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六节 酶抑制剂
在人体内叶酸以四氢叶酸的形式起作用,四氢叶 酸在体内参与嘌呤核酸和嘧啶核苷酸的合成和转化。 在制造核酸(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上扮演重 要的角色 。
嘌呤核苷酸(嘌呤环)的合成
生物体内能利用二氧化碳、甲酸盐、谷氨酰胺、天冬氨酸和甘氨酸作为合成 嘌呤环的前体。嘌呤环的N-1来自天冬氨酸的氨基;N-3、N-9来自谷氨酰胺的酰 胺基;C-2、C-8的来自甲酸盐;C-6来自CO2;C-4、C-5、N-7来自甘氨酸。
基因位点; 受体; 酶; 离子通道; 核酸等生物大分子。
选择确定新颖的有效药靶是新药开发的首要任务。迄今已发现作 为治疗药物靶点的总数约500个,其中受体尤其是G-蛋白偶联的受体 (2012诺贝尔奖)靶点占绝大多数。
G-蛋白偶联的受体
一种以三聚体G蛋白偶联的细胞表面受体。含有7个 穿膜区,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受体超家族,其成员 有1000多个。与配体结合后通过激活所偶联的G蛋 白,启动不同的信号转导通路并导致各种生物效应 (感光,嗅觉,免疫,行为情绪调节等)。 G蛋白 偶联受体可以被划分为六个类型,分属其中的G蛋 白偶联受体的基因序列之间没有同源关系: A 类 (或 第一类) (视紫红质样受体) B 类 (或 第二类) (分泌素受体家族) C 类 (或 第三类)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 D 类 (或 第四类) (真菌交配信息素受体) E 类 (或 第五类) (环腺苷酸受体) F 类 (或 第六类) (Frizzled/Smoothened家族)
二氢叶酸的合成途径
磺胺与对氨基苯甲酸竞争性地与酶相互作用,是由于电性的 相似性和分子中原子间距离相近,因而发生竞争性结合。 它对该酶的抑制作用可用加入底物的方法加以解除。除与合 成酶结合外,磺胺还可以与蝶啶结合,生成蝶酸的类似物, 它没有一碳基团载体的功能。 虽然生成这种类似物的过程可以竞争对氨基苯甲酸与蝶啶的 缩合,但磺胺类作为竞争性拮抗剂与负责活化蝶啶和与对氨 基苯甲酸缩合的合成酶有很强的结合作用。 所以,磺胺类作为抗菌药主要是由于阻止了叶酸的合成。因 而切断了内源性物质生物合成中一碳其团的供给。这也可以 解释为什么磺胺类只抑制微生物生长,而且只有当介质中的 对氨基苯甲酸和叶酸被用完后。才开始抑菌作用,这种延迟 的作用取决于介质中两者的存在量。
4、酶抑制剂作用的类型 不可逆抑制作用
可逆抑制作用
二、酶抑制剂的设计与筛选
一、酶抑制剂的设计 1、基于过渡态底物类似物结构的设计。 化学结构类似于过渡态底物的物质其对底物 的亲和力远远大于底物本身,就会形成竞争型 抑制剂。
过度态底物类似物
2、基于Kcat型不可逆抑制机制进行设计。 具有天然底物的类似结构,而且还潜藏着一 种化学活性基团,在酶的作用下可被激活,并 与酶活性部位的必须基团发生共价结合,进而 导致酶失活。如:降优宁、多巴等。 人工合成的各种酶的自杀性底物(抑制剂) 已经广泛地应用于肿瘤、高血压、痛风、癫痫 和震颤麻痹症。
靶酶HMG-CoA还原酶
羟基甲基戊二酰辅酶A (HMG-CoA) 还原酶
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经羟基甲基戊二酰辅酶A 还原酶催化还原生成甲羟戊酸,该反应是胆固醇生物 合成的限速步骤,HMG-CoA还原酶是合成的胆固醇的 限速酶,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可竞争性抑 制HMG-CoA还原酶,而降低体内的内源性胆固醇水平。 该酶抑制剂是目前治疗高胆固醇血症中疗效良好的一 类药物,是正常底物HMG-CoA的底物类似物。
研究实例
竞争性可逆抑制剂
竞争性可逆抑制剂
底物的类似物
例一,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
已知AMP的一个降解途径是腺苷酸脱氨酶使AMP脱氨,生 成IMP肌苷酸进而水解成次黄嘌呤,后者被含钼和铁的 黄素蛋白的黄嘌呤氧化酶催化氧化成黄嘌呤。 这两个反应中的氧化剂都是氧分子,它被还原成H2O2, H2O2立刻被过氧化氢酶分解成为H2O和氧,重新被利用。 嘌呤分解代谢产物尿酸有酮式和烯醇式,其烯醇式具有 酸性,经常以钾盐或钠盐形式从尿中排出。由此可见, 此酶是人体内核酸分解代谢的末端酶,在嘌呤碱基的分 解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第六节
酶抑制剂
一、酶抑制作用与酶抑制剂 1、酶抑制作用 由于酶分子上的某些必须基团化学性质的 改变,而引起酶活力的下降或丧失,但不使酶 蛋白变性的现象。 2、酶抑制剂 凡是能作用于酶并可引起酶催化反应速度 降低的物质称为抑制剂。
3、酶抑制剂的重要作用
以人或动物体内的目标酶分子作为药物的靶标:
AMP降解代谢的过程
当机体内嘌呤化合物代谢紊乱时,会导致尿酸增 加。尿酸在关节、肾和结缔组织中的蓄积,引起 痛风病。 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治疗痛风病是通过抑制黄嘌 呤氧化酶,降低尿酸的生物合成。 许多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都是酶催化底物的类似 物,如Xanthopterin黄蝶呤 、Isoxanthopterin 异黄蝶呤。
(1)第一代口服CAIs
