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卡特福德和奈达翻译等值理论对比研究论文

卡特福德和奈达翻译等值理论对比研究论文

卡特福德和奈达的翻译等值理论对比研究
【摘要】自上世纪中期以来,语言学派运用转换生成理论、功能理论等现代语言学理论,对翻译问题进行了科学系统的研究,开拓出西方译学研究的崭新领域,在西方译学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以卡特福德和奈达为例,旨在探讨这一学派对翻译等值所作的语言学探索。

【关键词】卡特福德奈达对等翻译等值对比
一、引言
约翰·卡特福德和尤金·奈达同属于西方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翻译理论都在借鉴了现代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形成了自己的翻译理论体系。

他们力图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进行更加客观、准确、科学的分析和描写,从而对翻译实践产生了实际的指导意义。

卡特福德和奈达分别从系统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法方面对翻译的本质和过程进行了描述。

本文以两位学者的理论基础为切入点,探索关于翻译等值的论述,并对二人的翻译等值进行简要的对比分析,以便更清晰地把握这两种理论的异同。

二、卡特福德和奈达的理论基础
卡特福德和奈达的翻译理论均来源于语言学,并加以改进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翻译理论体系。

然而.二人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却是不同的。

卡特福德的翻译理论主要得益于韩礼德(michael a.k.hmliday)的系统语言学。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提出,语言有三个基本层次:
实体(substance)、形式(form)和语境(context)。

系统语言学含两个基本出发点:第一,强调语言的系统性。

第二,系统语言学强调语言和社会紧密联系,研究语言必须从社会着手。

奈达的翻译理论主要以乔姆斯基(noam 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t-g grammar)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转换生成语法将语法结构分成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并提出了核心句(kernel sentence)的概念和一系列的转换规则,形成了一整套语法体系。

通过分析词汇在上下文中的语义关系,奈达冲破了传统翻译观中词类对应的局限,不再单纯以一种词性去对应另一种词性,而是提出四个语义单位(semantic category),即事物单位(object)、事件单位(event)、抽象单位(abstract)和关系单位(relation),并在此基础上,用七个核心句来讨论句子内在的关系。

其具体实现步骤为:确定每一个词的语义单位,补出隐含的句子成分,将得到的核心句一一列出并进行组合,转化成一种最适合译入语的表达形式。

逆转换理论打破了传统翻译理论在表层结构上进行的词语对应或句型对应,通过揭示表层结构进入句子的各个深层结构,有助于更好地弄清原文含义,克服歧义。

这样,奈达的翻译理论彻底冲破了翻译中形式上的束缚,保留了源语内容,对具体的翻译实践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三、卡特福德和奈达对等理论分析
卡特福德认为,翻译就等值来看,是将一种语言的文本材料,转换成等值的另一种语言的文本材料。

翻译实践的中心问题在于寻求等值成分,翻译理论的中心任务在于界定等值的本质和条件,也就
是说,确定语言之间的等值关系是翻译的本质和基础。

这种等值应该建立在动态而非静态的双语转换机制上。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卡特福德眼中根本不存在完全意义上的翻译。

在这一点上,卡特福德的理论似乎更为深入地触及了语言的本质。

奈达认为不同的语言应该具有相同的深层结构,语言间相同的功能产生了翻译中的对等现象。

只要“译语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与源语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程度尽可能的相同”,就出现了“功能对等”。

在阐释对等时,奈达指出翻译中不应该过分追求原文形式与译文形式的对应,而应将注意力转移到准确传达原文意义上。

动态对等理论打破了以前单纯重视文本比较的静态模式,认为只有让译文读者透彻地理解译文,才能做出与原文读者基本一致的反应。

由此可见,动态对等强调的是读者反应。

四、卡特福德和奈达对等理论的比较
卡特福德的“翻译等值”更多的是语言的语境和内部结构包括结构,语法和语意层次等方面的对等,而奈达的理论还是更多偏向语言学和符号学的取向来考虑翻译过程中的功能对等。

卡特福德的功能对等实质上是语境特征的对等,即寻找译语语境中和原语语境中对等的语言特征,是功能语言学派的观点而奈达追求的则是信息传递上的对等,追求的是在语言解码过程中的信息顺利传递和交际的顺利达成。

在译者能动性方面,卡特福德是从纯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两种语言的结构转化,却忽略了译者的能动性。

奈达注意到了译者能动性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奈达的功能对等和动态对
等要求译者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需求,是一种绝对的归化。

卡特福德并没有认识到翻译不单单是一种跨语言的转化行为,而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他完全忽略了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奈达承认翻译是跨文化的交际行为,也承认文化差异的存在。

但他只是消极的把这种差异归结为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主张用绝对归化的手段来处理文化因素,实质上是对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作用的否定。

五、结语
卡特福德和奈达的翻译理论将传统翻译理论提升到一个新阶段,使之比较系统化,并借用语言学中的某种理论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以上把两种翻译理论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分别进行了比较,可以看出,相比之下,卡特福德的理论重心则主要集中在对语言的研究上,很少涉及文化,但它却似乎更为深入地触及语言的本质,将语言划分为四个层面,并分别对形式和实体进行界定。

而奈达的翻译理论重在为译者提供如何实现两种语言之间转换的具体途径,同时强调翻译过程的互动性,注重翻译中的读者反应这一积极的过程,明确了翻译最终是为读者服务的思想。

明确了两种翻译理论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将帮助理清思路,更清晰地把握这两种理论的特点及本质。

参考文献:
[1]caford,j.c.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2]nida,e.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leiden:e.j.brill,1964.
[3]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李文革.翻译理论流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6]林克难.重新认识卡特福德翻译理论[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
[7]林克难.从对意义认识之嬗变看翻译研究之发展[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1).
[8]汪宁.论翻译中的等值:卡特福德、奈达和巴斯耐特比较研究[j].科技信息,2008(3).
[9]姜丽.奈达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中几个概念之比较[j].语文文学研究,2010(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