代”现象传递出种种令人担忧的信息,如果任其发展,必然影响青少年的身心成长,甚至加剧社会的分化和对立。

B . 照片拍得好,诗歌写得有味,是由一个人的思想认识、艺术修养的高低所决定的。

C . 目前,电子计算机已经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快提高和造就一批专业技术人员。

D . 老赵大约七十岁上下,可身板很硬朗。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6分)4. (6分) (2015高一上·临川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微时代”,读什么?①信息技术代有更替,近两年来,微信成为很多人的移动聊天室,用户已超过6亿。

君不见,候机室内,人人运指玩手机;地铁车厢,茫茫一片低头族。

对许多人来说,“微信阅读”业已成为重要的阅读方式。

②订阅号渐渐增多,“选择”的问题也浮出水面。

将各种内容推送给我的公共号,的确是我订阅的;而我订阅的,又是我感兴趣的。

看不懂、不感兴趣、不认同其观点甚至仅仅是“讨厌这个帐号名”,都可以成为我不订阅、不看的理由,何况,订了我也可以不看,更不用说还随时能“取消关注”了。

在这样的“自由选择”下,我的阅读趣味乃至知识水平,决定了我能看到什么。

我读到的固然是我喜欢的,但我抛弃的却可能会更有价值。

这就像是进入了一个认知的丛林,我无法走出“自我”这个陷阱。

固化的欣赏口味与阅读取向,很可能让我无法去拥抱更为广阔的世界,寻求更为深刻的精神享受,甚至让我对世界的想象力开始萎缩。

简单点说,太舒服的阅读。

让我无法“突破”,甚至原地踏步。

③虽然没有大数据支撑,但微信的普遍状况,却也证明着这样的观点。

朋友圈中分享的公共帐号页面,很多都有“揭秘”“爆料”“有染”等种种令人惊悚词汇,更不乏“不得不看的人生格言”“30岁之前要明白的50个道理”等或浓或淡的心灵鸡汤。

多有无法深究的八卦,多有似是而非的劝诫,多有浅尝辄止的思考,多有不知所云的感悟……有人调侃说,这样的分享,说者未必懂,而听者也未必信,不过是在寻求饭局上的谈资。

这样的阅读状况,难免会让人担心背后日渐失血的心灵图景。

④更重要的是,每天更新的订阅人数、页面访问量,让公共帐号的提供者们,精准地掌握着读者的口味,从而不断满足甚至迎合着读者的阅读偏好。

这样的“正反馈效应”,将使这个新的阅读市场越来越像一个提供廉价用品的超市。

你的选择,也决定了你可能有的选择。

人人爱八卦,则高谈阔论种种内幕、秘闻的内容就增多;个个爱鸡汤,则励志类、成功学、创业经难免泛滥。

⑤有人说,世界上种种变动中的关系,只有两种状态,要么是良性循环,要么是恶性循环。

而让人欣慰的是。

这两种循环是可以转化的。

在微信阅读可能出现的循环状态中,只要有一方愿意迈出一步,就会改变其发展的走向。

对于读者来说,走出心灵之宅,克服懒惰或是畏难心理,努力寻找“高一层次”的阅读,去理解那些你或许不同意的观点,去欣赏那些你或许不喜欢的表达,在这个过程中肯定能发现那一片“林中空地”。

而对于微信公共帐号——这些文化产品的提供者们来说,则需要保持恒定的审美价值观,在分析与把握受众需求的同时,以更高远的眼界开拓更丰富的资源,不被枯燥的数字牵着鼻子走。

⑥希望那些微信阅读时代的公共帐号,以及那些不远的未来将会发生的更多阅读变革,在改变我们阅读的同时,也能给予我们以真正的幸福。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 . 微信阅读人数众多,多到可用亿计,已经成为被很多人认可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方式。

B . 读者订阅的都是其感兴趣的、特别喜欢的内容,这决定了其阅读必然是极其舒服的阅读。

C . 读者的口味被微信阅读的提供者们精准地掌握着,他们不断满足甚至迎合着读者的阅读偏好。

D . 微信阅读正在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但问题多多,需要正视并将其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2)下列对现阶段“微信阅读”的危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微信阅读很可能令读者的欣赏口味与阅读取向固化,使一些读者获得的精神享受是肤浅的。

B . 对看不懂、不感兴趣的内容不订阅、不看,长此以往,读者自然难以拥抱更为广阔的阅读世界。

C . 微信阅读给读者提供了“揭秘”“爆料”“有染”等饭局上的谈资,难免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

D . 微信阅读多涉及没有多少营养的劝诫、感悟等,读的时间久了会让读者患上精神营养不良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现在的微信阅读提供的产品虽多,但是真正有价值的、为读者健康成长着想的产品不多。

B . 作为读者,如果能够主动去欣赏那些自己或许并不喜欢的表达,那么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C . 微信阅读的提供者,被枯燥的数字牵着鼻子走,实际上就是一味迎合读者阅读趣味的表现。

