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中如何开展家校沟通
严慧芳
2014年7月28日我参加了桂林市优秀班主任高级研修班学习,通过十天的学习,我深深地感到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仅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其中家庭教育尤为重要。
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与家长的关系直接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达到协调关系,通力合作,共同育人的目的。
家校沟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家校沟通会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家校沟通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起很大促进作用家校沟通是树立学校形象和师德品牌的最有效途径。
家校沟通必须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尊重原则和协作原则。
家校沟通要讲究方式方法、对“溺爱型”家长要重说服,对“放纵型”家长要重事实引导,对“打骂型”家长要重劝告,对“隔代”家长要重尊重,家校沟通的主要途径一)通信联系,“家长联系本”不等于“作业记录本”,“个性留言”优于“群发”。
开展家校沟通要进行家访,家访时要注意捕捉家访时机,还要能够落到实处,要充分发挥语言艺术的魅力。
要定时开家长会,家长会可采用:交流式、对话讨论式、展示式、专家报告会、联谊式。
如果有必要进行临时性会面,要理性对待,慎重其事,端正态度;专心聆听,了解感受;表示理解,肯定用心;心平气和,表达关心。
班主任与学生家长之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合作关系,与学生家长之间是一种互相尊重的平等关系,家长与班主任在教育目标上其实是一致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希望将他们培养成有用之材,而班主任按照职业和道德要求义不容辞地要对学生教育负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班主任的心与家长的心自然就应该紧紧联结在一起,这也是实现班主任和学生家长合作的基础。
在与学生家长的交往中,要杜绝世俗的功利色彩,自觉抵制拜金主义等消极思想的影响,严守师道,以良好的师德形象为学生做出榜样;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家长,以过硬的工作来赢得家长的信任,让家长理解班主任工作的复杂与艰辛,从而获得家长对班务工作的支持,促进班主任与学生家长之间形成良好的服务、协作关系,并能使这种关系健康地朝前发展。
班主任应尊重学生家长的人格,学生家长与班主任是平等的,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
班主任在和学生家长交流情况、或一起研究对学生教育的问题时,决不能居高临下地用命令的口气,而要用商量、征求意见的口气。
班主任应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家长
在实际与学生家长交往时,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来影响自己对学生或学生家长的评价;不能因为一件事情的看法或处理方法不同,而把学生家长看扁、看死,进而不能公正地处理好其他的事情;更不能因
为物质利益的驱动而影响班务工作的公正性,班主任应虚心地听取学生家长的意见。
家长与学生朝夕相处,对学生的爱好、兴趣、性格等了如指掌,学生的言谈举止在家中会表现得最自然、真切,所以家长一般来讲都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在校外的情况,对班主任全面了解学生有很大的帮助。
班主任首先要尊重学生家长,和家长一起研究对学生教育的问题时,要用商量、征求意见的口气,决不能居高临下地用我要你怎么做,你应该怎么做的命令口气。
对于一些经常犯错误的学生家长,就要常联系,多给其子女表扬、鼓励,给正面的意见,让家长感受到你对其子女的重视,他就会主动与你沟通、联系,最终才能达到合作育人的目的。
定期或按需要召开的家长会。
家长会的意义在于报告学校或班级工作情况,有针对性地征求家长意见,回答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使家长了解学校和班级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取得家长的理解和帮助,并共同探讨一些教育问题。
其实,学校每学期或学年可以向家长开放一天或半天,展示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展示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
家长可通过听课、参加主题班会、观摩学生活动、与学校联欢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了解学校、了解老师、了解孩子,可增进与学校的感情,加强与班主任或其他教师的沟通。
情感上对家长的支持、理解,可以拉近双方的距离,形成良好的关系。
在与家长通话交流时,可多站在家长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他们的苦口婆心、恨铁不成钢。
在与家长通话交流时,可多站在家长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他们的苦
口婆心、恨铁不成钢。
注意家长也需要关心,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一句的问候、关心更胜长篇累赘的说教。
另外,家长的文化素养、教育能力参差不齐,教育效果相差很大。
在学校方面可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
班主任也可在日常与家长交往的过程中,帮助家长,适当渗透教育的方法。
让家长在家教育好孩子,教师在校教育好学生,双方协调关系,形成合力,令教育达到良好的效果。
班主任是一项很微妙的工作,而且工作任重而道远,但是,为了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我们必须搭一座师生之间的桥梁,建一条父母和校园之间的网络,修一条心灵和心灵之间的通道。
帮助父母了解孩子的学校生活,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生活,促进学校家庭合作,共同营建学生成长的良好人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