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的临床应用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的临床应用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的临床应用摘要: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是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超家族的成员之一,由机体所有有核细胞产生,产生速率稳定,可用于评价肾小球滤过率(GFR)。

它能敏感反映早期肾功能损害,可用于肾脏透析、糖尿病肾病、肾移植和肿瘤患者肾功能的监控。

关键词: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肾小球滤过率;肌酐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又称为胱抑素C、γ-微球蛋白,属于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超家族的成员之一,自从1985年以来,cystatin C已被视为检测肾功能的良好标志物,由于其不受许多生理病理因素的影响,同肾小球滤过率(GFR)的其他标志物相比具有众多优越性。

cystatin C在一系列生理病理过程中也发挥着作用,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对其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1 cystatin C的生物学特性1.1 结构和基因半胱氨酸蛋白酶是一种淀粉生成酶,主要存在于小动脉壁,产生淀粉样物质。

而cystatin C是半胱氨酸蛋白酶的细胞外抑制剂,在cystatin 中含量最为丰富,并对细胞内蛋白的转换起作用。

cystatin C又称γ-微量蛋白( γ-trace)或后γ-球蛋白(post-γ-globulin),它是由120个氨基酸构成的非糖基化的碱性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低(13.26×1 03)[1],与木瓜蛋白酶、二肽酶、组织蛋白酶有很高的亲和力[2]。

编码cystatin C的基因位于染色体20pl1,长约4.3kb,包括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

研究表明cystatin C基因属于管家基因[3],但是与含有CAAT盒的经典看家基因有所不同,它的启动子在转录区域没有CAAT盒,存在GGGCGG区带和富含AT序列[4],所含GATAAA位点与转录因子结合位点2D相似,同时也是转录因子AP一2(activator protein 一2,激活蛋白)和MEP一1(metal element protein一1金属组成蛋白一1)的结合位点[5]。

cystatin C在合成过程中先形成具有26个氨基酸的前体蛋白,进而形成包括120个氨基酸的一条多肽链,分子内由二硫键连接。

1.2 生成、分布和分泌由机体所有有核细胞产生,产生速率比肌酐稳定[4]。

人体内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如:脑脊液、血液、精液、唾液、尿液、胸水、羊水、关节液、泪液等,在细胞内主要分布于神经细胞、甲状腺细胞、胰岛细胞等。

在脑脊液中浓度最高,尿液中最低,提示其合成部位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6]。

不少体外研究[7]。

表明一些刺激能够促进Cyst C生成,例如:地塞米松[8]能促进50%以上的Hela细胞(人宫颈癌传代细胞)分泌更多的Cyst C,而且成剂量依赖性。

小鼠胚胎细胞[7]受到TGFβ(转化生长因子β)刺激能增加Cyst C mRNA的生成。

用砷酸刺激牙槽巨噬细胞也能使Cyst C生成增加。

与之相反,用脂多糖激活的单核和巨噬细胞的Cyst C表达减少。

虽然不同组织中Cyst c表达的调节机制不同,但不能确认是mRNA稳定性改变的结果[9],大部分机制未明。

另有一些人提出Cyst C的合成不是持续稳定的[10],但是目前为止仍然没有足够的证据。

1.3 清除 Terlstad等报道[11]大鼠94%Cyst C从肾脏清除,肾外清除部分小于0.34ml/min,表明循环中Cyst C几乎完全从肾小球滤过。

在体外实验中,木瓜蛋白酶和中性弹性蛋白酶可以代谢和裂解Cyst C[12-13]。

大量文献报道,Cyst C与肌酐相比有很多生理优点,氨基酸,而不再入循环中[13-16]。

总的说来[14-16],在肾小管没有严重受损情况下,Cyst C是不会直接从血液中进入肾小管,这说明Cyst C是评价GFR的可靠的内源性标志物。

1.4 cystatin C的检测cystatin C合成持续稳定,无管内分泌,一些生理和病理因素对其无影响,仅受GFR的影响,这些特点表明cystatin C是能够反映GFR 的一个较理想的内源性滤过标志物。

但血液中cystatin C的浓度较低,需用灵敏性和特异性均高的方法进行检测。

1979年Lotberg等[17]用酶免疫法定量生物体中cystatin c水平,但此方法费时,整个检测过程长达16h,且检测限为300ttg/L,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为10%-12%。

后来也尝试用放射免疫法(RIA)和荧光免疫法(FIA)检测血清cystatin C水平,但仍较费时,RIA需用16-21h,FIA要用1-3h。

1993年,Rergande等[18]用市场上出售的抗体采用夹心酶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cystatin C,整个检测过程用2h,但同临床需要尤其是急诊患者的要求仍相差很远,并且变异系数为3%-9%。

1994 1995年出现了全自动的乳胶增强免疫透射比浊分析法(PETIA)检测血清cystatin C水平,它的原理是通过与乳胶颗粒表面的抗体(抗原)结合发生直接凝集反应,然后通过测定透射光强度的改变而定量待测抗原(抗体)。

此方法能实现自动化,便于操作,检测过程5~7min,缩短了检测时间,能大批检测而满足临床的需要,并且批内变异系数和批间变异系数均<5%,从而使血清cystatin 有条件成为常规检测项目。