D . 微信阅读时代的公共帐号在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必会引领读者通过阅读获得真正的幸福。

5. (9分) (2019高三上·淄博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谓“戏曲中国”,即戏曲所表现的中国,或者说,戏曲所表现的中国文化。

中国戏曲是“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中剧种最多、艺术生命力最强、剧目遗存最丰富的样式,但它为何比古希腊戏剧和古印度梵剧“晚出”呢?不少学者从外部条件和自身特征两个方面探讨戏曲晚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亦不乏值得商榷之处。

例如,着眼于外部条件者所得出的“主要原因在于商品经济不发达”这一影响至巨的结论就值得商榷。

单就外部条件而言,戏曲创作的艰难与迟缓绝非经济因素一端所能解释。

人类文化史已反复证明,文化创造除了受经济基础的制约之外,还受社会结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时代精神等框架的制约。

经济基础即使大体相仿,不同民族、社会的文化创造主体所面临的文化场合、文化情景也可能很不一样。

因此,从文化生态学角度来看,“戏曲何以晚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平民文化发展得不够充分。

中国戏曲建立在平民文化的基础上,所表现的中国文化以平民文化为主体。

文化的平民化不只是为戏曲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故事情节、表现形式,更为主要的是使文化发展的指向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朝而野,由雅而俗。

戏曲史上有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许多取材于唐传奇、诗文的元代杂剧,其结局都变悲剧为团圆。

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源于唐元稹《莺莺传》;元代白朴的《墙头马上》,源于白居易《井底引银瓶》,并非偶然,《莺莺传》和《井底引银瓶》都以悲剧结束,而《西厢记》和《墙头马上》则是大团圆的喜剧。

在这种不谋而合的共同现象背后,深层的原因何在?其实就在文化的平民化转向。

《莺莺传》中崔莺莺是名门闺秀,但没有勇气维护婚姻权利,预感张生有可能始乱终弃,她不是设法阻止这一结局的到来,而是向张生倾诉:“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

愚不敢恨。

”因为按照唐代上流社会习惯法,一个私订终身的女子是没有资格成为妻子的。

但上流社会的习惯法在平民社会中并不一定需要遵守。

宋代出现的代表平民意志的《张浩》,女主角李莺莺和崔莺莺不同:她主动与张浩私订终身,勇于维护婚姻权利,最终与张浩喜结连理。

这是平民文化带来的新伦理。

正是在这种平民文化兴盛的背景下,《西厢记》《墙头马上》等元代杂剧不约而同地改变了女主角追求爱情的行为方式或悲剧结局。

戏曲中国以平民文化为主导,并不是说它与大传统绝缘。

事实上,戏曲中国与大传统之间保持了持续不已的互动,并在这种互动中曲折发展。

在平民文化与精英文化的互动中,中国戏曲中产生了一大批表彰“中国脊梁”的作品,如明代的《浣纱记》《鸣凤记》,清代的《清忠谱》《桃花扇》。

在号称“十部传奇九相思”的明清传奇中,我们看到了另外的风景:社会正义和民族气节是这片风景中的主角。

这一类作品,不是对平民文化的否定,而是对平民文化的充实和提升。

戏曲中国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采用互文见义的方式,写宝、黛阅读这两部名剧,其核心是要写出那种足以提高人类尊严的两性间的真挚感情。

曹雪芹把《牡丹亭》爱情书写传统发扬光大,不只是题材选择方面的认同,也是一种文化立场的认同,在他看来,不是只有诗人笔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情怀才有价值,《牡丹亭》等所写的超越生死的爱情也有其崇高的价值。

由此一例,足以见出“戏曲中国”的文化意义之大。

(摘编自陈文新《中国戏曲——华夏文明的一张亮丽名片》,2019年7月13日《光明日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戏曲中国是指戏曲所表现的中国或中国文化,这种文化是以平民文化为主体的。

B . 文化的平民化促进了戏曲生成、发展,使文化发展的指向由朝而野、由雅而俗。

C . 从文化生态学角度来看,平民文化发展得不够充分,完全导致了中国戏曲的“晚出”。

D . 平民社会不一定遵守上流社会的习惯法,平民文化兴盛影响了部分元杂剧结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文章论证结构严谨,对中国戏曲晚出的原因从横向、纵向、正反等方面进行了递进式论述。

B . 作者从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关系分析,批驳了中国戏曲晚出主要是因为商品经济不发达的观点。

C . 文章运用了例证法,借《红楼梦》论述了戏曲中国对中国文化发展做出的独特贡献。

D . 作者运用了对比沦证,通过李莺莺与崔莺莺的对比,论述了文化平民化的转向对戏曲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 探索戏曲晚熟从其自身特征方面进行,经济因素完全不能解释戏曲创作的艰难与迟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