乙酰唑胺(acetazolamide)(1)最早用作利尿药,1954 年作为第一个临床用于抗青光眼的口服CAI上市,其脂 溶性低,口服吸收后眼内分布少,因而其使用剂量大 (每天1000mg),致使其血药浓度很高, 由于其作用专 一性不强而抑制非眼部CA,产生明显的副作用。 醋甲唑胺(methazolamide)(2)脂溶性高,作用强,代 谢缓慢,所以其使用剂量减少,每12小时给予25或 50mg,为临床常用的口服抗青光眼药物。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的作用机理 (底物类似物)
其中洛伐他汀(Lovastatin,8-44)对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 有显著疗效,明显降低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 新伐他汀(Simvastatin,8-45)结构与(8-44)相似,但疗效 强,作用时间长,一日一次服药。两者均为前体药物,须 在体内(主要在肝脏)水解转化为-羟基酸后方显效。 普伐他汀(Pravastatin,8-46)为内酯切断后的羧酸形式, 在抑制肝细胞胆固醇的生物合成方面,与洛伐他汀基本相 同。可能成为安全性、耐受性及疗效都好的药品。
R
可帕可定(Compactin)、麦维诺林(Mevinolin) 和辛维诺林(Synvinolin)以及后来发现的依 他他定(Eptastatin)都是从霉菌产物中分离 出的该还原酶的强效抑制剂。 这4个化合物是羟基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的 结构相似的强效抑制剂,结构的差别只是甲基 或羟基的不同,但对生物活性及安全性有很大 的影响。 构效关系研究表明,侧链-甲基丁酰基是必 需基团,例如可帕可定脱去-甲基丁酰称作 莫那可林J(Monacolin J)对于羟基甲基戊二 酞辅酶A还原酶的抑制作用降低到原来的1/30。
基于Kcat型不可逆抑制
PLP:为转氨酶的辅基,维生素B6
根瘤毒素
PLP:为转氨酶的辅基,维生素B6
二、酶抑制剂的筛选
1、组合化学法 借助组合合成仪同时合成出大量不同化合 物,并利用高通量群集筛选技术得到最有潜力 的先导物。具有高效,微量,高度自动化,筛 选周期短等优点。
2、高通量筛选法 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计算机自动化 控制等多种技术的集合使用。(如各种生物芯 片、计算机辅助筛药技术)。 生物芯片:是指将大量不同的生物分子探针 (多肽,核酸)集成到一块(1-2平方厘米) 的载体材料上,而获得的高通量、集成化、并 行化和微型化的检测分析平台。
例3,羟基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
抑制剂
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增高,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 然而许多高胆固醇症患者即使降低膳食的胆固醇摄入量, 也不能降低血中胆固醇水平,这是因为体内2/3的胆固 醇是人体自身合戊的。 因此,为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症就需要从根本上降 低胆固醇水平,特别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水平。 胆固醇富含于低密度蛋白颗粒中,肝脏中的LDL受体可 以调节血液中LDL的水平。 虽然甲状腺素类化合物可提高LDL受体活性,被用作降 血胆固醇药物,但会引起心血管副作用,不能广泛应用。 如果能够抑制胆固醇在肝脏中的从头合成,这对降血脂 是最为有效的。
碳酸酐酶抑制剂
碳酸酐酶抑制剂(Carbonic Anhydrase Inhibitors, CAIs)可抑制CA的活性,从而减少HCO3-、Na+、Cl-和 H2O进入房水,使房水生成减少,起到降低眼内压作 用,临床上用于治疗青光眼。 作为抗青光眼药物的CAIs,按其发展过程可分为三 代, 即:第一代口服CAIs;第二代局部用CAIs;第三代长 效无刺激局部用CAIs(研究中)。
双氯非那胺(diclofenamide)(3)具双磺酰胺结构,对 CA的抑制作用强,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原发性青光 眼、继发性青光眼急性期和术前控制眼内压,尤其 适用于对乙酰唑胺有耐药性的病人。 此外,还有依索唑胺(ethoxzo-lamide)(4),它的CA 抑制活性为乙酰唑胺的10倍。
黄 酮 类 化 合 物
各种黄酮化合物的抑制活性
例二,二氢蝶酸合成酶抑制剂
磺胺类抗菌药是经典的竞争性抑制剂的典型实例, 它作为底物对-氨基苯甲酸的类似物,与7,8-二氢蝶 酸合成酶发生紧密的粘合,复合物的离解常数是 1×10-7M。 二氢蝶啶二磷酸酯与对-氨基苯甲酸在7,8-二氢蝶酸 合成酶的催化下缩合成蝶酸,蝶酸再与谷氨酸缩合 生成叶酸。 因此,磺胺抑制了二氢蝶酸合成酶而阻断二氢叶酸 的合成。
由于酶参与一些疾病发病过程,在酶催化下产生一些病理 反应介质或调控因子,因此酶成为一类重要的药物作用靶点 。药物以酶为作用靶点,对酶产生抑制、诱导、激活或复活 作用。此类药物多为酶抑制剂,全球销量排名前20位的药物 ,有50%是酶抑制剂。例如: 奥美拉唑通过抑制胃黏膜的H﹢-K﹢ATP酶,抑制胃酸分泌; 喹诺酮类抑制DNA回旋酶,影响DNA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 卡托普利抑制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 西咪替丁抑制肝药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