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说明一、设计依据1、宣城中学提供的招标任务书2、宣城市规划局提供的建筑红线地形图3、宣城市规划局提供的校园用地规划设计条件及建设要求,规设【2009】50号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5、《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6、《民用建筑设计通则》7、《宿舍建筑设计规范》8、《办公建筑设计规范》9、《饮食建筑设计规范》10、《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11、国家规定的其它有关法规规范及标准二、工程概况拟建的宣城中学新校区位于城市新区,水阳江大道以北,敬亭山山南茶场,新校区规划总用地面积145400平方米,大约218亩,净用地面积133800平方米,大约201亩。
另外的11600平方米是校门口的水阳江道路面积和城市公共绿地面积,在公共绿地上有一条撇洪沟通过。
该校区用地形状极不规则,呈现前小后大的特征,特别是朝向水阳江大道的这一面,用地面宽仅有183m。
校园内地势基本平坦,用地的东侧紧靠山体。
根据《安徽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评估细则》规定,该校必须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生态和谐,美景无限的中华名校。
该校办学规模为90个高个班,在校学生总数为4500人,3000人左右住宿.在校教职工人数300人左右,该校建成后总建筑面积为61770平方米(架空层和地下室面积未计,运动场地面积37200平方米,具体经济技术指标详见彩色总平面图。
该校主入口朝南,面向水阳江大道,在该校的西侧设计一个次入口(用地外西侧必须新造一条6米宽的小路与水阳江大道相通)。
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
三、总平面布局宣城中学新校区的设计,自始至终贯穿着规划,建筑,景观三位一体的整体设计思想,从地形和环境出发,抓住该地块的特殊地理位置。
借鉴中国传统书院的原始模式,以院落体系组织空间,融建筑与园林一体,始终互相关照,形成多重院落互相连通,空间层次丰富,环境优美,师生交流方便,整体气势辉宏的坡屋顶校园环境,有望成为敬亭山风景区乃至整个宣城市的一大亮点。
在面向水阳江大道的较狭窄的地块内布置教学区,朝向主入口,在建筑物与主入口之间布置一个开阔的校园集散广场。
在地块相对开阔的西北向布置运动区,东北角布置生活服务区,至于教师行政办公楼则靠近校园东南角的围墙,本说明重点介绍教学区的设计特点。
本工程教学区的设计极为独特,所有的教育用房集中式布局,用一道三层的连廊贯通所有的建筑物,三个年级的教室共分成六幢楼(共90个教室)左右错位布置,教学楼的南面连接着科技图书实验楼,北面连接着体育艺术楼,可以使全校所有学生方便地从教室走到每个实验室、图书室、体育活动室等。
尤其在雨雪天气,不需要经过室外才能从教室到达另外的学习用房中,每幢楼均为三层高,底部架空,庭院景观相互渗透,架空层与内庭院整体设计成绿化及学生活动场地,并且在内庭院中设置了大块曲线形水面,流过架空层使每个庭院中的水连为一体,成为一个形状优美的大水池,供学生通行的连廊就架设在水面上,水池中可设小桥、假山,种植荷花、莲花等,富有诗情话意。
在教学区与校园主入口之间布置一个大型集散广场,广场内有大面积的铺砖,一个椭圆形的花坛,花坛内有喷泉、雕塑以及其它的绿化小品。
教学区地面以下是一个大型的人防地下车库,可停放300多辆汽车。
正对广场的是科技图书实验楼,科技图书楼在左侧,实验楼在右侧,两幢楼相互错位,连接处布置一个24米宽的大台阶,人员可直接从室外地面进入一层的大厅,再由大厅通过连廊可进入整个教学区的每一个房间。
四、立面造型设计为了传承宣城中学百年历史和文化特质,并且与敬亭山景区相协调,本工程采用现代风格与传统建筑文化相互结合的手法,提取徽州民居的精华,采用现代简洁的墙面处理,深灰色的坡屋顶,并且大部分是单向斜坡屋顶,局部地方采用两坡屋顶,局部采用平屋顶,并且与坡屋顶相互穿插,创造出一种极为独特的别致的新型风格,用现代的元素表现中国的传统文化。
墙面采用灰白色面砖,顶层窗户扩大至柱边,柱子用白色。
由于本方案考虑了每个房间的室外空调机摆放位置,木百页遮拦,与玻璃窗相互结合,成为立面上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装饰。
本校区所有建筑均为低层建筑,三层高(行政办公楼四层)檐口高度不超过14米。
总之,该工程立足于对城市文化与文脉深刻的理解基础上,达到新建筑与自然环境互相与共生。
本着“以人为本,以生活为源泉”的设计原则。
通过一系列的空间组织与创造,为师生提供一个朴实亲切的文化环境,谋求使用者的感知与认同。
校园的主体建筑在群山的背景中舒缓地展开,它是一个充满阳光的、有生命力的建筑群体,它是一个具有勃勃生机的,自然生态的环境空间,深深地根植于大地,静静地伫立在山水间……五、平面功能布置教学楼:共有六幢,左右布置,相互错位,用连廊连接,南面连接科技图书实验楼,北面连接体育艺术楼,三层高,底部架空作绿化及活动场地,与内庭院连为一体,水从架空层内流过。
每层布置了30个普通的教室,共有90个教室,教室尺寸为9.4m×7.5m。
教学楼采用单向外走廊,走廊朝南,南北两面开窗,具有良好的采光与通风。
开向外走廊的窗下部分采用磨砂玻璃,使学生坐在位置上看不见外走廊,每个教室均考虑了室外空调机的搁放位置,教学楼内布置了若干个教师办公室和3个150人多的多媒体教室。
科技图书楼:三层高,局部四层,底部架空,南面朝向校园广场,北面通过连廊与教学楼相连,中间位置设置24米的大台阶,使人员直接从室外通过大台阶进入室内大厅。