1997年,Finney等[19]进行了乳胶增强免疫散射浊度法(PENIA)检测血清cystafin C的研究。

检测时间为6min,一批可检测75个样本,检测范围为0.23~7.25mg/L,高于正常上限7倍,批内变异系数和批间变异系数分别<3.3%和<4.5%,在检测范围内呈线性(r =0.997),回收率为95%~109%(平均102%),血红蛋白(≤8.Og/L)、胆红素(≤488~mol/L)、甘油三酯(≤23mmoUL)、类风湿因子(≤2 000kIU/L)、异型蛋白(≤41g/L)均不产生干扰,并且所进行的方法学比较表明,PENIA能在较低的背景下检测到轻度的升高,较PETIA法灵敏,且较少受干扰因素的影响。

但是,实际上由于样本存在非特异性背景散射而需要把标本先稀释,标本体积为80 ,同PETIA法所用体积20ttL或5ttL相比要多出许多,这对儿科及特殊患者即仅有少量标本的患者不太适用[18]。

目前还没有公认的cystatin C参考值范围,各研究提供的参考值范围也是在有限的研究对象基础上建立的,但一致认为血清cystatin C浓度在1岁以后是稳定的,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

Filler等[20]报道儿童(8—12岁)血清cystatin C 95%参考值范围0.18-1.38mg/L,同其他研究报道的成人参考值范围无大的差别。

各研究其参考值不同可能是由于实验使用的校准品不同所引起的。

2、cystatin C在肾损伤疾病中的应用2.1cystatin C在评价肾小球滤过率(GFR)方面的应用GFR是指单位时间肾脏完全清除某物质的血浆体积,是评价肾功能最主要的指标。

GFR的评估可通过对外源性或内源性标志物的测定来实现:外源性标志物包括菊粉、碘海醇(碘海群)和99锝-三胺五乙酸(99Tc—DTPA)、51铬-乙二胺四乙酸(51Cr—EDTA)等,它们被认为是评价GFR的金标准,但操作繁琐和价格昂贵,不能作为常规检查;临床上常用的内源性标志物主要为尿素氮(BUN)、肌酐(Scr)、肌酐清除率(Ccr)及β-微球蛋白等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并在不同程度受到一些肾性和非肾性的因2素影响。

cystatin C作为一种测定GFR的内源性标志物有着独特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第一,编码cystatin C的基因属管家基因,能在几乎所有的有核细胞中持续、恒定的转录与表达,无组织特异性,故能稳定的产生[21]。

第二,cystatin C分子量小、带正电荷,能够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并在近曲小管几乎被完全重吸收,重吸收后被完全分解代谢,不再重新回到血液循环中去[22]。

同时,肾脏是清除循环中cystatin C的唯一器官且肾小管不分泌cystatin C,因此,血清cystatin C浓度主要由GFR决定,且不受性别、年龄、炎症反应、肿瘤、肌肉活动、饮食摄入等因素影响,可作为理想的反映GFR指标。

第三,Cys C灵敏度高,与GFR相关性好。

有报道[23],肾功能严重受损者,血清肌酐明显升高,但当肾轻度病变时,血清肌酐变化不明显,而cystatin C水平则明显增加。

cystatin C是一个比较接近理想的内源性指标,其特异性、敏感性及准确度均较好于肌酐和肌酐清除率。

2.2cystatin C在肾小管疾病中的应用Cystatin C可从肾小球自由滤过,后被肾小管重吸收并几乎全部在肾小管分解代谢,仅极少量从尿中排泄。

因此,从理论上可以推测,若肾小管发生病变,其分解cystatin C能力减弱,势必会观察到尿中排出的cystatin C增加。

这个推测最近被Conti等[24]证实,分别测定52例肾小管疾病患者、47例肾小球疾病患者和60例正常对照尿中cystatin C,发现肾小管疾病患者尿cystatin C浓度明显升高,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4.31±3.85ms/L vs 0.096±0.044ms/L;P<0.0001),与肾小球疾病组也存在显著差异(4.31±3.85ms/L vs 0.106±0.133ms/L;P<0.0001),从而证明了尿cystatin C浓度在诊断肾小管功能不全方面的重要意义。

2.3cystatin C在肾血管疾病(RVD)方面的应用Olivieri等[25]对65例RVD患者(其中10例双侧严重病变)和85例肾血管无病变或者狭窄<70%者共计150例患者的研究发现:当肾动脉狭窄>70%时常导致单侧GFR下降,但血清肌酐不会有明显变化,直到狭窄>80%或者已有50%肾单位受损后血清肌酐才开始升高。

但当肾动脉狭窄65%~70%,GFR<88 ml/min时,血清cystatin C浓度便开始明显升高,提示:cystatin C是缺血性肾病GFR下降较肌酐更敏感的指标,它可以解决肌酐的“盲区”;而且在行肾血管成形术后,由于肾血流改善可以使血清cystatin C浓度相应的减少,而肌酐浓度则尚未发现有此相应改变,因此,在肾血管疾病方面cystatin C可以更准确和敏感地反映GFR的变化。

2.4cystatin C在糖尿病肾病方面的应用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病,其早期无任何临床指征,进展缓慢,而糖尿病肾病一旦进入临床蛋白尿期则病情严重,发展迅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