一层:一个两层通高的大厅,五个电脑教室,一个打印室,一间网络机房二层:五个语音教室,一间语音资料室,两个劳技教室三层:学生书库,学生阅览室四层:教师阅览室实验楼一层:五个化学实验室,一间化学演示实验室,一个药品仪器室以及相应的准备室二层:五个物理实验室,一间物理演示实验室,一个物理仪器室以及相应的准备室三层:三个生物实验室,一个生物仪器室,一个生物标本室等体育艺术楼:三层高,其中风雨操场一层高一层:一个美术教室,一个音乐教室,一个书法教室,一个舞蹈教室,一个健身房,以及相应的附属用房二层:一个美术教室,一个音乐教室,一个书法教室,一个体操房和一个体育活动室及相应的附属用房三层:一个1500人学术报告厅,一个史地教室,一间学生活动室食堂三层高,每层均设厨房和餐厅,可供全校师生同事用餐。
学生宿舍:三层高, 共四幢,男女生各两幢底部架空用于停放自行车,每个房间住8人,每个房间有卫生间和阳台,端部有公用的卫生间和洗衣房,可供3200名学生住宿。
六、主要建筑构造和装修1、外墙:灰白色小面砖2、门窗:木门、塑钢门窗。
3、楼地面:计算机和语音教室、多功能厅,架空硬木地板,厕所、厨房、浴室为防滑地砖,楼梯步及公代走廊用花岗岩,其余均为现磨水磨石楼地面。
4、内墙面:中级抹灰、涂料刷白二度。
5、顶蓬:舞蹈音乐教室、会议室、健身房、坡屋顶下房间,阅览室、微机语音室、大报告厅做轻钢龙骨矿棉吸音板吊顶。
其余均为中级抹灰,涂料刷白二度。
6、屋面:深灰色英红瓦。
七、消防设计1、校内各建筑物之间的间距都大于10米,已远远超过规范要求的6米间距。
2、学校内人主要建筑四周都有宽度超过4米的消防道环通,或者有宽度超过6米的开阔地带供消防车通行,消孩车道的转弯半径都大于9米。
3、本工程所有建筑为二级防火,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及《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进行消防设计,所有建筑的楼梯数量、宽度、间距都满足规范要求。
另外,本设计所用装饰材料都外防火材料或经过防火处理。
八、结构设计一、自然条件及设计依据(一)、自然条件1、根据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工程所在地区的地震动峰加速度值为0.05g。
本工程抗震设防裂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
2、基本风压为0.50kN/㎡。
3、基本雪压为0.30kN/㎡。
(二)、本工程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二级,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三)、楼屋面活荷载标准值取值办公楼、教室、实验室、阅览室、会议室、宿舍 2.0kN/㎡食堂、厕所、盥洗室、楼梯、走廊、阳台 2.5kN/㎡报告厅、看台、合班教室 3.5kN/㎡厨房、舞台 4.0kN/㎡书库、档案库 5.0kN/㎡密集柜书库 12.0kN/㎡不上人屋面 0.5kN/㎡上人屋面 2.0kN/㎡(四)、设计遵循的主要设计标准、规范、规程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版)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版)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6、《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7、《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程》GB50108-2001二、结构选型(一)、上部结构设计本工程根据建筑布局及功能要求,教学科技实验楼、体育艺术楼、行政办公楼、食堂上部、学生宿舍结构均采用现浇框架结构,楼屋面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板厚为80~120mm。
其中教学科技实验楼下设六级人防地下室(二)、基础设计因无工程地质资料,本工程所有楼初步拟采用浅基础。
三、材料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25钢筋:采用HPB235、HRB335。
墙体:±0.000以下墙体采用MU10普通粘土砖。
框架填充墙及一般墙体采用KP1型多孔砖。
四、关于设缝情况本工程考虑到使用特点和美观的要求,拟采用后浇带,无收缩混凝土等结构构造措施,尽量少设置伸缩缝。
对于长度较长,体型复杂的建筑物,在初步设计中考虑设置必要的伸缩缝、沉降缝。
本工程结构计算软件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制的PKPM、TAT系列。
九、给排水1、设计依据1、《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2003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2006版)3、《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 50140-20054、《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5、《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6、建筑等各工种所提供的资料7、其它有关的给排水设计规范和设计手册2、给水系统根据本工程综合功能要求以及GB50015-2003规定的用水量标准,住宿学生按150L/人·d,非住宿学生按50L/人·d,教师按300 L/人·d估算。
本建筑最高日生活用水量为792.00m3/d,最大时用水量66.50m3/h。
本工程从主、次入口即南侧和西侧市政给水管各引入1根DN200给水管供本工程用水,并沿建筑周围形成环状给水管,供本工程的生活和消防用水;本工程室内给水竖向分区暂按0.25MPa计,均由市政管网直接供给;不同性质用房均独立分开计量。
3、消防用水量:室内消火栓15L/S,火灾延续时间为2小时。